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再談業力 種子與鹽水的比喻

2024/05/18 20:39:24 網誌分類: 三世因果與輪迴
18 May

       眾生受自己業力所牽纏,所以沉淪於生死苦海之中。
何謂「業」呢?
       業梵文叫做 कर्मन् (karma),意譯為一切行為做作。
     這些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積聚成一股力量,推動我們做作新的行為,而新的行為,又會產生到新的業力。
     就是如此,以業為因,果為報,因果接續,互為緣起,輾轉相生,無窮無盡,形成一個循環不息的業力推動輪。
     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到了成
的境界,一切業力方能徹底清淨。
     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所做的業,不會因為物質的身體死亡而消滅。
     死亡之後,業的力量會驅使自己轉換另一個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的生命,這種轉換狀態,叫做「輪迴」。
     在道教中,道家曾經將「業」比喻為種子的生機延續力。
     譬如植物開花結果後,花卉雖然淍謝了,但是果實內保留下來的種子,一旦遇緣,例如陽光、泥土、水份,就必會重新萌芽生枝,開花結果。
     人的禍福,壽夭窮通,都是由自身的業力所招感的。正如種子亦內含有其善惡的性能,做何種因,就得到何種果。
    善惡的因緣果報,是由自己創造和承擔的,並非有神靈所主宰的。
曾經有人問:
      「為何有人行善,而遭惡報,做惡事,反得善報呢?」
因果報應是不可只看一時的,因為業報,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和後生成熟三種時期。
     而業緣亦有強弱不同的勢力。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土,瓜種當年就可以結果,但是桃種必須要三四年才可以開花結果。
     這些是由於有時間遲早的不同,如果助緣具足,成熟期自然較早。
     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善惡是不能互相抵消的,已種的惡因必會遭受惡果。
     除非做善事,積集善緣,使到惡報,由重轉輕,或者善緣加多,善力加強,令善果加快成熟,使到惡緣逐漸減弱。
     譬如一杯鹽水,如果多加淡水,就可以沖淡鹽味了。
       因此,多行善因,多做善緣,是非常重要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