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好文(1)

2010/04/23 11:33:11 網誌分類: 文化
23 Apr

2010年4月23日

一名經人

羅家聰

行文十戒

在下讀報逾二十年,讀《信報》也逾十年,對於文章優劣,總有丁點心得。之所以是優劣而非對錯,是因文章並非數學,沒有絕對客觀而只有普遍客觀的標準。如果將標準劃分超過兩層,那末文章便不是「非優即劣」,而是有平庸層次。

在討論何謂好文之前,其實應首先避開劣文;或許在這個圖像化的年代,不屬劣文之文,已是不錯的文章了。

何謂劣文?透過觀摩,大抵可歸納十類,之間沒有嚴謹邏輯關係,但亦有層有次。固然,在下被歸類為財金人士,以下所討論的,還是局限於社會科學及商業金融範疇。

一、毫無熱誠

翻開報章雜誌,不難發現大堆行貨,業界稱之為「鱔稿」。記名的有,因有些作者早已做壞名聲,再寫垃圾亦難再損機會成本;更懶者是請槍代勞,只求稿費不求其他。不記名的情況更差,反正只登公司名稱,文責毋須自負,集體負責即是無人負責,結果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文章隨隨便便東拉西扯,既浪費公共空間,也浪費讀者時間。

這種情況亦常見諸所謂的全職作家,行內俗稱「爬格佬」。也沒辦法,這行本已是甚難「搵食」,加上近年媒體泛濫:電子的、平面的、網上的……本地的、海外的……白天的、晚黑的……。試問,我們每日有多少時間接收資訊?不單資訊早已供過於求,就連「評論」這類「知識」也漸趨供過於求。供過於求的後果只有一個──就是減價。

以往,嘉賓上電視節目有專人吹頭化妝、有車馬費;寫稿的稿費也算不俗。如今,媒體在搶爛市下、機構在爭曝光下,機構鱔稿大量湧現,而且多是免費效勞。如此一來,全職財演或爬格子者自然身價下降。記得十多年前曾兩次投稿到《蘋果日報》評論公共政策,以當時「新手價」稿酬也達每字1元。如今?每字5毫的全職寫手亦大有人在。

鱔稿幾乎肯定無好,但全職爬格佬為口奔馳一周六天、天天幾篇,那又何來會好?

二、只抒感情

雖說沉默永遠是群眾多數,但其實,充滿表達欲的亦數不在少。單看什麼「超級巨聲」、歌王爭霸以至電台phone-in維園阿伯,可見具表達欲者無分男女老幼。唱歌、寫抒情文着重表達感情,但其餘大多正經的、政經的評論,表達感情應屬次要,內容才是主角。然而,不少評論文章卻往往出現抒發感情多於立論、推論,只求作者抒情、讀者刺激。

這或許與博客文化有關。博客將本屬日記形式的個人表達放諸網上,從前私人玩意如今變了公開文章。不過,在有限頻譜的電子媒體與有限篇幅的平面媒體上,這種私人玩意沒有多大公眾利益,頂多只有公眾興趣,故不適宜廣泛播出或刊登。可惜不少寫手混淆了無限的網上博客與有限的公共空間,只顧自家不顧人家,一於「我手寫我心」。

在過去五年的評論日子,在下偶爾收到毛遂自薦投稿《信報》的電郵(因《信報》投稿無門),甚至是整部準備出版的書稿詢求意見。可惜一讀之下,不少皆以個人角度出發,無視讀者是否有興趣看。無疑,人是主觀的,意見也應是主觀的。不過,在選材之上,最好還是照顧一下客觀的公眾利益。好的文章,應由客觀出發,帶到主觀結論。

一如「我的志願」這類由我出發的文章,還是留予小學生當習作好了,成人不宜。

三、選材偏僻

寫文,固然要先有題材。然而,俗語云「太陽之下無新事」、「天下文章一大抄」,要寫具新意的文章,的確不易。經歷過研究院訓練的學生以至教授們,定會有所同感。隨着知識不斷累積,在既有知識框架下創出新意,有些「高人」,尤其教授級的,便會找些冷門題材將之普及化,或在既有的題材將之深入化,分別從橫面及縱面走向偏僻。

無疑,要有新意,橫向或縱向的深度是有必要的,問題只是有幾極端。真正專家或教授級的,往往習慣了深入而忘記了淺出,或因篇幅所限而難以三言兩語去淺出,或是有些知識的確極為艱深、需要相當的其他知識背景而難以淺出。在下於寫欄之初也有此毛病:起初過深,有人投拆;後來較淺,又有投拆。真有時而騎驢、時而抬驢的滋味。

