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角度看川崎病

2010/02/17 18:37:41 網誌分類: 健康
17 Feb

首先在此恭祝大家新一年開開心心,身體健康!

年初一晚收到親友來電,其子因發燒熱不退入院,西醫懷疑是川崎病。他問我中醫能否幫忙。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稱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種兒科病;西醫不知道病因,估計可能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產生抗體侵襲身體的血管,引起全身血管發炎反應。川崎病的臨床症狀包括持續發燒超過5天;眼發紅,但無膿(結膜炎);嘴唇及口腔發炎,包括嘴唇發紅乾裂、出血、草莓舌、咽喉炎等;手腳紅腫,一兩星期後趾尖有脫皮現象;頸部淋巴結腫大;以及皮膚出疹。

西醫治療主要是阿士匹靈(Aspirin)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VIG);急性期需服高劑量的阿士匹靈,退燒後仍要使用低劑量的阿士匹靈,以預防血栓的形成。可是,阿士匹靈可能引起腸胃道出血及肝炎的副作用,及較易在感染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身上引發雷氏症(Reye syndrome)。 至於IVIG,其用於治療川崎病的藥物機理不明,但可能與抗發炎作用有關。

川崎病屬中醫的溫病範圍,其發病特點跟丹痧、疫疹、溫毒、陽毒發斑較為接近。本病具有發熱、疹出目赤、唇紅乾裂、舌若楊梅、脈象滑數等,有明顯的衛氣營血的傳變過程。營血病相比起衛氣病重得多。

此病發展急速,很快由衛轉營,持續發熱,如熱不退,就熱迫血傷脈。因此治療時最關鍵是把握時間,家長不應故亂給予止痛退燒藥給患兒。這只會掩飾了病情的嚴重性,因為通常服止痛退燒藥的效果都欠佳。

在此時應服具有清熱解毒、清營涼血的中藥,及早控制病情發展,否則病入營傷血絡就問題大了。

當熱退了,由於溫熱之邪損傷津液,耗誘血分,血熱傷陰致筋脈失養,無以濡潤,氣血循行不暢而出現氣陰兩虛的症狀。治療一般以潛鎮滋陰,再清餘熱,恢復心陽,以免此病常見的心血管後遺症發生。

年初二得知親友1歲兒子確診川崎病,並因服大量西藥致肝受損。因為患兒在醫院隔離病房,不能親自把脈開方服中藥。只好建議患兒出院後服中藥調整身體,把握恢復期的中醫治療,改善已受重傷的體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