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靈山」要到哪裡去找呢?
臺灣一些以靈修為廟務重點工作的寺廟,經常會在寺廟的匾額或圍牆上出現類似「靈山聖地」這方面的名詞,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寺廟所供奉的仙佛就是所謂「靈山」的所在之處,而他們那一間寺廟也就是修靈的聖地,因此他們就希望所有靈修的團體或個人若是要會靈主、找靈脈的話,就到他們這個寺廟來參修,而靈修的道友大概也認為每一個人在累世的輪迴投胎當中,一定會跟許多的仙佛有緣,所以他們會到不同的寺廟去會靈,如果能會上某一些累世跟自己有緣之仙佛靈體,則在自己腦部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程度之感應顯現出來。因此他們認為感應越強的就是靈緣越深,感應越弱的就是靈緣越淺,因此若遇到感應較強的寺廟,則就常常組團去該寺廟會靈或打坐,而該寺廟中的主神他也認為是自己的靈脈之一的「靈主」,因此便會以「靈語」與神佛溝通,有時講了半天的靈語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向仙佛神祇的雕像哭訴了半天,也不知道是自己的靈體受委屈或是「靈父」與「靈母」交代他們要他趕緊修回無極理天,反正是在一團靈修道友之中每一個人都會手舞足蹈、比手劃腳邊哭邊唱久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是真正的「靈山」到底在哪裡呢?如果修行人連什麼是「靈山」都搞不清楚的話,那麼,又怎麼可能會找得到靈主呢?而沒有找到靈主又怎麼能會靈呢?其實真正的靈山就是每一個人最初由天賦予世人之「本靈」或「本性」,本靈與本性合起來就稱為「靈性」,那麼本靈與本性兩者到底一樣或不一樣呢?其實我們認為一樣也可以,認為不一樣也行,為什麼呢?因為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分也分不開,就如同一枚十元的硬幣,一面是「人頭」,另一面是「十元」一樣,只有單面之「人頭」或只有單面之「十元」,就是變體的硬幣不能當「十元」來使用,因此他們不能分開,但是「人頭」這一面的圖騰畢竟不同於「十元」那一面的圖騰,因此我們又怎能說它們是完全一樣的呢?其實「靈」就是指「炁體中之陽能量」那一部份,而「性」則是指「炁體中之陰能量」那一部份,兩者是分不開的,就如同世人自性中所包函的「佛性」與「魔性」一般,「佛性」與「魔性」若混沌在一起就稱為「天性」,天性本身是無善無惡的,而「佛性」則是指世人的善良本質,「魔性」則是指世人的邪惡本質,因此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講的即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而荀子所主張的是「人性本惡」講的即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魔性」,但兩種說法都不是很正確,因為天賦予人的最初本性是無善無惡的,雖然本性是無善無惡的,但是其中卻已經包含了「善良本質」與「邪惡本質」在裡面。萬靈蒼生的「佛性」與「魔性」合起來就是宇宙最小的微粒元素「炁體」,也就是科學家所說的萬物之源「上帝粒子」,也有人說「佛性就是萬物之源」,其實他們所講的不完全正確,因為「佛性」與「魔性」混沌在一起的時候才是萬物之源,如果單獨說「佛性就是萬物之源」或單獨說「魔性就是萬物之源」那就不對了,為什麼呢?因為既然是「萬物之源」那麼必然要能生化萬物才是真正的萬物之「源」,但是佛性是「孤陽」而魔性是「孤陰」,我們都知道「孤陽不生」與「孤陰不長」的道理,因此單獨的「佛性」或「魔性」又怎麼可能是真正的萬物之「源」呢?而萬物之源的本性其實也是萬靈蒼生的自性佛,又稱為「靈山」。