這沒辦法,是因關乎到對讀者群的了解,需要時間揣摩。然而,縱是老師任教學生也有良莠不齊之苦,何況是媒體受眾就更是參差了。在下的取態是,開初時應稍淺出,但隨着日子有功而建立了既定的讀者群,他們會有上進的訴求。好的做法,是讓讀者與作者一同進步,逐漸調校橫向或縱向深度。至於跟不上的讀者,總會有的,別管也罷。

愚見以為,世上沒有學不懂的知識,關鍵只是有否按部就班;強行跳班當然不行。

四、題材凋零

日日寫者,不少會有江郎才盡之感。林行止之所以教人佩服,未必是因他的文章特別標青、文筆特別秀麗,而是其三、四十年筆耕之韌力,質素之保證。新手寫文往往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寫首幾篇可以,幾十篇者難矣,幾百篇罕者矣,幾千篇者盡矣,幾萬篇者萬中無一。以每年五十二周、每周五日計算,三十幾年正是上萬篇矣!

不少作家會忽略質素保證這一環。讀者最惋惜的,就是眼見仰慕的作家江郎才盡、質素江河日下。明乎此道,明智的作家會在適當時候急流勇退,為讀者留下美好印象;退下的同時可以專心閉關練功,為將來的寫作之路大放異彩。練乙錚退下之時,不少人揣測其言論自由受壓;但在下也曾於學界工作,十分明白他幾乎天天發表論文的疲累。

畢竟,在下相信人的設計不是為了天天發表論文──儘管報館天天出紙,電台不斷要有新聞。學界容許一年只發數篇論文,但一般媒體容不下這樣稀疏的「常規作家」。是故,成為一般媒體常規作家最難之處,是要平衡媒體的需索與念頭的供應。這到底是平衡供求的問題。供應只有自己知道,不能滿足需求便唯有限量供應,無謂導致跌價。

一句說穿,就是若無充足題材,減產是也。業餘者每一至兩周一篇,最是適當。

五、觀點不清

看電視、讀報紙,有時都幾好笑。看罷、讀畢,原來也不知結論為何。要清楚表達一個觀點是否這樣困難?出來行走江湖的,按道理是牙尖嘴利、文筆非凡之士,但偏偏當中有好些人等語焉不詳、不知所云。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一原因,固然是不學無術。自己不懂,固然不敢亂說,於是乎便說一大堆虛詞廢話填塞空間。不少財演正是此類。

其二是封嘴之士。被封嘴者,無可奈何,閉嘴是也。最可憐的,是可說而不敢說。說了、寫了會「炒魷魚」嗎?以香港的言論尺度,其實很多觀點是可以清楚表達而沒有什麼嚴重後果的。或許有些媒體工作者已發現,近些年來,大陸言論某程度上比香港更「大鳴大放」!大膽說句,香港的自由很大程度上不是被人扼殺的,而是自行斷送的。

其三是利益之士。舉凡只涉小眾利益而非大(公)眾利益,言論只宜作宣傳性質,以私器發布。譬如賣廣告、大行發報告,受眾清楚知道這是宣傳技倆,絕無不妥。但當言論以評論形式公開發布,媒體便成為推銷機器;一旦出事,媒體便成為幫兇。不過,還是那句,在媒體供應過剩之下,扭曲的生態已變成自然,受眾亦逐漸接受此等病態。

說話不可語焉不詳,寫文不能模稜兩可;廢話連篇只是政客把玩群眾的把戲而已。

六、推論不明

表達欲強者大有人在,然則即使是觀點清晰,但仍不乏立論一流、推論九流之士。人愈是年長,愈有己見;但聞某一觀點便「只要信、不要問」者,思考能力很成疑問。除非受眾境界高到已透徹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而只志在了解作者觀點(這種情況並不普遍,多屬行家之間交流),否則,普羅大眾最想知的,還是推論過程多於結論本身。

推論是邏輯的一環。由甲推導致乙,首要考慮的是,甲除可推導致乙外,還是否可推導至丙丁戊己等;其次要考慮的是,除甲以外,是否有庚申壬癸等可推導致乙。套用術語,乃推論中的充分及必須條件。能否想到甲乙外的「丙丁戊己」及「庚申壬癸」,與知識、經驗是否豐富有關;但最重要的是心思是否慎密,認認真真考慮過所有因素。

