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沉重的巨人 5月25日

2009/05/27 10:41:43 網誌分類: 經濟
27 May

“買家要小心”

首先要講明,我對中國未來50年的發展非常樂觀。只要13億中國人想改善生活,中國的經濟必然會繼續發展。這代表經濟會以每年大約6%的速度增長下去。但同時我也要指出,樂觀歸樂觀,你也要小心以下的陷阱。

我最大的關注,是整個系統的運作模式。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國家,有無數的「揸fit人」,以至中共高層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有時會出現自相矛盾。你不知道 應該信誰、應該不信誰。投資者不應該從字面解讀經濟數據,也不應該盡信數字,重點是要知道大勢所趨來判斷政策的大方向。要理性、客觀的做假設,一切都要建基於事實。要記住除了少數人之外,多數老外對中國市場的認識都不及你 -- 不要以為所有專家都是真正的專家。最多偏見、知道最少的,正是外資投資銀行,他們的收入是來自市場的成交,銀行家的工作本質正是要跟紅頂白。

很多關於中國的論調,純粹是無中生有,例如倫敦交易所與中資公司的建議上市合作就是沒甚意思之談。中國已經有不少公司在倫敦上市、紐約、納斯達克、澳洲和新加坡上市,有了協議還需要甚麼協議?告訴你,除了百度之外,無數海外上市的中資股都是失敗之作。

無論那些不知名的官員怎樣說,全球最成功的招股都是在香港進行,在可見將來亦應該是這樣,因為除了中國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能直接在上海買股票 -- 坦白地說,也沒有人想在上海買股票。人們始終對香港的企業法和國際會計準則比較信任;然而他們知道,中國是隻會生金蛋的雞,在海外上市能製造令人垂涎的盈 利。如果你想買中資股,除了在香港買入之外,根本別無他選。香港的市場理性、受控,而且有巨額成交,你能輕易在5秒內買賣10億美元的股票。我要警告你, 無論那些官員怎樣說得天花龍鳳,你無論如何不要去上海買中資股;如果事情出現轉變,你會第一時間知道。持有港交所(388)致死不渝,然後把股票留給你的下一代。

另一個中國人令我感到奇怪的特徵,就是會把「好錢」投資在「壞錢」,完全是為了面子。最近,香港上市的大型中資綜合企業中信泰富(267),因為炒澳元蝕 掉20億美元,在六個星期之後才通知股東,然後要由母公司來打救。中方表示會全力支持這間公司,即使成本高昂也在所不計。中信泰富本來持有一些高質素資產,全靠近年的商品牛市而帶來穩定的盈利,例如手上有一間生產「特種鋼鐵」的公司(至於特鋼是甚麼就不得而知了)。現在中信泰富有50億美元淨債務,還承諾了另外30億美元的投資,簡直要在深切治療部求醫。結果是中國政府要「孭鑊」(因為沒有一間銀行會願意貸款給它),讓中信泰富可以生存下去,用其僅餘的資產歸還予母公司。反正他們擁有中信泰富,能直接中央控制,沒有香港行政上的麻煩。中信幸好還有一支管理團隊,其中有些成員在位20年之久。

為甚麼匯源果汁(1886)的管理層,竟然拒絕可口可樂以168倍市盈率全面收購?現在可口可樂願意割價一半,但出價仍然慷慨。匯源的高層應該驗驗自己的頭腦,我想背後應該有一些以面子為重、金錢為次的高層在操控。你要知道,這真的會發生。投資者需要在很短時間作出理性的判斷,買入便宜的股份,然後沽出股價過高的公司 -- 不要理會謠言。

我想起了力拓的前行政總裁Tom Albanese,他竟然拒絕BHP以3.5倍市值、相當於每股160澳元的收購建議。現在BHP不用2倍市值就能買下了,假如他們真是愚蠢到這樣做,考慮到力拓與主要股東中國鋁業(2600)的交易。現在力拓被迫用低價向中鋁轉售一些項目,以求減低現時高達40億美元的債務。也就是說,力拓的股東連續被管理層害了兩次,我認為那些高層應該被打靶。類似的情況每天都在中資機構發生。我可以保證,即使已經減價,中鋁仍然是出價過高。我在想,到底 Albanese有沒有用30元買入自己公司的股票,在六個月之後突然覺得,160元仍是被低估。

故事的教訓是,中國不妨「走出去」,但一定要小心出價;要是收購的成本太高,這項投資從一開始就是敗筆。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

我想不出一個中資檵機構在過去5年來任何一次賺錢的收購。他們以奇低的價格把公司在香港上市,然後用奇高的價格四出收購。他們到底知不知道,甚麼叫做「收購條件」?他們似乎是認識誰就向誰收購,出價越高越好,估值並不在考慮之列。所以,投資者必須小心監察他們的收購和資本開支,以防管理層把股東資金浪費在無必要、出價過高的項目。

