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佛教歷史真相5】

2021/12/25 08:34:55 網誌分類: 歷史真相
25 Dec

《扭曲歷史》
當我們選擇要理解清楚印度佛教歷歷史之前,我們要留意一個問題,我們所看的這本印度佛教歷史的作者是誰?有些大乘法師也在寫印度佛教歷史,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信仰而歪曲了歷史真相,例如:他們在內容裡介紹得很清楚,大乘佛法是佛陀入滅後幾百年才出現的宗教,但是到最後他們卻說大乘佛法被承認了,那麼,問題出現了,請問:是誰批准的?
這麼重要的問題,相信除了(釋迦牟尼佛)有資格批准之外,誰也沒資格批准,那不是前後矛盾嗎?在歪曲事實真相嗎?
所以我們不可以看這些有宗教偏見人士所寫的歷史書籍,我們要選擇看日本人寫的、英國人寫的、或是德國人寫的,他們沒有宗教偏見,只會把所記載的事情保持中立態度寫出來,讀者就不會被誤導了。
活在世間的人們,最苦的,莫過於自己陷入苦海中而不自知。
佛陀是人,也曾經是個和我們一樣被煩惱和焦慮所困擾的人,他能發展出不可思議的究竟智慧,徹底讓自己從妄想和痛苦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說,人,是覺悟解脫者的前身,可以透過人生經歷體悟到無常的變幻莫測…………一切都只不過是暫時性的存在,而佛陀就是我們的生命導師,他教導我們如何增長智慧,看清實相,讓我們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
佛陀的教誨只想站在現實的立場來解決現實中的苦惱。這意味著佛陀的教誨無疑是面對現實主義。
這裡所說的現實主義者,並非跟今天現實社會,那種功名利祿主義結合的東西,也不是迷戀現實的現實主義。完全不是這些,而是引導徹徹底底活在世上滿懷苦惱、受困於慾望的人,如何在現實世界裡面,完成怎樣消滅苦惱,超越慾望,當然不是靠祈求或是頭腦在妄想,而是如何能夠看透生命本質,然後自己努力實踐,全力以卦。
現實的實踐只有靠覺醒與自救,這才是一切的根本,也是基礎。
然而,無論某些經典裡如何神化佛陀,他依然不是神、不是萬能的上帝,佛陀也不會教導我們念什麼佛菩薩的名字,就會有神仙或是有佛菩薩從天而降來打救我們,而是要我們知道如何自救的真理。
他深深的體會到,每個人都能夠像他一樣,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而解脫的那把鑰匙不在他身上,更加不會在其他的佛菩薩身上,而是在我們自己手上。
很可惜很多人不願意接這個事實,寧可相信一些掛上(佛教)名字的神話故事,卻否認了真正佛陀的教法,眼見許多自認為是(佛教徒)的人士,卻對自己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蹟有如坐井觀天,對佛陀的教法完全誤解,豈不是學佛越學越糊塗了嗎?
佛陀是教導我們自救的覺悟者,只要我們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誨,先從自己的夢幻泡影中醒過來,把自己的成見先放下,睜開沉睡了幾十年的眼睛,從新認識佛陀一生的事蹟,了解清楚印度佛教歷史流程,我們就不會浪費時間,盲目探索,甚至越走越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印度佛教歷史介紹》
初轉法輪。
佛陀說法叫轉法輪,(輪)是指一位帝王統治世界的象徵,法輪即是最高的真理。還有輪也意味到處能行,而轉動這個輪,也意味最高真理要公諸於世。佛陀說法即是轉動一切法輪,而最初說法稱為(初轉法輪)。
關於初轉法輪,也有一部單獨的經典叫(初轉法輪經),這方面的傳承資料多達二十種以上;其間都幾乎記載中道、四聖諦、八正道、無常、無我、苦等三法印的說法。
初轉法輪是一次契機,之後佛陀才開始向芸芸眾生宣言教法。直到八十歲入滅以前,他的教化地區都以恒河流域為主的中印度一帶,實際上持續了四十五年之久。
波羅奈城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叫(耶舍),聽了佛法收益良多。不久皆同五十位朋友來聽教,最後,他們都紛紛出家做佛陀的弟子。
佛陀離開波羅奈城,前往自己成道的地方伽耶,結果在那裡遇到拜火教的首領(優樓頻羅迦葉、那提迦葉、迦耶迦葉)等三兄弟。他們後來各自率領五百名、三百名,和二百名弟子投奔佛陀,統統成了佛弟子。
之後,佛陀到了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婆娑羅頻羅王也皈依佛陀,並捐增一座竹林精舍,它位在王舍城入口的外側(頻婆娑羅王不久被兒子阿闍世幽禁,但後來連阿闍世也做了佛教徒)。
當時,王舍城住了一位外道叫(珊闍耶),也屬於六師外道之一。他擁有兩百五十位婆羅門徒眾,其中有捨利弗、目連兩人。
一天,舍利弗被五比丘之一的(阿說式)譯名為(馬勝)的儀態端莊所吸引,便問他師法何人!對方答說釋尊,用時簡述佛陀的教法: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舍利弗一聽也開了法眼。馬上告知好友(目連),兩人偕同五十位門徒走訪佛陀。結果也都成為佛弟子。舍利弗的智慧超群,目連以神通第一著稱。兩人都比佛陀先入滅,但他們都有偉大的影響力。
不久,大迦葉也加入佛團了,他過著簡樸純潔的生活,被稱行法第一。佛陀入滅後,他召集經典編輯會議,功不可沒。
接著,佛陀回到故鄉(迦昆羅衛城)也讓釋迦族五百人皈依。包括他那位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自己出家前生下的兒子(羅睺羅),理發師(優波離),堂弟(阿難)等人也出家跟隨佛陀。從此以後阿難侍候佛陀長達二十五年之久,忠心耿耿。
當時有一個大國叫(喬薩羅國)跟(摩竭陀國)對立,而釋迦族原來隸屬於(喬羅薩國)。佛陀走訪(喬羅薩國)後不久,國王(波斯匿王)也成了虔誠佛教徒。
該國首都舍衛城有一位(須達多)長者,他樂施好善,故被稱為(給孤獨長者)。他向波斯匿王的祗陀太子買下一大片土地來捐贈給佛陀,那就是(袛園精舍),簡稱為(祗園)。
雖然,佛陀到處遊化,馬不停蹄,沒有一個固定住處,只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衛城的(祗園精舍)住得最久。尤其雨季的安居也多半住在這兩處。
至於有無女佛弟子,則不大清楚。但依經典記載,則有佛陀的姨媽(摩訶波闍波提),妻子(耶輸陀羅),須達多長者的長媳(司嫁達,波斯匿王的夫人(未利),等都成了尼僧,或虔誠的在家女信徒。
佛陀一生走動的範圍,大體上在菩提伽耶,從王舍城到帕特拉、迦屍城、迦毘羅偉這條線,西從波羅奈、舍韋城、柯桑毘一帶。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