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父》的啟思

2006/08/20 20:08:22 網誌分類: 宗教
20 Aug
偶然重看《教父第三集》的電影,當中的感受隨年齡增長而不同,勾心鬥角的情節發人深省。筆者尤對影片內展示教庭的管治學有很大感觸,現嘗試分析如下:

強政厲治:自十字聯軍東征後,教庭由始至終均實施強政厲治的管治方式。現時教皇雖由各地大主教選出,但各國或地區的大主教則必須獲得教庭的認授才可擔任。同樣地,若今天行政長官委任議員,再由議員選出行政長官,其中的關係有如教皇和大主教,則何愁施政受阻。

嚴守秘密:不論是教皇、大主教或管事人員,均對教庭內發生的敏感事件嚴守秘密。縱然部分事件引起爭論,但經時間的洗滌後,最終只會作為教友茶餘飯後的歷史話題。若政府亦能嚴定規則,防止知情人士向傳媒報料,將可避免受到狙擊。

及早播種:現時不少生於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均得到當時社區內教會的施予,有的更成為教徒。今天,這批人不少已成為社會賢達,在回饋社會之餘,也不忘教會之恩而作出回報。可是,反觀我們的政府,無論是付出多少綜援金,最終能得到受助人回謝的又有多少。

互助機制:在主的懷抱下,大家仿如一個群體,人人平等。因此,教徒可按各自能力而侍奉主及其他人。富者可捐助金錢、貧者亦可捐助時間,以無私的奉獻換取心靈的滿足。若這方式能有效地在社會內推行,並能減輕政府福利政策的壓力,又何須徵收消費稅。

建立權威:在現實中,政府的領導者要建立權威並不容易,縱使推出百人中只有一人受損的德政,亦會成為政客攻擊的理由。反之,不同教派的宗教領袖基於教義及歷史因由,自古以來已擁有無上的權威,隨時可以振臂一呼,以教主或個人之名,號召信眾參與各類活動。為此,領導人必須具魅力,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來演繹本身的教義及歷史。

《教父第三集》中有不少判教徒,但死因不明的教宗若望保祿一世,卻獲得世人,包括虛構的教父所讚揚。筆記認為這是編劇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真正的德行,定能得到所有人,包括敵人的尊重,而非以一地主教之名來說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