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寺廟采風

2009/05/26 20:21:08 網誌分類: 停看聽
26 May

 

photo: 淡水寺廟參訪

 

 

 

隱士恭攝 05242009 

 

 

  原先計畫去淡大走一走(前身是淡江英專),因在行駛中看見中央的分隔島的路燈掛上布簾的廣告,清水祖師要在端午節遶境二天,臨時起意以朝聖為先。淡水捷運站導覽地圖,發現地處距離近的寺廟,竟然多達4座。分別是晉德宮、清水祖師廟、龍山寺、福佑宮。其他因地理近海,故天然優勢如聞名的金色水岸、漁人碼頭、文化古蹟等等,週邊軟體也見改善更新規模,整體感覺己今非昔比。  

 

  這次參訪首站以徒步經過次序為主,沒有刻意分別大小廟,帶著一顆誠心參禮。首站小座的晉德宮(將軍廟)建於道光21(1841)位在單行道入口的馬路上,別看祂小廟,祂會表示歡迎之意,足見其威靈的力量。再次是清水的祖師廟,拾級而上興建的大廟。雖在住商混合區內,在彎曲的小巷往上坡道中,週邊沒有寬廣的街道成為主標物,足見在台灣早期發展的市集與寺廟交匯混合形成的風俗文化區域。

 

  淡水的龍山寺建在巷道平地內,在寺外掛滿閃亮的小燈,主祀奉是觀世音菩薩,參禮時貫注電流全身不斷,引津通暢而發汗不止,見識磁場的驚人程度,淡水居民得菩薩庇佑真是幸福。走出最後一站是福佑宮位在商店街林立臨馬路的單行道,算是得天獨厚,主祀奉是天上聖母,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旅客,都會來此勝地的老街和朝聖,卻往往忽略還有其他三座寺廟。

 

 

 

 

 

   

 

 

 

 淡水龍山建廟年代: 
本寺約建於咸豐八年,由泉州晉江縣安梅龍山寺恭請觀音佛祖分靈來臺,故名曰龍山寺。
 建廟緣起:
初,泉州晉江、南安、惠安三邑渡臺移民來淡北(今臺北盆地)者,多群居艋舺地區,乾隆三年(1738)乃建艋舺龍山寺。嗣後,三邑人等移居滬尾日眾,滬尾三邑頭人黃龍安等,思及滬尾三邑眾等欲在滬尾街興建廟寺,就近崇奉佛祖,乃於咸豐年初建議聚資建廟。眾等皆樂於捐輸,又得武榮洪江海兄弟慨獻業產以充廟地,建廟以成。

 崇祀神明主奉觀音,天上聖母和註生娘娘
 歷史沿革
相傳,廟宇初建不久,卻遭震災,幾全倒壞,翌年眾等再合力重修,終成巍峨殿宇。本寺檐宇崇高、石雕精美,前有廣場、後有花園,尤以殿內供奉之觀音佛像,慈祥端莊、神韻非凡,誠為滬尾街之一佛境勝蹟。其後,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年(1876)等,曾經數次修繕,大都能保留原有風格。惜自光復以來,因管理不善,廟地四蹙,殿宇年久失修,頗見殘破。民國七十年(1981)慧心法師發起修建,歷時數載,稍復舊觀,但已難得昔日風光矣。今寺內尚有賴後人善加維護珍惜。本寺亦經內政部公告列為三級古蹟。


淡水龍山寺神蹟故事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法軍犯我滬尾,相傳觀音佛祖顯靈助陣,拒退法軍。敕頒光緒御筆「慈航普渡」匾額,今猶懸於寺中,更添嘉話。
泉州人來台聚居之地往往會引來安海龍山寺觀音菩薩的香火,在拓殖地發跡後,更會為其蓋廟宇奉祀,以期繼續庇蔭。台南龍山寺、艋舺龍山寺、鳳山龍山寺、鹿港龍山寺以及淡水龍山寺等五大龍山寺皆是如此。
而五大龍山寺中,以淡水龍山寺創建最晚,此係由大陸泉州府龍山寺分出的,由福建泉州府之惠安、晉江、武榮三縣移民合力興建。
連雅堂臺灣通史記載:「龍山寺在縣轄滬尾街,乾隆間建,規模頗大。」臺北縣志記載:「建立在道光二年,主祀神為觀音佛祖。」
據說,光緒時年中法戰爭時觀音佛祖曾顯靈,協助我官兵擊退法軍,十二年劉銘傳奏請清德宗皇帝賜匾,御書「慈航普渡」四字,本懸於寺中,如今已不存在。
淡水龍山寺是典型的兩殿兩廊格局,但縱深比一般寺廟的比例長(12×35M),是屬於清中葉時期的寺廟。
由外面步入,正殿奉祀觀音佛祖,右祀註生娘娘,廳上並有咸豐八年重修時所立的「安平寶筏」古匾,右側牆壁有咸豐八年、光緒乙酉年石碑各一。
但由於缺乏妥善管理,以致造成交通阻塞,無法容納太多人,以致逐漸沒落,最近經過整修,廟貌一新,古意卻也尚失不少。

 

 

資料來源:八庄大道公http://www.918.org.tw/temple3/view.asp?id=4

全年無休,自早上 700 ~ 下午 500
淡水鎮中山路 95 22

1.搭淡水捷運線,至淡水站下車,循中山路步行即抵。
2.
自台北市公園路搭往淡海的新店客運,至淡水站下車,循中山路步行即抵。
3.
自基隆火車站旁搭往淡水的台汽客運,在淡水站下車,循中山路步行即抵。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