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一次木土冥會合,意味着世界霸主更替,凡是土木冥會合,當周期完結時,代表舊的時代結束,伴隨而來的就是事情會被推倒、崩潰、歸零,清空後重組,重頭開始。

2022/06/19 11:59:17 網誌分類: k98m原創;預測未來
19 Jun

英荷戰爭一百年:人類歷史上首次世界霸權的更替,就此完成 200年一次木土冥會合,意味着世界霸主更替,凡是土木冥會合,當周期完結時,代表舊的時代結束,伴隨而來的就是事情會被推倒、崩潰、歸零,清空後重組,重頭開始。表示舊勢力被淘汰,新勢力崛起。荷蘭興於水象,衰於火象,英國興於火象,衰於土象,美國興於土象,衰於風象,中國興於風象,衰於土象, 1583年12月,土木冥會合於雙魚尾,在1581年7月26日,荷蘭脫離西班牙,宣布獨立,剛好是荷蘭獨立後第二年,一代霸主正式誔生,而舊霸主西班牙.萄葡牙帝國開始衰落。1683年6月,土木會在獅子尾中,火象,1688年,英國榮光革命,典定英國崛起,1821年2月土木冥會合於牡羊頭雙魚尾,英國漸漸衰落,1861年9月,土木會於處女中,土象來臨,美國漸漸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1920年,土象的第六十一年,美國開始取代英國,稱霸世界。 1980年至2000年已經漸漸進入風象,鄧小平開放改革成功,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911事件,同年12月21日中國加入世貿,令中國暴起,風象代表美國漸漸衰落,2020年,12月21日,土木冥會合於水瓶頭魔羯尾,美國正式開始衰落。 西方政治家眼中,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修昔底德陷阱」。 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威脅到老霸主,而老霸主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於是戰爭不可避免。 這一說法源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因此得名。說白了,其實就是咱們中國人常講的「一山不容二虎」,不然就要「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歷史上,像英國聯合普魯士,與法國爭奪北美和歐陸霸權的七年戰爭,德國立國之戰的普法戰爭,日本發動甲午戰爭,英法與沙俄的克里米亞戰爭,乃至兩次世界大戰,似乎都可以用這一理論來溯源。 這裏有個規律,大國爭霸中,英國似乎從來沒敗過。難怪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在臨終前,要反覆叮囑後人: 英國人從來就沒有在戰爭中輸過,如果爆發新的戰爭,土耳其切勿成為英國的敵人。 那麼問題來了—— 英國又是踩著誰的肩膀,爬上了霸主的寶座? 當年那場世界霸權的更迭,對今天,又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01 世界霸主縱橫四海 15世紀、16世紀的人類地理大發現之前,是不存在「世界霸權」一說的。那些偉大的帝國,羅馬、中華、孔雀、阿拉伯……充其量,只在各自文明區域內一統江山,人類歷史上從沒出現過一個世界性大國。 第一批的世界大國,是引領了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它們甚至在1494年,通過「教皇子午線」瓜分了地球。 但之後的17世紀,則是荷蘭的世紀—— 1603年,荷蘭海軍在爪哇擊敗西班牙; 1605年、1606年兩次擊敗葡萄牙,搶下盛產香料的帝汶島; 1640年、1642年,從葡萄牙手中分別奪得世界海路咽喉:馬六甲和南非好望角。 1619年,荷蘭興建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雅加達)作為東方殖民據點,後逐漸控制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蘇拉威西,1624年「紅毛鬼」侵佔台灣,1642年進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 在美洲,1621年荷蘭成立西印度公司,在南美佔據圭亞那,在北美佔據了哈德遜河流域和曼哈頓島,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美國紐約)作為殖民據點,在加勒比地區,與法國展開激烈爭奪。 一時間,荷蘭的軍事和殖民基地遍及全球,與今天的燈塔國一樣,幾乎控制著全世界的制海權—— 1637年,荷制「海上君主」號戰艦,排水量高達1500噸,三層甲板,配置100門大炮,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核動力航母。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薩爾丹造船廠甚至揚言,只要提前兩個月下訂單,屆時就可以每周一艘的速度,批量產出軍艦。 全盛時期,荷蘭擁有商船16000多艘,且造價只有英國同類艦船的一半。1670年時,荷蘭全國的船舶總噸位,相當於英、法、西班牙、葡萄牙四大國的總和。這樣壓倒性的實力對比,放在今天,您覺得眼熟嗎? 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股票經紀人、由商業銀行發行信用貨幣、現代信貸制度……都是首創於荷蘭。 當年,荷蘭就是整個世界的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阿姆斯特丹是那個時代的紐約曼哈頓。 