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世人要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脫離「苦海」呢?

2022/01/06 11:31:06 網誌分類: 佛教亂象
06 Jan

大部份的人不承認目前的世間是一處苦海,因為他們認為現在這個世間,科技發達民智大開,不但百工俱備,器用日新,而且每日科學皆有新的發明,其技術已達巧奪天工之境,一般販夫走卒之享受猶勝過古代皇親國戚,因此現代的社會物質富饒何物不有?何事不足?尤其世界各地都是風光明媚,到處山明水秀,樓台庭閣,不但晝間有千般的佳景,連夜間亦有萬種的風光,眼見之處皆是花花的世界,足到之處都是錦繡的山河,怎能說是苦海呢?雖然如此,但是如果我們不相信目前的世間是一處苦海的話,那麼諸位可以試著舉目一望,仔細思量,每一個國家之中,上自總統公侯將相,下至庶民三教九流,誰能過得一日無憂無慮的清閒日子?誰能免除生老病死四大輪迴之苦呢?當官經商之人在官場與商場之中,處處還須如臨深淵,步步仍需如履薄冰,而勞工階層,販夫走卒為了討一口飯吃,亦是終歲戰戰兢兢不敢有所鬆懈,他們每日為了一家之生計著想,仍然憂心耿耿愁眉不展,這不是苦海又是什麼呢?有些商賈鉅富雖然家中是田園萬頃,家財萬貫,但是因為他們心為利慾所驅,身為財神所使,所以每日東奔西跑,晝夜往返奔波,有的人是為了爭名,有的人是為了奪利,經常招惹是非明爭暗鬥,他們又何嘗有一日能無憂患在心中呢?權貴當家之人尚且如此這般,更何況其他三教九流,貧窮破戶呢?因此在凡塵俗世之中,尊者有尊者之危,貴者有貴者之險,當家有當家之憂,貪婪有貪婪之患,誰又能保證他們自己可以一日無事呢?    在佛教的《法華經》壽量品中有云:「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元曲《來生債》中亦有一句話說:「那世間的人,皆貪財好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何不早結善緣?」,佛教也有世人上自總統下至販夫走卒皆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所求不得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等八苦之說法,那麼何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呢?有人解釋說:「作惡的人因為輪迴果報的關係,因此痛苦都是無邊無際的,如果能即時悔悟改過向善即能得救」;而佛教亦認為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皆是苦海,惟有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才能脫離苦海。   