世人一定感覺很奇怪,為什麼萬物之源的本性就是萬靈蒼生的自性佛,又稱為「靈山」呢?其實本性別稱的上帝粒子既然是「萬物之源」,那麼整個世界之中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蟲魚鳥獸、金銀銅鐵、石煤礦土無一不是上帝粒子所組合而成的,上帝粒子是賦予萬物能量的「基本粒子」,就因為如此所以宇宙間才產生六十二種的「標準粒子」,這些粒子組成夸克、質子、中子、電子、光子、原子,再由這些微粒的元素組成各種元素、氣體、質體與物體出來,因此我們稱大自然的本身是「道」,所以才稱呼上帝粒子為「道體」就是這個原因。
物有「物性」,人有「人性」,獸有「獸性」,那麼,什麼是「性」呢?「性」就是指人或事物本身具有的本質,因為整個宇宙的本質就是上帝粒子或炁體,因此上帝粒子或炁體就是天的性,故稱「天性」,「天性」又稱為真如,真如就是指遍佈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因此真如也可以說是真實如常的本性,故本性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各宗教對於本性有許多的形容詞,但都是在隱喻這一個本性,諸如上帝粒子、希格波斯色子、金丹、七采摩尼珠、道體、真如、至善、上帝的獨子、天性…等等皆是。但世人千萬不能誤將「佛性」、「魔性」、「物性」、「人性」、「獸性」或「個性」…等等的性當成是「本性」來看待,為什麼呢?因為本性是一種大中至正、大慈大悲、無私無我、無我無人、至道至德、無是無非、無對無錯、無善無惡、無佛無魔、無苦無樂、無迷無悟的最剛德性,因此也是一種「中道」的境界,而「佛性」、「魔性」、「物性」、「人性」、「獸性」或「個性」…等等的性卻都是已經有染著的現象,一般人會認為佛性應該是真如的本性才對,但是各位看一看「我佛慈悲」這一句話,佛是慈悲為懷的,因此佛性是一種「善良的性」,但卻不是本性,為什麼呢?因為本性根本就沒有「慈悲」或是「不慈悲」、「善良」或是「不善良」的問題,當然也不會有「邪惡」或是「不邪惡」的煩惱與罣礙。而獸有「獸性」是因為牠們除了求生的本能與交配傳宗接代的特性之外,已經在累世的輪迴當中喪失了原有的靈性,而「人性」則是泛指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與嫉妒心…等等人類常有的煩惱心,因為人類有「諸心」,故才需要古聖先賢創教或開宗立派用「諸法」來啟發世人的靈性,以求悟出宇宙間那唯一的真理,但是奈何!各宗教法門的信徒們都誤將自己宗教法門的那些經典教義內容當成是真理,以致於靈體執迷不悟,因此才無法參透真正的真理出來。一般人都聽過「心誠則靈」這一句話,那麼何謂「心誠則靈」呢?我想各宗教法門都有各宗教法門自己的解讀,但大部份都是觀念錯誤或是誤解了這一句話的意思,佛教的信徒認為對於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唸經能消除業障這個法門不起任何疑惑之心,如此就能成就,這就是「心誠則靈」,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徒則認為禱告或告解要誠心誠意才能獲得上帝的應許或救贖,道教的信徒則認為只要誠心誠意的去向神明祈求,則神明對我們所祈求的財富、健康、事業或子嗣…等等的事情必然會「有求必應」,其實這都是「無明」與「無知」的現象。
「心誠則靈」的「誠」字是真實的意思,而「真」字與「實」字這兩個字都是在指本來的現象之意,也就是說世人的本心原來是清淨無染、如如不動的,這就是本心原來的真實現象,因此若有任何的動心起念就不是原來的真實現象,而是人為的造作,而各宗教法門那些念佛、唸經、禱告、告解或向神明祈求財富、健康、事業或子嗣…等等的事情,哪一項不是動心起念呢?既然是動心起念,那麼就是「心不誠」、「心不真」或「心不實」的現象,如此的話又怎麼可能會產生與天感應的情形出來呢?