推論的另一重點,是某個因素推導至某一結果的可能性、或機會率,甚至是在不同情況下的機率。另一方面,任何事物皆可影響其餘所有事物,只是程度有多大而已──即因素與結果(因與果)之間的「乘數效應」(用術語講是「系數」)。掌握全盤因素,配合其或然率與乘數效應,即使只作質性考量而無量化計算,推論的質素已提升不少。

一篇文章,結論清楚的話,一句就夠。一篇好文,除這句外,其餘皆應是推論。

七、欠缺實證

上述兩點均局限於理論層次。一篇立論、推論、結論皆頂呱呱的文章,也可是完全脫離現實的文章。純理論的創作,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皆不適用。有人曾對在下指出:「你這份工,吹水也罷。」實在令人聞之反感。此人不肖,除了侮辱在下的專業操守,更還貶低了學科的學術地位。實證可分為兩個層次,最簡單的,是有否說謊抑或亂講。

兩周許前,某欄曾指出「七十年代美國的經驗令人們認為︰政府增加貨幣供應必然引發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上述又是以偏概全的觀念,因為在五、六十年代美國政府一樣濫發貨幣,卻沒有引發CPI大幅上升。」但翻查數據,即見五十年代L增長僅3.8%,豈可與七十年代的9.5%相提並論?至於六十年代,通脹終見6.2%,還說沒有大幅上升?

實證的更高層次,是繼言須副實外,還須加以驗證;所謂「實」、「驗」,就是此意。自然科學可做實驗,但社會科學卻不能實驗人類,頂多分析歷史數據。不過,分析數據始終無法圓滿證實因果關係。

再者,一般作家根本沒有分析數據的知識、軟件,甚至連數據本身也沒有,故參考前人實證結果十分重要。可惜大多評論,偏偏懶得參考文獻。

或許這就是一般評論便被視為「吹水之作」的原因,儘管有條件成為認真之作。

八、陳述過剩

與剛述的推論不足、實證不夠恰恰相反,有些文章重複論述、過份冗長。但其實,一般讀者並不弱智,水平或比作者還高。一些已有前人充份探討過的觀點或論述,大可表過便算,不必如教科書教學生般重新講過、從頭說起。這一點十分重要——是尊重你的讀者的最基本原則。固然,你的讀者已知什麼未知什麼終是個謎;對此掌握是門藝術。

另一過分陳述,是將過多與主題無關的事實鋪陳於文章之中。翻開報紙的報價版,版面充滿事實,你有否興趣逐一細讀?即使沒這極端,有些文章會將本應以表列方式載於附錄的內容,全數以文字於內文撰寫。更甚者,是文字當中夾雜大量難以消化的資料,例如統計數字。這種寫法,不算是錯,但卻徹底失敗。這類囉囉唆唆,大陸尤其多。

過份陳述的後果,就是分散受眾的注意力,難以突顯主題。一些政治、社會學類的文章也有此通病,過分將概念反覆以不同角度闡述,定力不足者容易頭昏腦脹。其實,節奏明快十分重要;快入題、短句子正是關鍵。重溫在下舊作,談不上好,但起碼每篇皆是單刀直入避免長句兼多圖,兩段之內務必入題,務求讀者以最短時間內掌握大意。

可以n個字寫出,就絕不寫n+1個字。或許這是念數學、經濟的後遺症:文字吝嗇。

九、鬆散組織

剛述六點,皆是圍繞內容而言。誠如中小學的中文作文,內容至為重要,其次便是組織;一般評分標準是這兩個要點合共佔七成。評論並非散文;況且散文亦不一定「散」。

組織之所以鬆散,其一原因是作者的表達欲過分建基於抒發感情。每當人的情感高漲、腎上腺素上升,便容易思維紊亂、語無倫次。此時此刻不宜寫作,只宜冷靜整理思維。

在下說話有時也會東拉西扯,但只見諸電視電台的直播節目,尤其出現突發事件,正當專心工作、飽餐一頓、準備就寢甚或人有三急之際,電子媒體來個突擊訪問,考的便是平時功夫。然則,儘管內容已備,但事件及問題皆未所聞,故縱能發揮也欠組織。畢竟這屬少數;一般演詞文章,只要稍作準備、將內容鋪排一下,亦不至於亂作一團。