當年中國把國有銀行資本化,並且向高盛、RBS、美銀、美國運通、匯控(5)、淡馬錫、安聯等外資機構大平賣,他們沒有想過,如今很多外資銀行都破產了, 結果中人壽(2628)要用兩、三倍價錢回購同一批股票。除了高盛/工行(1398)以及匯控/交行(3328)的配搭有相輔相承的作用,其他銀行根本就沒有能為股東增值的協同效應。淡馬錫則是忠心的長線投資者,可惜它之前買入外資銀行和證券行,結果釀成巨大虧損。故事的教訓是,中國政府該慷慨時不慷慨。這些案例中,大概只有高盛和工行的關係能開花結果,因為高盛本身有不少可以借鑑之處。至於匯控在2年後於上海上市,相信其中國業務也會因此壯大。

要記住匯控和高盛手上的中資銀行股權,在三年內一定會變得更值錢,牛市重臨時佔公司的市值會更多。至於淡馬錫也會受惠於新管理層。

我最不喜歡談論商品。有謠言指中國會大手買入商品、石油和天然氣,到底是不是真實?這些謠言已經把商品價格炒高,根本就不是基本因素所帶動。我真的不知道,但空穴來風又未必無因。如果中國人在買入,原因不是他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而是他們想操控價格。為甚麼?因為他們在牛市高潮時買入太多,結果現在需要拋售過剩的資產,又要有面子。如果我沒有估錯的話,這是很危險的舉動,這種陰謀隨時會走火。

面對現實吧,現在中國並不繁榮。很多人仍然相信中國的經濟樂土。他們也在掙扎求存,只不過沒有世界的其他地方那麼嚴重吧了。大家不可以依賴中國人來拯救地球。印度也不能(不要因為大選結果理想就太興奮)。投資者買入商品或商品股之前,你要想清楚中國的真正意圖所在 -- 把商品價格炒起,讓自己可以止蝕離場,挽回一點面子。中國的製造業已經死去,最後一招只剩下物價下跌。難道他們會放棄這一招?面子值錢嗎?這場遊戲,沒膽的就不要玩。

未上市的母公司向附屬公司注入資產,是用高價把資產套現的方便招數,對母公司有利卻對子公司不利。這種招數在股市屢見不鮮。上市公司只關心是否合法,卻對價值置若罔聞。投資者要隨時警醒,小心母公司注入了垃圾,因為很多時股東會被嚴重剝削。

很多行業都受到價格操控,例如電力、飲食和石油行業。很多時這些操控都是隨機的,卻會對股東資金回報產生不利影響。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中央下一步會打壓那些行業,也就不會知道盈利的如何變化。中央大規模津貼人民購買電力、汽油和天然氣,令價格被人為地拉低,也令人們不知道國際油價是何等高企,最終一定會導致匱乏和浪費。這與不少亞洲國家取消津貼的做法大相徑庭,甚至有些政府想增加汽油稅以打壓需求。操控價格和津貼是不會成功的,即使人口眾多亦然。中國政府何時才會知道?

細看年報、公告和資產,我對中式的管理風格略知一二。這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必須從錯誤中學習。

管理層有些是不負責任,有些是故意欺騙,有些卻是非常出色。

我最怕的是故意欺騙那一類,他們需要較好的企業管治。這些管理層假定公司是他們的玩具,可以隨便揮霍;他們賭博、投機、造假賬、用超低價向自己發行認股權,然後高價出售套現,盼望經濟增長可以搭救不足。他們以面子為先;只要你小心看年報,就能認出管理層前言不對後語。

中國的天災人禍似乎特別多,去年有齊地震、雪災和洪水;另外,金融危機也有可能在中國爆發。危機管理、面對轉變的能力尤關要緊。

很多人都在揣測中國1.5萬億的外匯儲備何去何從 -- 當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國的國庫債券。人們經常談及人民幣升值。我建議你不要再揣測,因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真相。有別於主流意見,我相信人民幣匯價會從現在的 6.82元貶值至7.2元。中國現時處於再膨脹的時期;有別於西方國家,中國仍有不少空間可以走動。他們會放鬆貨幣政策,並且加大基建投資;現在他們已經放鬆了銀行貨款。與此同時美國經濟會慢慢恢復,在未來六個月內債券息率應該會向上。至於外匯儲備,我不覺得他們有甚麼值得高興,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出售債務。即使想也不能,因為債券價格會下跌30%,美元也會下跌10%。

中國很多問題會隨着時間而改善。很多人會成為代罪羔羊,但沒有人敢亂指誰是誰非。有些公司會消失,有些管理層會被監禁(甚至處死),較高質素、應變能力較強的管理層會取而代之。

投資者要小心,尤其是中國的資本市場漸漸成熟,股價很快就不會再便宜。小心找出每股盈利(而不是總盈利)的大趨勢,因為很多公司在過去兩年發行了不少股 票。注意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是否相稱、公司有沒有好好運用股東資金,以及資本開支是否得宜。最後要抱着懷疑態度,小心讀年報不要被誤導。保住手上的珍寶。

祝君投資好運。
I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