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保育

2007/01/21 22:05:43 網誌分類: 時事
21 Jan

2003717日,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推出自然保育政策檢討的公眾諮詢,希望透過新自然保育政策,在顧及社會及經濟的考慮下,以可持續的方式規管、保護和管理對維護本港生物多樣性,使現在及將來的市民均可共享這些資源。

 

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直以來強調文物古蹟是我們文化身份的象徵,亦是我們集體回憶的重要組成部份,賦予我們文化上的延續和歸屬感,因此不應只供欣賞,更應得到珍惜及愛護。

 

早前,民政事務局公布文物建築保護政策的咨詢文件,將496幢文物建築分為「一級」、「二級」及「三級」具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其中232幢的業權屬私人所有。惟名單公布後,社會爭議之聲不斷,不少市民認為與現實脫節,甚而引致居住問題。

 

因此,不論是保育還是文物建築,均須理性分析和處理,而非被冠以「天然或歷史價值」之名,便可完全否決其他意見。事實上,不論是身邊的人和事,任何東西對某些人來說都是有存在價值的。但是,我們必須以智慧分辨其中的價值是整體的,還是個人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在廣闊無邊的浩翰物件中,找出真正的無價之寶,並藉此引導大家通向歷史文化的真善美中,而非爭論不休的無底深淵。

 

舊天星碼頭清拆事件,使不少香港人感到可惜,這是可以諒解的。事隔一月,不少市民的激情已獲得平復,開始思索新天星碼頭的替代性,縱然不是完美,但新建築仍保留昔日古典外形;今日電子鐘聲雖然已變,使人懷念舊鐘聲之時,亦已開始接受。我們明白到對舊物之愛可給我們帶來不少歡愉。不過,要維持這種愛情,我們就必須有所付出,包括精神、行動和金錢,而非只是口喊口號,而由別人付鈔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對舊物舊事應有的良好態度,並不是建基個人崇高的理想主義,或是破壞治安式的暴力訴求,而是需要我們理性的努力和行動。

 

現時,清拆皇后碼頭成為另一保育政策的爭論焦點,政府亦鑑於清拆舊天星碼頭事件再作諮詢。其間,不少有識之士發表意見,而最為人接受的,就是將皇后碼頭遷往赤柱,與現時的美利樓毗鄰,繼續發揮其碼頭功用,實為雙贏之局,相信政府亦會集思廣益,作出周詳決定。至於現仍有人以激進行為反對任何清拆,卻未有絲毫意見向政府反映,實無助保留皇后碼頭的歷史價值。

 

在處世的彥語中提到:「與人交往的時候,看清對方的真正面目是很難的。但是,你可以考察對方的行動。如果他過去一貫無私地幫助別人,他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謹希望那些激進團體是本著無私的心,而非一個不值得信賴的人。

 

寫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