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紛爭

2007/02/07 21:58:14 網誌分類: 時事
07 Feb

今天(二月七日),教育學院副校長陸鴻基否認早前曾提出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要求解僱發表批評教改文章的教職員,並將責任推卸在傳媒臆測所致。但是,在記者追問下,陸先生表示涉事人是一名教統局的高官,可是他並不會說會否是教統局前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惟卻要求李國章為屬下職員的事情負責。這種建基於一言堂,沒有證據及隱誨言詞的指控,在法庭上斷然為不可信的證據,不被法官考慮之餘,在市民心中亦失去可信性,更令人懷疑抱有個人目的。

 

陸先生拒透露施壓者身份之餘,卻為了強調本身行為正確,點名指控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干預學術自由,以及羅范椒芬曾說過「教師的壓力不及商界大」的言論,這種答非所問,欲蓋彌張的做法,實在顯得陸先生所謂的個人言行只為教院爭取正名而由,全無私心的說法更為牽強,給人此地無銀的感覺。

 

遺憾的是,陸先生當年曾表態不希望教院正名為大學,讓事件更顯矛盾處處。或許由於現時形勢的轉變,陸先生不得不否認當初的說法,並解釋為只是不支持教院成為「師範大學」,而支持教院成為「教育大學」。由此觀之,陸先生善於斷章取義,深明詭辯之術,因此出現上述既不願公開,卻又點名,暗示中有明示,明示中卻有否定的情況實不奇怪。

 

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李八方早前曾撰文指出,香港教育學院莫禮時因錯判形勢,因而被校董主席梁國輝成功在董事會上提出不予續約的做法。其後,莫禮時心有不甘,因而與同一陣線陸先生作出反擊。可是,莫禮時除得到外籍教授支持外,本地教授無人出席反擊會,原因是教育學院的黨爭惡鬥所致。

 

李八方更在文內解釋,莫禮時得到外籍教授的支持,全因大部分均是其在香港大學任教時期的舊下屬,因而出現用人唯親之格,使基層講師遭人白眼,不單針對本地教授推行自願離職計劃,更不批准有志進修的本地教授修讀博士課程的申請。若然莫禮時存心為教育學院,對於院校教授進修,本應大力支持,豈能因籍貫之別而予以拒絕,為今次梁國輝不予其續約留下了有力的理據。

 

既然莫禮時與本地教授相處不融洽,同是華人的陸先生豈不亦是排擠之列。據李八方說,陸先生在中大教書時已不受同儕歡迎(未知當時是否為李局長任中大校長,因而早已結下樑子),因此前去加拿大工作。當然,陸先生在加拿大的事業亦不會順意,因此不久後就藉一個機會到香港教院任職。

 

陸先生本意在香港教育學院大展拳腳,一顯身手。奈何如中文大學的情況一樣,未有遇上伯樂賞識。縱然和應政府表態不希望教院正名為大學,但最終亦不獲續約。幸得莫禮時堅持,才能續約一年。因此,莫禮時對陸先生而言,實有雪中送炭之恩;而陸先生對莫禮時而言,卻是一早預設的棋子而已。

 

據李八方文中所言,莫禮時早已聞悉校董會對其工作非常不滿,因此除圍攏已有的個人班底外,更將陸先生視為出擊的利器,並在最近大半年與陸先生忽然親民,經常出席學生活動,建立個人形象,以表面行為來爭取學生的支持,希望挽回劣勢。

 

但當教院正式宣布與莫禮時不予續約後,一眾樹倒猢孫散的「寵師」當然不甘就此而退,並作出一連串的反擊行動。可是,在事件的發展之初,因缺乏本地教授的支持,莫禮時一派的行動只帶來陣陣漣渏。面對弱勢,莫禮時等作出最後反擊,把事件政治化,扣上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的八宗罪,繼而推出所謂的干預學術自由帽子,提出要求行政長官或者立法會調查,使這顆早已預設的核子彈爆發。只是,這種落得兩敗俱傷,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做法,卻使整個香港社會,尤以教育學院的名聲及學生的前途一併付上了。

 

一直以來,香港教育學院以培育優秀良師為目標,而教院領導人中卻有因未能達一己的目的,從而做出玉石俱焚的行動,實在可悲。要知道,近十多年來,香港教育學院已成為高中生的次等選擇,凡有能力者均以其他大學為首選入讀目標。其中原因並非教育學院缺乏大學的正名,而是未能讓市民,尤其是高中學生及學校校長看到,教育學院提供的教學質素具備令人信服的認受性。現時,市民只要看看教師基準試中,由教育學院出身的教師合格率,相比於各大學學生的合格率,高低立見。

 

總結而言,教育學院的學生現時應致力提升本身的知識水平,爭取社會人士的認同,而任教的教職員則以強化教院能力,提升教學質素為首要目標,使大學正名之途得以有理有據。否則,縱然在鬥爭下取得大學之名,卻如現時不少大學生般徒具虛名,被社會、市民、商界拒認和接受,對教院來說,又有何益?

 

寫於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