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佛教歷史真相4】

2021/12/24 17:06:08 網誌分類: 歷史真相
24 Dec

《原始佛法》
原始佛法一直以来都是被人誤以為與現代社會已經完全脫節的宗教,只適合森林里的僧人修行。
我會把原始佛法带入現實生活中,讓大家能够体體會得到,我們該怎樣面對生活上的種種挫折與猶疑?如何發揮佛法的智慧。
另外一個原因,我要考慮到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看歷史,即使是有興趣看歷史,若是整本書只是介紹佛教歷史,相信看1/2次就已經完全了解,没必要再重覆去看,歷史只是告訴我們真相,不會讓我們增長智慧,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只是介紹歷史真相而已。
要如何將佛法带入現實生活中?就是我們每一刻,每一個當下,而不是只有静下心来念佛號、抄經、舉辦法會做這些與佛陀教導毫無關係的事情,而是我們在這個红塵世間如何處事待人,去體驗人生各種不同的滋味與感受,進而從中得到智慧和體悟,這才能領悟到佛法的本質,才能增長智慧,即使讀者每隔一段时期重覆再看文章時都會有不同的感觸,不同的啟示,之後才介紹佛教歷史。那麼,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我將會分為两段介紹,前面一段與大家分享在現實生活中要如何運用佛法面對問題,後面一段才介紹印度佛教歷史就會有雙重意義。
我曾經見過一些人,學佛學了幾十年,最後却得了憂鬱症,有些甚至做出違反佛陀教義的行為而不自知,使到自己終生愧疚,耿耿于懷,這就是“誤把馮京当馬凉”的下場。
去年有一位網友寫信息給我說,他在網絡看見一篇報道;有一位禅宗的老法師,他一生人講經說法,而且還寫了幾本關於禅宗的書籍,但是到了晚年却突然間反常。
老法師說,他很後悔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現在已經是為時已晚,無法彌補自己的錯誤,從現在開始不再講經說法,而且把自己所寫過的書籍全部拿去燒掉,即使誰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他都不愿再說,Jack,你知道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吗)?
我回答說:(知道,這位老法師到了晚年才發現印度佛教歷史的真相,原来自己這幾十年来所弘扬的都是非佛所說,都是違背佛陀教義的事情,在誤人誤己)。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在說誰?在這里我不便直接把這位老法師的名字指名道姓的寫出来。
這件事情给我們很大的啟示,當一件事情發生矛盾時,而我們还没有完全理解真相之前,最好不要亂說話,誰是誰非是要證據确實来證明,并不能只看外表、猜測、或是誰的口才好,誤聽一面之詞,我們一定要徹底地了解真相,有事實證明才作出决定,這是處事待人的基本原則。
學佛亦复如是,當我們還没有徹底了解清楚印度佛教歷史流程之前,千萬千萬………不要勸人學佛,或是講經說法,也許你并不是造福人群,而是在誤導眾生,導致嚴重性的破壞佛陀教義。然而,當一天你發現真相時,即使后後悔一辈子也難以彌補你的過失,可想而知任何事情的真相是何等的重要。
《印度佛教歷史介紹之》
六師外道。
在原始佛法的經典上,估計這些新興思想共有六十二家,同時提到他們的概略内容。還有一種耆那教也跟佛教在同一時代出現,且一直發展下去,他們說當時有三六三種見解,以下不妨介紹一下最重要的六位思想家,他們算是一大群思想家出乎其類,拔乎其粹者(佛教稱他們為六師外道)。
(1)富蘭那Purana Kassapa 出身奴隸家庭,逃离主人的途中,衣服被搶走,從此以後過着祼體生活了。依他看,凡是剝奪别人的生命、讓人悲痛、折磨别人、侵犯别人家庭、盜竊、驅逐、通奸、撤謊等行為,一點兒也不算作惡,且也没有惡報這回事;反之,布施,克制自我,說話誠實等行為,既不會生善,也没有善報。他是一2極端的道德否定論,或無道德論者。
