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佛教歷史真相3】

2021/12/24 11:48:58 網誌分類: 歷史真相
24 Dec

《誤導》

二千五百多年以来,多少人感恩佛陀的偉大智慧而奉献一生,雕出了如何壯觀的大佛像、或者樂意捐款建造許多的佛廟,制造佛像、菩薩像……等等,在全世界的佛寺不計其數,然而,就算有那麼多人用各種方式来表達自己對佛教的尊敬,事實上,是否真正的在弘扬着佛陀的教義?或者無意中在破壞着佛陀正法而不自知?

就是因為我深深了解佛法是教人看清實相、教人覺醒、教人解脱的方法,所以才會在網絡里寫佛法来告訴大家,应應該恢復佛陀教義本来面貌,而不是把佛法當着是安慰劑 ,止痛藥,或是盲目的膜拜。

然而,现在年代的佛法已經變質讓人誤以為只有烧香拜佛、素食放生、念佛號、舉辦超度法會…………等等的宗教儀式才是佛法,甚至有許多人還認為我在刻意批評這些問題,在這里我再次强调,我不求名,不求利,我在網絡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佛教網友,把我寫過的文章印成書本免费贈送给大家,分文不取,寄到府上,我們只希望還佛陀一個公道,将佛陀教義發揚光大,流傳后世。

我并不是刻意批評任何佛教徒的信仰系統或是存心破壞某些人的財路,我之所以會在網絡寫佛法,完全是看到太多人誤解了佛法,最大原因是没有真正的了解清楚佛教歷史流程。

老實說,我把佛教歷史真相寫完之后,我并不在乎有多少人否認,或有多少人認同,至少我完成我該做的事情,我問心無愧,既然我們選擇學佛,我們就要徹底的理解清楚佛教歷史記載的是什麼?佛陀曾經說過的是什麼?修行目的到底是什麼?

是為了要解脱輪回,而不是盲目的膜拜,或是跟别人辯論到底誰的看法才是正确的等等?那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我們身為佛陀弟子應該要给自己一個原則,我們只會接受佛陀的教導,而不是要聽一些毫無歷史根據的神话故事或某某法師的高見。

也許我這樣說會被千夫所指,但我仍然會一字一字的寫完我該寫的文章,雖然有許多人會不满意我的做法,相對的,也有許多人贊成我這樣做。

我相信,假設佛陀在世也會贊成我這樣做,將歷史真相告訴世人,因為有許多的佛教理論确實不是佛陀所說的,是后人歪曲了歷史真相,誤導了無數眾生。

《印度佛教歷史介紹》

阿利安人定居印度。

印度文明起于阿利安人侵入和定居以后,阿利安人進入印度河上游所謂五河一带,一方面繼續過游牧生活,另一方面慢慢从事農耕,并開始定居在那里了。

阿利安人可說是宗教民族,他們有一本讚嘆的歌集——吠陀(Rg,Veda)内容都是歌頌本族人一向尊敬的諸神,共有1017首讚歌和11首補述。這些大概完成于纪元前1200~~800年前后。但在纪元前1000~~800年前后才編輯成现在的形式。直到3000年后的今天,他們還沿襲背頌方式,很嚴格的傳乘到现在。

期间被讚嘆的諸神,雖然是模擬自然現象而来,殊不知其中最活躣那位因陀罗,后来進入佛教里成為帝釋天。其他諸神為數不少,為了要給予最高的讚嘆,致使諸神的個性都不太明顯。

管理這些神事的司祭者叫(婆羅門),戰士與王族叫(殺帝利),一般百姓叫(吠舍),至于被征服者那群奴隸叫(首陀羅),印度社會逐漸興起這些階段差别了。這是馳名于世的(喀斯特制度),起初流行混血現象,分成許多下属喀斯特,到了后代才完全固定化。以致使印度社會出现閉鎖性,極度壓制了印度社會里面的流動性。