事實上在整個宇宙之間唯有真正悟道超脫三界六道輪迴之人,才能使靈體獲得真正之解脫,也才能使自己的心靈脫離苦海獲得大自在,何謂「大自在」呢?一般所說的「自在」是指他的肉身能任意到達他想去之處,心中舒適、暢懷沒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大自在」卻不一樣,因為在凡塵俗世當中所有的事物都是陰陽對立的,只要是有陰陽、是非、善惡、佛魔、對錯、好壞對立之環境,那麼必有拉扯、比較、分別、執著、罣礙,如此的話便不能稱為大自在,因此大自在的「大」字是一個隱喻字,也就是說凡是能夠超越凡塵俗世那種自在的境界,而達到無任何的陰陽、是非、善惡、佛魔、對錯、好壞對立之非物質界環境之自在才能稱為「大自在」,也才是「真自在」。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寵辱章有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句話即是在告訴世人說,我們世人之靈體只要是借殼投胎至凡間,那麼便稱為「有身」,有身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患,因為我們若有了肉身這一個軀殼,那麼整日就會為了這一個臭皮囊的吃飯、睡覺、溫飽、生病、保養、娛樂、享受與傳宗接代…等等的雜事、俗事與凡事而忙碌奔波一生,不得清閒,所以老子才會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無身」即是隱喻已經脫離生死輪迴不需要再度的借殼投胎凡塵去受苦或受難,所以我們每一個世人唯有悟道使自己的靈體脫離生死輪迴,才能獲得真正的大自在。老子在《太上清靜經》中有云﹕「…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因此眾生為何會在苦海之中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悟道,所以才會使靈體累世輪迴流浪於生死之間,造成自己的靈體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而世人靈體之苦因為唯有悟道使靈體解脫這一個不二法門才是真正的彼岸之外,其餘均是無邊無涯的痛苦環境,無一處是岸,故才稱為「苦海」,因此「苦海」兩字主要還是在形容苦的形態與種類就如同海一般的浩瀚無邊。那麼何謂「流浪生死」呢?萬靈蒼生若是其靈體無法悟道,則便無法跳脫三界之外,也不能遁出五行的生剋之中,因此其靈體便須墮入六道的輪迴之中,投胎即是陽盡陰生,死亡即是陰盡陽生,因此除非靈體能超脫否則須不斷流浪在「生」與「死」之間輪迴,故稱為流浪生死,而靈體只要投胎凡塵便會與肉體之軀殼結合,靈體有了肉身可以寄宿便會產生慾望與需求,有了慾望與需求如果無法獲得滿足則便產生妄心,有了妄心便驚動我們的識神,既驚動了我們內部的識神,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便會執著於萬物之相,既著了萬物的幻相,則心就會產生貪求,心既產生了貪求,若是得不到或是得到的不符合自己的期望,那麼就會滋生煩惱,一個人若有了煩惱與妄想,那麼身與心皆會憂苦不得安寧也。所以老子才會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一句話就是這一個道理,我們萬靈蒼生為什麼會在苦海之中浮浮沉沉不能跳脫出來呢?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慾望需索無度的肉身,而這些慾念與貪求又是如溝壑一般的難以滿足,所以累世投胎都得承受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所求不得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等八苦之折磨,靈體若是沒有悟道,那麼就須如此輪迴不斷的到凡塵去借殼投胎受苦、受難,那怎麼會不是「苦海無邊」呢?這正是我們每逼個人為什麼都要修行悟道的主因啊!而「回頭是岸」又是什麼意思呢?萬靈蒼生之靈體是由先靝八卦坤卦卦象中間之無形門(隱喻無極理天之南天門)墜入太極氣天,再墜入皇極象天而投胎,因此墜下凡塵當時是頭朝下腳朝上,而肉身要出母體前,也是先乾坤顛倒轉,再由頭先出母體而後再生出腳來,但是靈體要修回無極理天進入南天門,卻要由頭部先修回去,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他到底悟了沒有?是要看他頭部的「本靈」與「本性」是否已經修回到祂們當初下凡塵時候之如如不動狀態,也就是說有沒有達到「如來佛」之境界,而「眾生癡迷」的皇極象天與太極氣天都謂之「此岸」,而「覺悟」之無極理天才稱為「彼岸」,因此靈體是由「頭」先墜下凡塵陷溺在六道輪迴之苦海之中,因此須再由頭部的靈性悟道後返回覺悟之彼岸,故以「回頭是岸」等四字來隱喻由「迷」到「悟」的這一條必經之路。而覺悟之彼岸其實是一種空相,凡間之假相猶如佛教的《緣起法》所說是因緣起而生有,因緣滅而返無,因此只要先斷了「苦之因」,則即無「苦之果」的示現,因此修行不是為了「追求有」而是要「返回無」即是此意,而無之空相狀態猶如心經之經文中所敘述的內容:「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菩提薩埵,依般若波若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等字一樣,因為虛空之境界本是無質、無體亦無相,當然靈體就不會有誘惑或顛倒夢想,靈體沒有了誘惑或顛倒夢想,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就不會產生六識,六識既然不生出來當然就不會沾染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靈體沒有六塵之濁氣與罣礙當然就不會有「無明」之現象,而虛空本是無相的,當然也就不會產生輪迴之現象了。如果靈體沒有了輪迴之需要,那當然就沒有「生」或「死」之循環,靈體無生死的循環現象又豈會有老死或老死盡之問題呢?這就是靈體解脫的一種涅槃境界,如果靈體之修行已經達到了究竟涅槃之境界,那麼就如太上老君在《了心經》中所說的:「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住,住無所心,了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也就如同佛教《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或「…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之境界,因此靈體的修行要達到這種境界才能真正的脫離「苦海」,不是嗎?    一個人心中會不會感到痛苦,跟他有沒有錢或跟他有沒有權勢沒有直接與必然的關係,但是卻跟他對宇宙間的萬事或萬物執著之程度有關,也就是說對宇宙間的萬事或萬物執著心越強越看不開的人,他就會越痛苦,那麼他對宇宙間的萬事或萬物為什麼執著心會那麼的強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瞭解宇宙的實相,故常誤假為真,以幻當真,如果能瞭解萬法空性或緣起性空的道理,那麼就能斷了痛苦的因,若沒有痛苦的因又怎麼會產生痛苦的果呢?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