真正的天是空相毫無任何的染著,因此世人的心如果能達到清淨無染、如如不動的境界,則心的空相就與天的空相對應,如此才能真正的產生靈驗現象,因為心空的人已經悟道,故能得到真智慧或佛智慧,又能獲得心靈上的大自在與大解脫,如此的話宇宙間的事就無所不知,達到「通天」與「徹地」之境界,如此才是真的「心誠」、「心真」或「心實」的境界,這正是「心誠則靈」這一句話的真諦,因此修行人千萬不要被那些宗教法門的錯誤解讀所導誤而不自知。
佛教經典中有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靈山不用到處去找,因為靈山肉眼看不見世人又如何去找呢?找靈山也不需要和寺廟的任何神像會靈,因為靈山就在我們的「心頭」,只要我們自己找到了「心頭」並悟了「道」,則在我們的內心之中自己就可以會靈了,根本就不需要到外面的寺廟去和任何神像或佛像「會靈」,為什麼呢?這要從什麼才是真正的「心頭」或「真正的會靈」說起。那麼,何謂「心頭」呢?所謂「心頭」就是指我們每一個人凡心未動念之前的「天忄」,也就是上蒼賦予世人最初尚未污染的「初心」或「本心」,因為祂們是在凡心的前頭,所以才稱為「心頭」,那麼什麼心才稱為「心尾」呢?就是指我們每一個人已經被污染的那些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皆是。我們每一個世人最初上天所賦予的「本靈」或「本性」都一樣,但是投胎落入凡塵中之時就與後天的「凡心」結合在一起,這時「天忄」與「人心」是結合在一起的,故稱為「天人合一」或「忄心相印」,「天忄」即是指我們每一個人體內唯一真陽的「元神」,它的本性是如如不動的,而「凡心」指的即是我們每一個人體內的「識神」及其被污染的諸心,它是會受外物與外境誘惑而產生變化的,受誘惑越嚴重則被濁氣與罣礙的纏縛就會越嚴重,因此我們世人如果修行修的越好,則凡心中的濁氣與罣礙就會越少,如果我們的「凡心」能漸漸的袪除對宇宙間萬事與萬物的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與貪嗔癡心,則我們的「凡心」就會越來越接近「天忄」,到最後修到沒有任何的濁氣罣礙時,則「天忄」與「凡心」兩種的心就相會了,這就是俗稱的「一心一意」,也才是真正的會靈,因此修行不能心外求法就是這個道理,不知道大家是否已悟出「真正的靈山」在哪裡了?「天忄」因為是心頭,故「凡心」又稱為心尾,「天忄」又有直心、豎心、道心、佛心、天心、仙心、精神心…等等的別稱,而「凡心」也有橫心、勾心、俗心、人心、物質心、魔心…等等的別稱,事實上凡心即是覆蓋在天忄外面的那些煩惱、罣礙與濁氣,使天忄無法顯現出來,所以袪除了那些凡心便能見到天忄,故稱為「明心見性」。「性」字是由「忄」字與「生」字等兩字所組合而成的,「忄」字就是指天忄而言,而「生」字就是指顯現出來的意思,因此天忄顯現出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初之「性」也,最初的「性」就是本性,又成為心頭、自性佛或靈山,但是各宗教法門的修行人莫誤認靈山是在「靈台」、「玄關竅」、「心竅」、「崑崙頂」或是「梵穴」等等有形的關竅裡面,因為靈山無形無相,所以它不在內也不在外,因此「明心見性」不是指修行人靜坐的時候內觀而看到自己的本性,而是說自心若袪除了已經被外境、外物或外相所污染的那些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之後,則本性就自然的顯現出來之意。如同將一把生銹的刀作除銹與磨光的動作一樣,只要將覆蓋在這一把刀表面上的那些鐵銹去除掉然後再磨光,則這一把刀的「銳利」與「光芒」就自然的顯現出來了,因此跑靈山的靈修者,到全省各寺廟去走走看看或結一些善緣,那是無妨的,但若是要去那裡會靈則無此必要,因為真正的靈山不是在泥塑木雕的假神與假佛之中,也不是在金碧輝煌與富麗堂皇的寺廟裡面,而是在每一個人的自性當中,因此我們的自心若袪除了多少的凡心,那麼我們的靈體就會昇華多高,自然就會有同等級的靈體來與我們相會,如果我們自己的心中充滿了那些濁氣與罣礙,則在寺廟中與我們相會的就是竊佔在神像佛像裡面的低等靈體,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