例如:佛教主张一切眾生都平等,堅决反對這套(喀斯特制度);結果,(喀斯特制度)本身不但絲毫不動搖,反而把佛教看作很危險的思想,以致嚴重障碍佛教的興盛,但在同一個(喀斯特)的成员之間,產生一種連帶意識,它能維持原本缺乏國家规制那種印度社會的秩序,互相彌補社會政策的貧困,諸如此類的狀況也屢見不鮮。

固定化的(喀斯特制度),靠每個人的出身背景来决定,而如今印度社會仍有不少(喀斯特)與職業結合的例子,規定某些職業不讓特定的(喀斯特)参加,且分化的非常細腻。

不消說,婆羅門最受人尊敬,誠如最初期的佛經上說(不是由出生来做婆羅門,而是由他的行為来做婆羅門)。

可見佛教也顯然很尊敬婆羅門:(但這句話指喀斯特制度下的婆羅門,也就是否定與生俱有的婆羅門,完全改变婆羅門的内容)。

(吠陀圣典):

阿利安人在纪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東進,出入興都斯坦平原,那里是深受賈姆那河與恒河的滋潤地區,所以,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也豐富,具備農耕的最好條件。于是,阿利安人就定居在這里,而放棄原先的游牧生活,專心致力于農耕事業。結果呈現一種自給自足,孤立和閉鎖式的農耕社會了。他們的精神支柱是婆羅門教,而它就成了(喀斯特制度)的温床,把婆羅門教放在最高峰了。

吠陀圣典包括上述的(Rg,Veda)以外,再加上(Saman)和(Vajus)兩種吠陀,以及(Atharuan)吠陀,后者是土著的民俗信仰,總共四部吠陀聖典。

這四種是狹义的吠陀聖典,此外又有它的注釋文獻(祭儀書、森林書、和奥義書)而這叫廣義的吠陀聖典,也成了婆羅門教的教科書。

以上四種里,最早的(奥義書)是非常重要的文獻,也是最早期的東西,早在佛教出現以前就存在的了。其間,以(BrhadaRanfaka)和(Chandogya)两種奥義書最珍貴。

這些含有《梵》(中性字)與《我》(男性字)两項基本概念。

《梵》原来是神聖而含有咒力的祈禱語言,意謂著某種神秘力。

《我》是一種主體與人格性的原理。本来意謂氣息、生機、本體、灵靈魂、自我、后来成为為一種術語(表示萬物内在的奥妙力量)。

不過3,《梵》與《我》都很難用其他字眼来說明。它既是一,也是全體,既非相對,亦非比較,反正用文字與思考都無法表達,倘若非表達不可的話,那也只能用否定字眼《不、不》(neti,neti)而已。

這一来,一方面可說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或超越性的《梵》。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形成各個人主體與内在性的《我》,在逐漸說明一體化之際,自然成了梵與我的一致性。

那就是《梵我一如》了。讓個人本體提升到宇宙的根本原理上面,到達那種境界的一元論,就是古奥義書哲学的巅峰。

除了《梵即是我》的發現以外,還有一種来自業的輪回思想;而這是在古奥義書上最先解說的教義。

業是(Karman)的譯語:

而(Karman)系由(制造)、(形成)等動詞而来,意指我們的行為,及這種行為所留下的一切結果。

换句話說,由行為而生結果,再由這項結果而導致下次行為。

這項循環存在神,人和其他眾生之間,以各種姿態投胎轉世的思想。

這跟《梵我一體》的思想脫節,也被佛教所采用,而呈現一種獨自的發展。

也許阿利安人生活在這個充满生命力的印度,經歷幾個世代的經驗才成就的一套思想(輪回轉世的思想也出現在古希腊的華達格拉斯、和安配德库雷斯的學說里,但不是顯而有力;在歐洲隨著基督教的确立而消失)。

然而,古奥義書所說的業(輪回思想),還是很單純的内容,似乎只提到善人来自自己的善業,而壞人也由于自己所造諸惡業的緣故,而没有其他豐富的解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