恩格斯說,荷蘭是「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 馬克思說,荷蘭「也許比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的資本總和還要多。」 總之,荷蘭像極了今天的某國。 按照「修昔底德陷阱」,下一局,誰來挑戰它呢? 02 冷戰——熱戰——貿易戰 最近兩百多年,盎格魯撒克遜人穩居世界霸權頂端,但在當年,他們也有「賊挨打」的時候。 1619年,荷蘭人攻擊了英國在印尼的貿易據點,強迫英國簽訂協議,將東方的香料貿易分為三份,荷蘭獨佔其二。1623年,荷蘭清理印尼馬魯古群島的英國勢力,十餘名英國人被殺,史稱「安布亞娜屠殺」。 在波羅的海、西非和地中海,荷蘭商人處處搶生意,排擠英國人。最蹬鼻子上臉的,是荷蘭在英國近海捕撈鯡魚,轉手又賣給英國人。這在今天,可是燈塔國都不敢對東方大國做的事情。 歷史上的大國崛起,往往都要經過強勢政治人物的強力集權階段。1649年克倫威爾領導英國成立共和國,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大權獨攬,幾年後自任「護國公」。他對內平定了蘇格蘭、愛爾蘭,一統河山,對外頒佈了著名的《航海條例》,展開對荷蘭的貿易戰。 條例中最關鍵的內容,就是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或是在英屬殖民地之間運送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荷蘭號稱「海上馬車夫」,自己國內市場狹小,就是憑藉堅船利炮,轉手做全球航運和經貿生意的,英國人釜底抽薪,說今後網購,必須自駕車、自提貨,那快遞小哥豈不都要餓死?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史料顯示,挑起戰端的居然是弱小的英國一方,不過歷史也證明,英國人賭對了。 荷蘭一上來就犯了戰略錯誤,因為要維持全球霸權,它不能集中全力應敵,即使在歐洲戰場,也分兵在多佛海峽和地中海兩線作戰。英國喪失了地中海地區的全部貿易,但集中力量圍剿多佛海峽航路上的荷蘭商船,重創荷蘭經濟。 從執政初期開始,克倫威爾就舉全國之力發展海軍,將全部的關稅收入和大部分出賣土地的收益都劃撥給海軍,從1650年開始,每年新下水的戰艦都在10艘以上,到1654年,英國已經有了140艘軍艦。雖然當時的戰局是互有勝負,但英荷間的力量差距已經在急劇拉近。 1654年4月,急切盼望「和氣生財」的荷蘭人,和英國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合約》,承認了英國在東印度群島一帶的貿易權,賠款27萬英鎊,還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一百多年後,拿破崙大帝就在英國人的監禁下,死在這座島上。 看得出來,雙方都不太滿意,合約墨跡未乾,就各自回家磨刀去了…… 03 從炮擊倫敦到水淹七軍 事實上,《航海條例》並非一成不變,英國連續在1662、1663、1670、1673年,做過四次修訂,一次比一次更嚴苛,自家壟斷經營,嚴禁荷蘭染指的貨品名錄逐年遞增:煙草、靛藍、棉花、羊毛、生薑、染料木、海軍用品、麻、大米、糖蜜、海狸皮、銅礦石……簡直就是今天大國貿易戰的翻版。 1664年英國侵佔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隨即改名紐約,同年進攻荷屬西非,企圖奪取一本萬利的象牙和奴隸生意,荷蘭奮起反擊,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 此時的荷蘭,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國,早就磨刀霍霍要復仇;英國那邊卻經歷了克倫威爾去世,查理二世復辟的亂局,尤其查理二世人稱「快活王」,貪圖享樂武備鬆弛。這一戰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戰爭期間,荷蘭人做到了日後連拿破崙和希特拉都想做而不能的事情。1667年6月,名將勒伊特利用漲潮的機會,率領艦隊,溯泰晤士河而上,直殺英國本土。荷蘭人攻陷英軍炮台,火燒或俘虜英軍艦隻,劫掠數噸黃金和木材,最後炮擊倫敦,又安然返航。 一個月後,雙方就簽署了《布雷達和約》,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 英國再次退出東印度,歸還了南美洲的蘇里南殖民地,還對荷蘭放寬了《航海條例》。不過荷蘭也承認了英國對紐約和西印度群島的佔領。英國人以被痛打一頓為代價,保住了到手的一部分贓物。 但話音未落,1672年,法王路易十四為爭奪歐洲霸權,發動了法荷戰爭,查理二世那邊收了法國人的賄賂,拿人手短,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也突然從海上殺來,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 荷蘭人在陸地上被「太陽王」揍得夠嗆,但在海上可一點兒不慫,從1672年3月海峽之戰到1673年8月特塞爾海戰,戰神勒伊特率荷海軍對英皇家海軍四戰四勝。「快活王」查理一看,法國給的錢打沒了,自家議會也不批預算,就這麼散了吧…… 1674年,雙方簽訂合約,重歸戰前的狀態,荷蘭打個巴掌給個甜棗,送了英國點錢,讓英國在法荷戰爭中保持中立。於是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束。 但陸地上的法荷戰爭,一直打到1678年,雙方各自呼朋喚友,搞成了一場「世界大戰」。荷蘭饒是「海上馬車夫」,但陸上國土侷促,沒有戰略縱深,當初為了抵擋法國陸軍,荷蘭人連圍海造田的穆依登堤壩都拆了,家園一片汪洋。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是荷蘭國勢衰敗的一大轉折。 1688年,發生了中學歷史課本中著名的「光榮革命」事件。