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佛教歷史真相2】

2021/12/24 09:25:43 網誌分類: 歷史真相
24 Dec

人是很容易自欺欺人的動物;
例如:很多所謂的(學佛人),頂多也只是用佛法來包裝自己或是催眠自己,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修行者。
其實,原始佛法是可以讓我們增長智慧,並不是要我們做許多的膜拜儀式來包裝,來自欺欺人,然而,整個社會到處可見這種荒謬的現象,沒有運用智慧去面對和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只會在盲目的膜拜與期待,難道佛法只能夠讓人膜拜或期待才算是佛法嗎?
如果佛法沒有這種智慧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解決我們的問題,這種佛法就等於是自欺欺人罷了。
(悉達多)在還沒有成佛之前是人,是凡夫,不是神,他跟我們一樣有慾望、有失望、有煩惱、有痛苦、有得失、有執著。
(悉達多)是超越了這些種種的世間情緒問題,也就是說,他早已經歷盡了當人的痛苦和煩惱,進而超越了凡夫的境界蛻變成為覺悟者。
其實,佛法的功能首先是要幫助我們解決身在紅塵世間中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開發出智慧面對生活上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如果不從現實生活中去體悟六根接觸六塵,去觀照我們的貪嗔癡慢,那麼,我們該到那裡去修學?
在腦袋裡幻想?或是在文字遊戲裡陶醉?
我們學佛就是學習佛陀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悠悠自在地面對問題,我們可以從(雜阿含經)裡了解佛陀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真正想超越的人,應該勇敢面對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困境和挑戰,把自己該負的責任完成,不停地在接受挑戰,徹底看清世間一切都只不過是無常、無我、苦,喚醒自己的智慧。
先學會看清世間實相,再來談如何修行吧,而不是埋頭研究經典、念佛號、念咒、素食、放生才叫修行,否則一切都只是掛著(修行)名字讓自己心安理得,事實上卻做了一大堆無聊的行為罷了,就是因為這些荒謬的盲目行為存在,導致越來越多人誤解了佛法,我在網絡要告訴大家的是:佛法不是這樣的,(悉達多)也曾經經歷了人生階段才能到達解脫境界,我會從印度佛教歷史開始逐漸地介紹,一步一步的告訴你佛教真相,再繼續一步一步地讓你了解佛陀是怎樣的一人,了解事情真相之後,你們才考慮清楚是否要跟隨佛陀的教誨走上解脫之道,做一個真正的佛陀弟子,我所寫的都可以在印度佛教歷史裡查詢,絕不迷信,絕不神化,我不求名,不求利,只願佛陀教義發揚光大,流傳後世。
《印度佛教歷史介紹》
印度佛教史大體有以下幾個時代區分。
(1)初期佛教(原始佛教)。
(2)部派佛教。
(3)大乘佛教。
以上第一(原始佛教)的名稱雖然不夠尊敬,其實,(原始)一詞倒沒有價值判斷的意味,且因當時的文獻不論如何都能流傳到今天,到了部派佛教時代,那些文獻才好不容易在各派手上編輯和整理就緒,所以才把那時取名為(初期佛教)。那段時期大概指佛滅後一百年到二百年前後,當時聖典全靠口傳方式,大體上巴利文所寫的五部,和漢譯四種(阿含經)都是中心資料。
(2)部派佛教雖然依據佛陀的年代,但因佛滅後一百年到二百年前後的事情,造成保守派 (上座部),和進步派 (大眾部)的分裂,而部派佛教時代起於那時侯,一般稱這種情形為根本分裂,因為我們很難想像初期佛教教團會如我們今天所認知那樣有系統的中央集權式的團體。
所以,從從根本分裂以前開始,很多地方其實都存在形形式式的部派,若跟印度其他宗教比較看來,這種認知或思考無疑很符合現實。
根本分裂之後,就持續著枝未分裂,反正諸部派分出各佛教教團,都曾經整理經藏與律藏,且也選寫論藏,因為論就是(阿毘達摩)的譯字,所以,部派佛教也叫阿毘達摩佛教。
初期佛教透過部派佛教的編輯,整理和充實,大體能連續起來,反之,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看來,等於異質性的狀況出現,致使部派佛教幾乎都不把大乘佛教看在眼裡,一方面,大乘佛教雖然把部派佛教眨稱為小乘佛教,但在部派裡完全沒有小乘的自稱,反正部派佛教大體上跟大乘佛教並存,一直持續到後代,後來,甚至看到部派的一部還跟大乘佛教的一部結合的樣子。
(3)關於大乘佛教的起源,到現代也仍無定論,反正從紀元前後開始,就逐漸積極地出現許多大乘經典了,那個時代出現的經典,遠比初期佛教時代,在數與量方面都要多和長,本來,經是指(佛說)的東西,初期佛教多半把(佛)放在喬達摩.佛陀身上,但大乘經典的(佛),理論上是喬達摩.佛陀以後五百多年,甚至經過更久的年月。
盡管這樣,但是,他們借用初期佛教的體載,採用某種形式~~好像佛陀和阿難、舍利弗、須菩提及其他弟子經常在一起,表現也很活躍的樣子;其實,在內容方面大異其趣,因為後者呈現許多菩薩,而那些狀況都是初期佛教所沒有的。
大乘佛教也能分三期:
初期(龍樹等),
中期(無著、世親等),
後期(陳那、無性、護法等)。
在思想上,在所謂諸種大乘經典之後,出現一群思想家紛紛強調(空)、{如來藏}、(佛性),(唯識)、(佛教倫理學)等思想,在上述一群論師或思想家裡,只有世親寫出著名的(俱舍論)(阿毘達摩俱舍論),對部派佛教思想做出非常卓越的總論。所以,他當時已經名聞四海了。
密教在佛教的地位屈居後座,其實,它早在大乘佛法興起以前,就在佛教裡出生和成長了。它逐漸發展和彰顯卻從中期大乘佛法前後開始,在這以前的佛教稱為(顯教)。反之,此後他們自稱為(密教)=(秘密佛教)。七世紀以後又冠以(金剛乘)之名。這是佛教思想變遷的一種流程,雖然,我們也要考慮民眾的信仰、上著的風俗,以及佛教與印度的接觸、影響和交流等都是很大的原因。如果這些有變化,那它跟印度教的差異就減少,以致失去佛教的特色。
最後在1203年時,那座壯觀的維庫拉瑪西拉寺終於遭到回教軍隊徹底破壞,致使佛教活動在印度消失了。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