所謂準備,其實不過是小學教過的寫作大綱。對於出口成章的老手來說,行文之前已有框架,加上組織經驗以及文字功力搭夠,大綱通常早在心中,毋須勾勒具體細節。對於生疏寫手來說,大綱還是有必要的。縱然在下寫作多年,但一如本篇長逾五千字,行文之前也有大綱;而建這大綱往往也是最花精神時間的一環,可見寫作不同寫blog。

文章寫大綱猶如建樓打大樁,是最花時間的。之後的石屎工程,通常很快完成。

十、有錯不認

輪到最後一戒,就是有錯不認。人誰無錯、失敗乃成功之母等,說得多時聽得多,但偏偏愈是老手,愈難正面面對錯誤、失敗;到底還是面子作怪。錯有兩種,一是事不符實,錯誤論述已發生的事件,是過去式。另一種是預測出錯,錯誤估計將來的事件,是將來式。套進上文,第一錯是「錯誤」,第二錯是「失敗」。但無論如何,錯就是錯。

在學術界,錯,其實十分普遍。很多所謂的錯,其實不過是在不同時空、不同條件下不再適用而已。牛頓式的經典物理學搬到宇宙或量子層次便不適用,牛頓錯嗎?非也。同樣道理,古典及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極端也與現實不符,都出錯嗎?也非。由此可見,單是找出錯處及其原因,已可是高深的研究課題。錯不可怕,最重要是知道錯在哪裏。

錯了又如何呢?最好是坦白承認,惜因面子關係,成人萬中無一。不認,是否等於讀者忘記了呢?肯定不是。炒家面對市場時要謙虛,同理,作家面對知識時也要謙虛。認錯是讓自己謙虛的最好方法;對讀者認錯,則是迫自己謙虛的最好方法。這可迫自己檢討過去,避免將來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亦可令讀者進步,但得益更大的還是自己!

這一點放在最後,最為重要。關鍵不在寫作技巧,而在心理關口,自己才是敵人。

總結

總結上文所述,行文概有十戒:

毫無熱誠 只抒感情

選材偏僻 題材凋零

觀點不清 推論不明

欠缺實證 陳述過剩

鬆散組織 有錯不認

動筆動思考.二之一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

回應 (6)
我要發表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0/04/24 23:28:24 回覆

首先,钦差大臣写文章好悭皮,悭过悭妹!惜字如金!

其次,提前看来黄花梨问题,发现水更深,原来品相更重要!

第三,钦差大臣都好喜欢金枪鱼!虽然很腻,依然要吃,多喝些清酒,呵呵~~

慳妹
慳妹 2010/04/24 22:52:24 回覆

人哥:對啊! 想吃好的粵菜還是回香港罷。 西城區地安門大街的北平居菜館可以嗎?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04/24 00:05:45 回覆

慳妹

這個問題太廣泛,我很難回答.因爲不知道你的朋友喜歡吃什麽類型的菜.

我只能說廣泛的事情;

1.遊客去北京,第一想吃北京烤鴨就去“全聚德”,但這是砍遊客的地方,價格貴,而且不見得烤鴨好吃.可以選擇" 小王府",總店在北京的嘉里中心附近.

2. 吃辣的四川菜,去國貿裏面的"巧江南",這是全國排名第一的四川菜.(深圳在華僑城旁邊的益田廣場終于開了第一家).或者第二CBD區中服大廈旁邊的"金山城",第三是賽特百貨公司後面的"沸騰漁鄉".

3.粵菜,好像沒必要吧.要去那就去崇文區,新僑酒店裏面的"唐宮".要避風塘風味的話,去后海對面的"日昌",三層樓的粵式大排檔風味,吃完以後,可以走1分鐘到對面馬路的后海酒吧街,北京(現在)最出名的酒吧街消磨一個晚上.

4.日本餐的話,去"松子",但有數個店,我喜歡去最好的那個,在酒仙橋附近(第一上海中心).可以花400-500元(3-4個人)坐在小橋流水的包間,觀賞錦鯉吃飯,还有我最喜欢的白金仓鱼刺身。

5。其它有特色太多,說不完,試想,北京哦,什麽中國特色沒有呢?什麽正宗的沒有呢?真的太多。。。。。。。。。。

哦,晚上玩夠了,肚子餓,可以去國貿的“金湖茶餐廳”,24小時營業的。

慳妹
慳妹 2010/04/23 22:55:03 回覆

人哥:有朋友想去北京自由行五天,有甚麼另類的地方值得一去和館子值得一嘗?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04/23 11:38:12 回覆