英國貴族趕走了國王詹姆斯二世,迎接荷蘭執政威廉夫婦來英國,以不流血的和平方式,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這兩國幾十年間你死我活三度開戰,怎麼還能幹出這種「親密無間」的小動作來?此間詳情,可參見拙作—— 大國博弈棋盤上的偶發事件: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光榮革命」 英國和荷蘭,同時迎來歷史的拐點。 威廉整合兩國資源協同發展,荷蘭的許多能工巧匠、先進技術,尤其是資金,源源流入英國,英國迅速發展起成熟的商業體系。英國是一個面積更大、人口更多,地緣政治更安全的國家,相比之下,荷蘭很快失去了對歐洲資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成也商業敗也商業,荷蘭是以商業立國,也可以說是一個商人的共和國。但商業資產階級更看重直接利潤,而非家國情懷。正如號稱「荷蘭莎士比亞」的詩人馮德爾所言: 我們阿姆斯特丹人揚帆遠航……利潤指引我們跨海越洋。 為了愛財之心,我們走遍這世上的所有海港。 強大的艦隊,使荷蘭在三次英荷戰爭贏了兩次,卻也化作沉重的稅收壓在市民的頭上,這註定不能長久。《航海條例》從沒有完全廢除過,全球化的自由貿易大受影響,商業資本擴張無望,只好沉浸在奢侈享樂和投機上:一部裝潢精美的地圖集,售價竟高過一位熟練工匠的年薪,一盆小小的鬱金香,竟能賣到1000多金幣…… 第三次英荷戰爭後近百年,到1780年,英國藉口荷蘭支持北美獨立,撕毀了兩國間的各項和約,再次開戰,這便是第四次英荷戰爭。 這一戰,其實形式大過實質。 在戰前,經過近百年的紙醉金迷和歐陸爭霸的消耗,荷蘭早不是當年那個縱橫四海的世界霸主了。此時的大英帝國,已取得了七年戰爭的勝利,吞併了法國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正冉冉升起霸氣側漏。 戰爭的最直接後果,是英國以戰爭賠償為由,把這百餘年間向荷蘭借貸的巨額債務,統統賴掉,還強行低價收購荷蘭國債。荷蘭兩百年苦心經營的家底,幾乎被一抽而空。世界金融中心,最終完成了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的跳轉,直到1944年,下一代霸主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新阿姆斯特丹」就此崛起——此是後話不表。 但奇怪的是,百年英荷戰爭,英國贏了一、四,荷蘭贏了二、三,總比分2:2,荷蘭為啥就崩了呢? 真正的新老交替,不是同一賽道上的彎道超車,一定是新生態對於舊生態的降維打擊。 當年荷蘭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的國際地位,是新興的商業資本擊敗了中世紀的舊貴族。 然而,當英國開始嘗試從轉口貿易轉型貿易品深加工,甚至嘗試自己開發製造產品時,荷蘭還在做著賤買貴賣的貿易商。可可粉在荷蘭人手裏,就只是可可粉,但在英國人手裏,卻成為附加值更高的巧克力。 這麼說,絕非對貿易商的詆毀。就像某港,坐擁全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曾經武俠電影風靡世界,日子過的也蠻不錯。只是說,在新的生態出現後,舊有的荷蘭模式,已不足以支撐其霸主地位了。 英國人的玩法,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步,不斷修訂《航海條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重視製造業和出口加工; 第二步,19世紀初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冠絕全球的世界工廠,轉而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積極尋求全球化和產業輸出,不追求對殖民地的直接管控,而是將其納入自己的經濟體系,化作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 第三步,便是以金融資本控制全世界。 ——熟悉?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熟悉。 就在第四次英荷戰爭前後,瓦特的單動式蒸汽機和雙向聯協式蒸汽機分別拿到了專利,工業革命就此爆發,至今仍未止步。 庫克船長的航船上,配備了手提式天文觀測儀、反射式望遠鏡、新式方位羅盤、航海計時記、天文鐘、測量用經緯儀等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設備,駛向澳洲、新西蘭、北極…… 英國戰勝荷蘭,正是新興的工商業資本戰勝傳統的商業資本的結果。 這便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性霸權更迭的實質所在。 幾乎可以肯定,9012年的世界霸主,在制度、文化、道路等方方面面,也一定會是一種新的生態。 英國的地緣環境得天獨厚,只需要集中全力扼守海峽,就能把荷蘭困個七七八八。荷蘭終歸是一個商人共和國,可以允許擴充戰艦護航,可以允許海軍遠征敵巢,甚至可以忍受一場短期的局部戰爭,但曠日持久的對峙對耗,成本高昂的滅國之戰,不惜代價的全球霸權,是終究不願意承受的。因為不能征服英國,荷蘭人脖子上的絞索:《航海條例》,始終不能解除,他們在百年英荷戰爭中,從未取得戰略性的決勝。 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荷蘭偏偏又遭遇了路易十四的野心,陷入歐陸爭霸亂戰不能自拔。最終,荷蘭乾脆跳出列強爭霸的遊戲,也像某港一樣,自顧自安心做個「富家翁」,如此便了…… 時間和好運氣,今天還會重來嗎?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