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感覺

2009/12/18 09:31:20 網誌分類: 文化
18 Dec

 

身處中環街頭,有一洋人趨前問路:
“How to go Tseung Kwan O?”,
又問
“Which bus should I take to go Festival walk?”,
相信任誰的直接反應,都會指引他乘搭地鐡,
此乃最方便快捷的不二之選。

豈料他竟啐我一口,
並對這個理所當然的答案表示抗議。
原來他愛乘公車,
是貪其可以坐近窗口,
追看窗外風光,細賞繁忙的海港景致,
發掘稠密地區的舊街面貌。
相反地鐡就不同了,
乘客們置身其中,就只能覘天望地,
百無聊賴地數算著站與站的差距,
望穿秋水,靜待下一站的到來,
好讓自己快點踏出閘門,重返地面,
結束這樣一段枯燥乏味之路程。

某程度上我是認同他的。
雖然地鐵確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並有效縮短每次車程所耗的時間,
但在有限座位的車廂中,
我們便得隨時忍受人擠人的貼身碰撞。
即使有幸坐下歇腳,
視線在一時之間也難找得到焦點,
要不閉目養神、打瞌睡,
就是對著一個個走馬看花的廣告燈箱發呆。
因而手機、電玩等的出現,
絕對能解除人們地鐵幽恐症的焦慮。

地鐵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冷』和『硬』。
整個車廂,裝潢設計盡給人冷冰冰和硬繃繃的感覺,
過份強勁的空調如是,
就連車內播音也是如此,
機械與公式化的語調,不帶半絲感情,
只是不斷把『下一個站是....』這句話,
以粵/國/英三種語言重複又重複,
除了欣賞其發音清晰、咬字準確外,
我們再無別的感覺。

偶爾都會有打破常規的宣佈,
但不是列車遭逢事故,延緩開行,
就是乘客缺氧暈倒,要求支援,
反正全是叫人失望沒趣的消息。
當列車從月台駛向黑洞之際,
窗外一切逆風流逝,
屏蔽玻璃門頓時清楚反映著自己的身影,
看著那個似乎不屬於你的容貌,一臉慘白木然,
惟有下意識地抿抿唇,撥撥髮鬢,
整理自己的衣服,才不致目光呆滯。

下一站,窗外勢必站滿人潮,
待閘門打開,洶湧而入,
活像一群土撥鼠。
我還是較喜歡車流成河的繁華鬧市,
於紅綠燈映照下,堵車彷彿也變成一種樂趣;
如有機會,如有閒餘,
我才不願長期依賴悶蛋地鐵,
寧選一段有色彩、有陽光氣息的旅途,
讓心情舒暢一下,充充電。

回應 (3)
我要發表
2009/12/21 12:56:05 回覆

地鐵勝在快和方便,
但若論座位的舒適程度,
就怎也不及路上行車了。

風景當然重要,
但我覺得屁股的感受都很重要。

wongi
wongi 2009/12/18 14:50:28 回覆

莎莎:哈哈!‘遊車河’我很喜歡呢!

不過上班爲了準時,乘搭港鐵較爲有保證呢!

2009/12/18 13:32:41 回覆

搭長途巴士最爽,
因為可趁機睡個覺,養足精神才下車。

如趕時間的話,當然搭地鐵好,
不過你文中都說,
想找個位置坐也不易,坐下又覺無聊。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