2010年4月23日

財經DNA

羅耕

擾民的政府

一早都話,政府做多錯多。從什麼六大產業到什麼活化工廈,皆反映弱智思維。

一眾高官,應好好重溫上星期日的港台節目「鏗鏘集」;不明,看到明為止。打從聞說文化及創意都可以是「產業」起,便知這個政府是多麼的零創意,多麼的無文化。在這個政府的眼中,所有其他事項皆是附庸於經濟之下,實與一般的牟利機構無異。

一早講過,這個政府最大的「功德」,在於整大個餅,但方法是只肥一兩個行業,而犧牲其他行業。高官會大聲疾呼告訴你沒有高地價政策,但從近日連向示範單位開刀的措施也沒有法律約束力來看,忌諱及偏幫地產界的意圖,可謂盲的都看到。賣菜呃秤三幾文是犯法的,但賣樓呃三幾十萬甚至更多卻是合法的,這究竟是什麼政府?

一些蟻民,本來打算藉棄置工廈發展藝術,為的就是可以脫離政府高地價的魔掌,脫離幾十個政府部門吹毛求疵的要求。政府偏偏就要將之「納入規管」,務求一個二個藝術團體如一本二本書放在圖書館架上,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不只是藝術團體,就連普羅百姓、大小商戶,統統要企企理理、屈屈擠擠地一盒二盒裝箱上架,系統化了。

本港訓練出來的文官,最是精於簡事化繁、繁文縟節,這種思維模式與文化創意,根本上是相違背的。文化是不賺錢的,創意是花時間的,他們之所以能夠生存,全因為本地還有荒廢多年或尚未開發的樂土。政府要是全面剷平荒廢多年、成本低廉的樂土,那批文化創意之士恐怕只能搬到如荒島山洞等尚未開發之地,變身野人,逃避迫害。

公共政策理論早已有指,政府會為自我膨脹而不斷製造程序,繼而增加公僕。大吉利事兼得罪講句,假使一天香港消失了三分二公務員,整個政府依然可以如常運作。

過多公僕不是他們的錯,但這結果就是擾民。做多錯多,歸根究底還是人多。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04/23 11:34:26 回覆
海南黄花梨家具7年升值400倍被疑人为炒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3日 01:50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黎光寿 发自北京

  4月20日,北京飞宇商贸有限公司劲飞红木家具厂总经理吴新建在其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南七里渠村的办公室里,召开了一个“黄花梨就是香枝木”的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正式宣布: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鉴定结果,黄花梨就是香枝木。

  此前在3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曾刊载《黄花梨家具赚钱太狠,比房地产还狠》的文章,对该公司在售出价值860万元的海南黄花梨家具之后,与顾客就板材来源产生争执一事进行了报道。由于法院因无法鉴定产地而无从作出判决,该事件似乎成了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疑案。业内人士认为,吴新建试图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结束业内对海南黄花梨(俗称海黄)家具和越南黄花梨(俗称越黄)家具由来已久的争论,也为该公司遇到的危机画上一个句号。但记者在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及更多专家进行了采访之后却发现,真相离我们依然遥远。

  黄金换木头推高海黄价格

  3月16日,也就是《黄花梨家具赚钱太狠,比房地产还狠》报道刊发次日,吴新建就找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记者报料称,海南黄花梨家具价格畸高是无良商人炒作的结果。

  “我刚从事黄花梨木家具贸易的时候,无论是海黄还是越黄,价格都是差不多的,后来有人恶意炒作,才把价格抬上去了。”吴新建表示,2002年海黄和越黄一般的材料价格都在每吨2万元左右。“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有人开始恶意炒作海南黄花梨,通过报纸、电视、虚假新闻等手段,把所谓的海黄从每吨2万元炒到800万元,但一般的材料在每吨400万元以上的从来没有成交过。”

  吴新建对记者说,操作这件事情的幕后推手是一家广告公司,开始时曾来找过自己,但他没有接受,后来就由另一家企业给炒作起来了。

  吴新建所指的另一企业是北京从事红木家具贸易比较成功的元亨利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而该公司总经理杨波告诉记者,海南黄花梨木家具价格提高是市场的正常反映,这一方面是海黄原料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是具有购买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自然就会水涨船高。“如果说海黄还有很多,通过目前炒房、前段时间炒大蒜一样的手法把价格抬上去,那才是炒作。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更主要的原因是资源的确稀缺。”

  不过据记者了解,杨波曾于2007年1月在北京做过一件影响颇大的活动——“黄金换木头”。据介绍,当时杨波公开张榜,向百姓征集海南黄花梨木的家私,称擀面杖、旧锅盖、瘸腿凳子等都有可能变成宝,可按重量兑换等值的金条。杨波告诉记者:“拿黄金换木头的目的,是要唤起社会保护海黄的意识,海黄濒临灭绝,已经和黄金一样珍贵了。”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次活动的结果是一根金条也没有换出去,倒是炒高了海黄的价格。

  越南黄花梨是不是香枝木?

