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佛教歷史真相9】

2022/02/02 09:54:37 網誌分類: 歷史真相
02 Feb

《世界末日》
很多對佛教稍微有認識的人都認同輪迴很苦,尋求解脫,但是,因為没有理解清楚佛陀的教法而到處尋找名師或求神拜佛,反而会陷入另一種迷失的狀態中。
記得在2011年的時候,我在素食館里無意中看到一位大乘法師在一個光碟里介绍世界末日,這位法師很多人都認識,相當有名氣,他說:還有一年時間2012年12月21號將是世界末日,這個準確的消息是最大權威的美國太空總署發給他的報告,到時會死很多人,剩下一小部份的人會回到古代過大自然的生活,原因没有電源了、没有Gas了、没有交通工具了…………
當時甚至有些(净宗學會)的朋友被嚇得不知所措,儲蓄了很多糧食預防萬一。
到了2012年12月份,我一位(净宗學會)的朋友深信這位法師的預言;世界末日還有一个星期就来臨了,
他開始焦虑不安,茶飯不思,到了12月20號那天晚上,抱著家人痛哭交代了許多遺言,讓我哭笑不得,就這樣他整個人被折磨得精神仿彿,臉容憔悴。
直到過了22號他才接受世界末日不會来臨的事實,所有的恐惧一掃而空,可以好好的睡覺。
他睡足精神之後問我:(為什麼這麼荒謬的笑話也會讓我被嚇得像等死的感覺)?
我回答說:(這些宗教催眠本来就是假的,只是你没有看出破綻罷了)。
其實,許多的破綻在無明者或是已經被某些法師以宗教催眠得深信不疑的情况下,在他們眼里是看不到的,不幸的是,有人即使過了恐惧期,却仍然會對這些法師充满信心,還會不停地自己制造合理化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對偶像的尊敬與崇拜,這一来,就永遠無法看清它們的本質是假的。
然而,稍微有悟性的人,被骗1/2次之後也會從恐惧和失望中發現他們的破綻。
切記,當你能看出這些宗教所使用的催眠手段都是假的,都有破綻時,你才是覺醒的人,然而,看透它們、看破它們,是我們覺醒人生的功課,
今天各位有緣遇上原始佛法的朋友們,不妨細心領悟這堂功課,當恐惧過去了,地球照常轉動,生活依然正常,你再去静心觀照那個恐惧與催眠的謊言跑去那裡了?你自然必有所覺悟。
這些宗教催眠不知誤導了多少眾生,會讓人像瘋了一樣,執迷不悟地挖一個坑把自己活埋。
後来這位法師的預言演說,被香港電視節目當著笑話娱樂觀眾。
佛法,是向内自修并不是向外尋求,如果你是出對於佛像的尊敬,誠心禮佛叩頭是值得讚扬的,然而,如果完全不去静心往内觀照,去找出問題的源頭,只是想透過頂禮叩頭,膜拜儀式、誦經、放生、素食来尋求解脫,那麼,這樣的行為無異是水中捞月,自欺欺人。
其實,任何問題都一樣,當我們接觸上了,最基本的,我們先要了解這個問題的推動力是什麼?
它的因缘組合是什麼?
只要對方所講解的與這方面完全没有關係,那麼,就表示他越說越離題。
現代人學佛的盲點就出現在這裡,為什麼有許多人學佛越学越糊涂,連他自己本身也搞不清楚到底誰說的才是真實性?每個宗派都有他們的道理?
