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 The Reader

2009/03/28 02:18:53 網誌分類: 影視
28 Mar

 

 

 

{#The Reader3.jpg}

 

YouTube

導演: 史提芬戴查
主演: 琦溫絲莉,賴夫費恩斯,大衛高斯
日期: 2009-03-19

這是一個關於愛、包容與及諒解的故事。

二次大戰後的德國,少男米高(大衛高斯飾演)因病邂逅成熟女子漢娜(琦溫絲莉飾演),情慾一觸即發,雖然年齡相距超逾廿載,激情卻能打破阻隔,二人每天秘密幽會。共渡的美好時光中,漢娜最愛聽米高為他朗讀名著,讀書聲與肉體的纏綿令二人不能自拔。然而,漢娜某天卻從米高的生活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6年後的再度重逢,米高見到的漢娜已不是昔日使他目眩的迷人女子,而是犯人欄內的納粹罪犯。修讀法律的米高手握有利於漢娜的證據,但面對戀人過往種種在集中營的罪行,米高只能陷入愛與指責中進退兩難:因為深愛漢娜而嘗試原諒其罪行,然而出於良知又不能自制的責備漢娜的所作所為。

米高最後選擇沉默,而漢娜被判終生監禁,一切似乎就此結束,但米高心底對漢娜那份愛與內疚卻從此纏繞半生…

 

 

回應 (3)
我要發表
2013/01/03 17:33:49 回覆

{#icons_cat8}

小女子
小女子 2012/12/15 16:04:31 回覆

{#Cute-Kitten-Wallpaper-kittens-16094693-1280-800.jpg}

2009/04/10 14:09:04 回覆

haro 發表於: 2009-2-08 20:51 來源: 有得分個人 Blog

故事及簡介:

The Reader是一部改編得很好的電影,幾乎對原作亦步亦趨,原作的精華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幾個主要演員的表演都可圈可點,Winslet尤其出色

  如果十五歲的你熱戀上中年獨居女鄰居,與她的戀情即便在你們分手后還深深影響著你。然而八年后情傷未愈的你突然發現她竟是一名劊子手,而你的證詞能使她免遭終生監禁,你,該怎樣做?

  這是The Reader呈現給我們的難題。
  
  對Holocaust的控訴、描述和反思,電影中我們已經擁有了諸如Schindler's list, The Pianist, 為什么我們還需要The Reader?

  從這幾部電影的主要角色身份來講,Schindler是與德國軍隊做交易的一個德國商人,他本身并不屬于集中營體制的一份子。The Pianist 則是victim的一員,是受害者的視角。而The Reader里的Hanna,她卻是集中營雇傭的一名女看守。換句話說,她是集中營這個丑陋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當她受命揀選女囚犯,把她們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去受死時,她沒有懷疑過、更沒有挑戰過這個命令的合理性。當關押數百猶太人的教堂起火,她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維持秩序、防止囚犯逃跑”,而不是開門救命。在她看來,她只是do her job,談不上犯了什么罪。那么多人燒死了,她內疚嗎?也許,否則她不會在那間鄉下教堂里無法抑制地流淚。可我們看到,在她的觀念里,那些受害者是犯人,死了固然可惜,放出來卻更要不得!The Reader拷問著我們的靈魂:是什么使得她,一個普通女人,面對屠殺如此冷漠?是什么讓她服從命令高于尊重人的生命?是什么使得一個在生活里能援助他人愛護他人、一個喜愛文學聆聽朗誦的人變成法西斯手中好用的殺人工具?
  
  當二戰的硝煙逐漸散去,當法西斯被歷史拉下寶座,當戰后德國的民眾大夢初醒、大呼上當,誰來告訴他們,為什么他們會被集體深度催眠?是什么讓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自己的良知,而相信一個政黨編出的神話?狂熱的信仰、隨波逐流的“do my job”,是一句“上當受騙了”或者“當時太年輕”,可以解釋的嗎?當年曾對猶太人犯下罪行的德國人,又如何在漫漫長夜面對自己的內心呢?
 
  但The Reader對靈魂的拷問并不到此為止。對法西斯鐵鞭下德國人民族性的探討只不過是這部杰出小說主題中的一部分,一個更為深刻的主題,我認為是關于羞恥和謊言。電影(小說)進行到最后,Hanna深埋于內心多年的一個秘密被逐漸揭示--她原來不會閱讀,是個文盲!而她明顯為此感到羞愧。她結識Mike的動機不能說是完全純潔的,正如Mike在她身上找尋的并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愛”一樣。如果Mike尋求于她的是性的刺激和對成熟女人的迷戀(甚至有點戀母情愫),那么她在Mike身上尋找的除了性,當是能駕馭知識(閱讀)的權力。在她那看似果斷利落的成熟的外表下,藏著一顆不自信的羞恥的心,她羞于做自己,她羞于承認自己是個文盲。這個弱點被她用層層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愿意讓她以自由為代價來維護。她給自己創造了一個阿喀琉斯的腳后跟,然后帶著這個秘密的弱點走完一生。她以為那腳后跟的秘密是不會閱讀,但她卻不知道,她真正的弱點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多么可悲的人!同樣,Mike 也為發生在自己與Hanna 之間的一段情感到羞恥,特別在得知Hanna是法西斯陣營中的一員之后。作為二戰后對法西斯有著特別反思能力的一代,他無法釋懷自己與法西斯成員有染,而后者還深深影響了他的情愛生活。他原本可以出面作證,還歷史一個真實的本來面目,使得Hanna脫離終生監禁之災,但在說出真相面對羞恥與保持沉默求得體面之間,Mike做出了與Hanna一模一樣的選擇。
  
