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之所及和與民共富

2007/01/29 22:40:50 網誌分類: 經濟
29 Jan
早前,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出席一個公開場合時強調,基於政府一貫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的財政政策,因此在制訂本財政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時,將以力之所及,與民共富為原則,期望達到有利香港的長遠利益、就業情況和財政能力的財政預算。

 

《禮記.大學》有言:「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意謂國家生產財富的基本方法,負責生產者屬於多數,耗用者則佔少數;有所作為者行動迅速,使用者則慢而待之,才可使國家的財政經常維持在足夠的水平。

 

綜觀現時的香港,「生之者」即稅收,利得稅和個人入息稅兩項直接稅收入已經佔了香港稅收總額的63%,這和國際經合組織平均數(35%)相比,高了近八成。更何況香港目前的稅種不多,稅收又集中在一、兩項直接稅,而其他稅項及稅項以外的收入又非常依賴土地。因此政府收入隨着經濟周期,波動起落很大。

 

反之,香港自九七年金融風暴爆發後,經常性開支金額總是大於經常性收入金額,從而出現財政上的結構性超支問題。幸而,經港人及政府共同的多番努力,以及中央政府的關顧前提下,前年已取得平衡的財政預算,並預期去年在金融環境好轉的情況下,更錄得大額的盈餘。

 

可是,面對新的盈餘預算案,同樣亦存在喜中有憂,機中有危的情況。由於經濟環境好轉,公眾對減稅和增加開支的期望也隨之提升。然而,政府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基建發展等不同範疇的開支上,歷年來均付出不少。過去十年經濟環境陷於低潮期間,政府採取資源增值措施,以及對縮減公務員架構,盡量做到開源節流的規劃預算,但整體開支仍增加三成。單以社會福利開支而言,增幅更為顯著,即使剔除綜援金額,政府投放在社會福利的開支增幅更高達九成。縱使生財有道,生之者眾,為之者疾,但展望將來,又怎能達到食之者寡,用之者舒,而財恒有足呢?

 

因此,唐司長的力之所及,必須顧及未來社會逆境時社會的承擔。早前唐司長曾引用的伊索預言中螞蟻與蟋蟀的故事,亦須有積殼防飢的措施。《荀子.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正好說明令到國家富足的方法,除了節省國家的開支外,亦必須使百姓得到富足,但同時亦須將盈餘貯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分錢」及「派錢」的建議,往往是政客爭取傳媒目光,以社會之根基來謀一己私利之法。若然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脫貧措施,避免製造更多的跨代貧窮,達到「助人自助」的原則,相信不論是政府或市民,都必定全力支持。

 

身為納稅人,當然希望政府能大幅減稅。但若然顧及自己的下一代,相信更多人願意政府把財政盈餘作為構建未來更美好之用。換一個角度來看,「施比受更幸福」,而權利與義務,必須兩者中取得平衡。在享受薪俸收入之餘,同時亦能盡公民的責任作出承擔,較之不少人雖勞碌終日,那微薄的薪酬,縱然無須繳付稅款,但卻只能糊口,納稅人是否更值得自我慶幸,並更能讓人羨慕及尊敬。我們必須緊記,任何事「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當政府的財政盈餘無限地使用,最終亦有窮盡的一日。

 

寫於200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