(2)阿耆多Ajita Kesakambalin 徹底唯物論者。他認為只有地、水、火、风四種元素才是實在,而人類也是由這些元素组成的。只要生命存在一天,這四種元素就能結合一天。一旦生命終止,這些元素也跟着分解掉。人死了什麼都没有,當然連靈魂灵這種東西也不存在。因為死後一了百了,既無善業,也無惡業,所以無任何果報可言。若渴望果報而行布施或祭祀,統統都没有用。與其這樣,不如追求現在的利益與快樂才對。他的主张跟唯物及快樂主義緊緊相連,故叫做現世主義~刹那主義。這種想法到處都有,也一直存在著。在印度,這派叫順世派。
(3)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 他主张七項要素,即是除了阿耆多的唯物論及四種元素之外,再加上苦、樂、生命(靈魂)等精神性要素。依他看,這些要素既不能制造什麼,也不能生出什麼,乃是不變與安定的存在,但不是七種元素的集合。例如砍殺一個人,只不過是刀劍穿插於這七種要素的間隙,一塊一塊掉下来。可見這也跟道德否定論或快樂主義相通的。
(4)未伽梨Makkhali Gosala 他加些要素的數量,主张十二要素說。不過,他的思想出自一種宿命論,故在这方面馳名。他說一切既非有,亦非無,全部是無缘無因,到處都無控制力,也無意志力,一切變化都由某個人来决定,縱使想作惡或為善,也都難逃既定的命運安排,一切努力最後都會無效,只會随着輪回在轉動。據說他属於阿吉維卡教。這個定義是:(嚴謹地遵守生活法的規定)。實際上却在苦行。這支教派一直存繼很久,依據後期的書上記載:連上述那位富蘭那和伽旃延也属於這一派。後来,這個宗派被耆那教吸收進来了。
(5)珊阇耶 Sanjaya Belatthiputta 他是很出名的懷疑論者。例如有人問他:(有没有来世的存在呢)?
他答說:(我既不認為有,也不以為似乎有,也不以爲跟它不一樣,也不以為不是,也不以為非不是)。
由此可知没有肯定答案,始终是未定狀態,結果是一種不可知論。佛經上說他的論點為(滑溜論),像鳗魚一般捉不住或滑溜溜……但他對於形而上學的問題,在建立判斷終止方面會有某種意義。
(6)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 意謂(出身拿達族尼乾陀派的人)。原名叫做華爾達瑪那 Vardhamana,據說他已經開悟了,所以尊稱他為瑪哈維拉 Mahavira 偉大英雄之意,或耆那(Jina 勝利者之意)。他改革了尼乾陀派,之後才以耆那教的姿態發展下去。
後来,耆那教跟佛教同時發展,成為婆羅門系統以外的两大宗教。對印度文化和思想有多方面的影响。耆那教的傳統、術語、思想等方面有不少跟佛教相通。
這位(瑪哈維拉)比(喬達摩.佛陀)大約晚二十年出生,出家後專心於苦行,并在苦行中開悟。結果,在當時混亂的思想界里,他從一種相對主義與不定主意中,把觀點限定在:(從某一觀點看)這方面,他把一切區分為靈魂與非靈魂两種。後者又分为為活動、静止、虛空和物質等四類,合計為五種實在體。
耆那教的最大特徵,在於它的認真實踐。尤其重視不殺生、真實語、不盜、不邪淫和無所有等五項大戒。其中第一項不殺生戒,不分在家與出家都要嚴格来遵守。换句話說,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不能被殺或被傷害。因此,信徒就不能從事跟這有關的職業,以免犯戒。縰使從事農業,由於泥土中有諸多小蟲,殺蟲虫可能性極高。故使耆那教徒頗不愛農耕。
這一来,他們就全心全力放在商業方面,又因能奉行真實語的戒条,誠摯不欺、講究信用,結果經商很成功,也都能致富。
在出家人里,有人徹底信受五戒的最後一條(無所有戒),身上一無所有,甚至連耆那教的聖典也摔掉了,他們被稱為祼行派。有人壓抑這種過分偏激的情形,就勉强披上一枚白衣,也維護着聖典,故被稱為白衣派。
他們懷念開山祖师尼乾陀的苦行,修行人尤其徹底實踐断食,甚至稱讚斷食致死程度。透過這些實踐,耆那教才能維持到今天,縰使為數不多,至少能給予印度民眾極大的感化,例如不殺生的和平信條。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