  個人尊嚴與羞恥感乃一枚硬幣的兩面。內心有著深刻羞恥感的人,往往外表會表現出特別的自信和尊嚴。這樣的人也常會為了維護住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惜以謊言掩蓋內心的羞恥。內心藏有的秘密越多,他們需要的遮羞布也就越大,擁有權力(以獲取安全感)的欲望也就越強烈。據說希特勒就是這樣。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經受過很大的創傷,而他在成年后攀上權力高峰后表現出的趾高氣揚、唯我獨尊、不可一世,也許恰恰倒映出他內心深刻的不能為人知的羞恥感。The Reader在拷問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我們是否敢面對真實的自我?是否敢承認,我是文盲?是否敢掀起褲腳讓人看沒有燒到的腳后跟?內心的羞恥感從何而來?誰界定什么是羞恥、誰需要羞恥?承載著深刻羞恥感的民族又能給人類歷史造成怎樣的惡果?一個什么樣的民族才能培養出體格與人格都健全的人民?

  The Reader 對迫害者形象的改寫也非常獨特。在Schindler's list和The Pianist里,迫害者都是身著納粹軍裝的軍人,雙手沾滿猶太人鮮血,殺人不眨眼的惡魔。The Pianist出現了一個音樂愛好者納粹軍官,一個能與作為正面人物的鋼琴家在音樂世界里心靈相通的敵人,已屬難得,但The Reader走得更遠,它呈現出前述片子都不曾呈現的迫害者的形象:一個看似充滿母性的、豐腴美麗的、沒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女人。想想吧,沒有類似 Hanna的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參與支持,法西斯何以能上臺?何以能一手遮天?何以能在眾人眼皮子底下進行大屠殺?并不是所有魔鬼頭上都長兩只角,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心底的魔鬼,也并不是所有的魔鬼從一開始就是魔鬼。前幾天看Marcel Ophuls的The Sorrow and the Pity,里面采用了大量二戰時法國維希政府的資料片段,看得我那叫一個大跌眼鏡。法國面對希特勒的鐵蹄不戰而敗,是很多戰后法國人都不愿提起的羞恥。當年德國軍隊還沒過來,法國資產階級輿論傾向已經一邊倒,高高掛起免戰牌,打出小白旗,主戰派則被抓進大牢,靠越獄才得逃生。而二戰時法國人對猶太人的迫害和踐踏,也不是一般的殘酷。我看到希特勒乘坐的火車經過法國的車站,法國女人身著制服,爭先恐后地與希特勒握手親吻,追著火車奔跑,唯恐落后。而希特勒卻評價說,法國女人太沒格調,一群爛貨。和她們生出的孩子會亂了我們的高貴血統。不許和法國人通婚!我們經常說,法國人有革命傳統,法國人有革命精神,誰能想到,法國人的奴性也并不亞于經常遭受批判的中國人呢?!
  
  電影The Reader挑選Kate Winslet扮演Hanna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動。Don't get me wrong,我不是winslet的粉絲,但約兩年前,當我站在某個書店角落一口氣讀完The Reader這部小說時,浮現在我頭腦里的Hanna幾乎就是Winslet的樣子 -- 身體豐腴,身量較高,容貌姣好,眉目間帶一點近于陽剛的堅毅,金黃而濃密的卷發服帖地向后高高梳起,行動利落而干凈。總之,一個經歷過二戰的有故事的中年德國女人。Winslet身上那種男性的陽剛與女性的柔美結合的雙重氣質,正適合這樣一個角色。
  
  改編自好小說的電影很難討喜,因為電影有時間限制,必須在一兩個鐘頭內把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呈現出來,同時去掉導演眼中不重要的枝節。小說不一樣,它可以盡情發揮,上天入地,篇幅不限,所以能提供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和細枝末節的感受。但The Reader是一部改編得很好的電影,幾乎對原作亦步亦趨,原作的精華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幾個主要演員的表演都可圈可點,Winslet尤其出色,除了老年的妝化得不甚逼真之外。另外,她的眼神太犀利太明亮,滿臉皺褶都掩飾不住她的容光煥發,這算是一個敗筆。也許導演也看出這個硬傷,給她戴了某種隱形眼鏡,眼神變得渾濁起來,算是彌補了這一缺陷。電影結尾有點拖,竟然有兩次我都以為電影到此結束了,卻在fade out之后重又上演新的片段,讓人頗有點不耐煩,恨不得拿把剪刀上去?嚓一聲剪掉累贅的部分。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不可錯過的好電影,希望金球獎評委當好伯樂,給千里馬應有的榮譽。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