原因是他們忘了根本,忘了源頭,忘了佛教教主是(釋迦牟尼佛),
忘了查詢清楚印度佛教歷史真相,才會越走越遠。
《印度佛教歷史介绍》
法。
(法)在巴利文叫Dharma 由動詞Dhr而来,它的原意是(担、保)。所以(法)即是保持人論秩序。那麼,它就用在規定、規范、慣例、義務、社會秩序,以及善、德、真理等意思方面。
依據錫蘭五世纪一位著名佛學者(普達哥薩氏)的注解,此字有属性、教法、聖典、物等四種用法。
初期佛教的(法);有(五蘊)和(六入)說。
五蘊說的(蘊)字,意謂集合:
(1)色蘊;有形物,物質性的东西,肉體也屬於其中之一。
(2)受蘊;能感受一切事物的作用。
(3)想蘊;表象作用,即是意象的構成。
(4)行蘊;潜在的形成力,能動性的心理活動。
(5)識蘊;認識與判斷的作用。
這五項聚合才能形成人的自我,自我是無我,故有(五蘊無我)一詞。
(六入)建立在人類認識手段的區分這種基础上,(六入)或稱為(六根)即是:
眼、耳、鼻、舌、身、意。
基於這些才生出六境(六種對象)来對應。
色、聲、香、味、觸、法。
之後把两者合起来就生出(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前面(六入)也叫(六内處),
其次為(六境)也叫(六外境),合稱(十二處),
加上最後六識叫做(十八界)界即要素。
緣起(十二因緣);
前面五蘊和六入說,發現佛教當初很擅長分析與綜合問題,而最典型的例証,恐怕是緣起了。
其实佛陀并没有说过(十二因緣),佛陀只说缘起法,十二因缘是后人自作自编的文章,甚至现在有人演变成二十四因缘。
緣起說之一(十二因緣),被看作佛陀成道内容,但在初期佛經上發現不少因緣說遠比十二因緣簡單多了,在(阿含經)各處都有提到很簡單的緣起說,且没有達到十二支。
日本(宇井伯綬博士)在這方面作了詳細的整理,若把十二因緣當作成道内容、顯然是后代编輯經典者的作為,我们可以从(阿含经)里发现,反而没有提及十二個因缘數目的緣起說,才是正确的记载。
(舍利弗)成为了佛陀弟子在經典上記載都一致:諸法因緣生,真理的悟得道者(如来)說出這些因緣,且也說諸因緣滅,偉大的修行人就這樣說過,這是從因生的一種因果規律,依據這種回答,才使舍利弗與目健莲率領二百五十名弟子去投奔佛陀,果真如此,那麼,我們可以說緣起的思维是相當早的事。
雖然(緣起說)提到(緣)和(起),但初期佛典所說的緣起說,并没有分十二支敘述,所謂緣起這種抽象的原理(跟後期的緣起說法有不同之處),它的意思單純指(緣)而已。
这里可以理解的到,初期佛教的含義例如:緣起於A才會產生B。
同樣道理:B緣於A才會生起;離開A與B的緣起理論,不是初期佛教的說法。
慈悲;
在初期佛教里所謂(愛)這個名詞無疑表示渴愛,即欲望或煩惱的根源而被人相當嫌棄。愛是自我中心,也常轉作憎怨之意,有欲望與占為己有成份,這種情况下,初期佛教就排斥愛而改用(慈悲)一語。於是,世人把佛陀說法解析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行。
慈悲一詞,本来是把(慈)與(悲)两個不同字結合起来,它意謂著憐憫、同情。
還要再解析慈悲可以再加上(喜)與(捨)。
喜是與他人或眾生同喜,
而捨是寧静,縱使布施了也是很寧静,不會期望對方回報,無條件的貢獻。
平等;
佛陀不會只對某些人說法,無論是誰,只要對方提出問題或訴苦時,都會給予適當的答复,親自實踐平等的教義。
當時印度社會流行人類不平等的(喀斯特)制度,佛陀不但不於理會,反而改變它的内容。也就是說;當時婆羅門被看作德高望重的人,但依佛陀看来,他們是因為出生於婆羅門家族背景,只有本人的行為表現才是正確的標準。
教團與實踐;
佛教僧團叫做(僧伽),這可能是最初有一群佛弟子追随佛陀師尊而成立的,一個人的力量薄弱,若能以教團成員的身份,跟其他同修的佛弟子交往或交換心得,也能自動强化力量,和深刻的反省。
佛陀因為要領導大家涅槃,致使教團性質也是朝向這個目標,這一来,凡是投身於教團的人,就會全力以赴,追求智慧與邁向涅槃之道。
佛陀弟子有出家人與在家居士两種,
出家男性叫(比丘),
女性叫(比丘尼),
在家男性叫(優婆塞),
女性叫(優婆夷),
比丘意謂著(行乞者),靠信徒的布施来生活,意謂(侍候者),侍候出家人,布施他們的衣食等生活,而且接受他們的指導,以上稱為(四眾)。
後来,随着僧團逐漸廣大和發展,又有未成年出家人叫(沙彌),與(沙彌尼),
女性在出家前两年則以學真女的身份渡日,加上上述的四眾,便共稱為(七眾)。
不消說,教團也是一種集團,期間一定要保持集團的秩序。這一来,就產生一套维持秩序的規律,叫做(律)。
關於這件事,不妨稱為随犯随制,這是由於破壞秩序的行為發生而制定出来的,後来就越来越複雜了。
若有人破律,當然有罰則,先在自己内心告白慚愧,更重時得在别人面前告白慚愧,倘若情况更嚴重時,就會被驅出僧團了,這些規則聚集起来叫做(波羅提木叉)。
律有上述的(他律)與(自律性)两種,後者是自發地向内心發誓要遵守,一旦破戒,有過失或失誤要慚悔,它也不是特别相當罰則的東西。
在家佛教徒要遵守五戒;
(1)不殺生。
(2)不盗窃。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