  吴新建还告诉记者,最开始他做家具生意的时候,也跟风将海南黄花梨木和越南黄花梨木标出来,后来发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只能鉴定为香枝木以后,他不再明确标注是海黄还是越黄,只标注为香枝木。“不管是海黄,还是越黄,林科研究院都只能鉴定为香枝木,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刊发的报道显示,在2008年4月和7月份所出售的海南黄花梨木家具中,吴的企业将品质证书和送货单上标注的是海南黄花梨木的学名“降香黄檀”。

  据了解,海南黄花梨只是俗称,其学名为“降香黄檀”。在中国林科研究院制定的红木国家标准中,降香黄檀被归为香枝木类。林科研究院教授、中国红木国家标准主要起草者、号称“中国红木第一人”的杨家驹4月21日对记者介绍说,香枝木类就只有降香黄檀,降香黄檀就是香枝木。

  杨家驹表示,最早在制定国家红木标准时,他将降香黄檀从花梨木中独立出来,依据广东家具厂商长期以来的习惯叫法,将其命名为香枝木类。“只要鉴定为香枝木,就是海南黄花梨,就是降香黄檀。”

  对于有些人将越南黄花梨也认定为香枝木的做法,杨家驹表示,越南黄花梨是红木国家标准颁布以后,有人发现了越黄和海黄的材质、颜色、香味比较接近,才将其取名叫“越南黄花梨”的,实际上它根本不是红木,更不是香枝木。“海南黄花梨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大量使用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而越南黄花梨是红木国家标准颁布以后才‘攀高枝’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卖高价。”

  但即使是在专家之间,意见也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红木国家标准的起草者之一的姜笑梅对记者表示,从切片上看,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的细胞组织结构相近,所以一般鉴定的时候,都将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鉴定为香枝木。“越南黄花梨究竟是不是香枝木,现在我们只能维持我们制定的标准,维护这个游戏规则。”

  分歧依旧真相仍难以明朗

  吴新建告诉记者,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在于将海南黄花梨请下“神坛”。他称,此前多名专家都表示对黄花梨木无法鉴定出产地,因为木材鉴定是建立在其解剖特征的基础上,一般只能鉴定到“属”,或者可鉴定到“类”,但通常不能鉴定到“种”。“中国林科研究院和其他权威机构坚决不鉴定产地,这是出于对科学的尊重,因为它们是同一树种,不可能鉴定出产地。鉴定产地实际上是误导消费者,让恶意炒作者更有可乘之机。”

  吴新建还透露,以产地判断黄花梨的品质是靠不住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手上有两块黄花梨木板,一块从越南买来,颜色较深,但拿到林科研究院去鉴定时,却有资深专家告诉他“肯定是海黄”;而后来他拿了一块颜色较浅的购自海南的黄花梨木板去鉴定,专家又告诉他“肯定是越黄”。

  “黄花梨花纹、油性、颜色深浅等品相,主要受环境土壤和光照的影响决定。”吴新建说:“如果黄花梨是生长在沙石缝间,又位于光照较为充足的向阳面,因为生长缓慢,日照时间长,成材后鬼脸就多,花纹好看,密度大,油脂多,颜色呈深褐色;反之,如生长在较肥沃的泥土里,光照相对又少一些,生长速度就会较快,那么鬼脸就少,花纹也稀,颜色就呈浅黄色,密度小,油性相对少,品相就差。”

  吴新建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黄花梨家具的时候,不能仅仅问是海黄还是越黄,更重要的是要看品相。“现在所谓的海南黄花梨其实大多数都是在越南、老挝北方山脉中生长,俗称越南的北方料,因为有的北方料生长环境、土壤、光照条件比海南黄花梨还好,所以它们中部分材料的品相比真正的海黄还要好。”

  不过,海南省花梨木研究会会长张志扬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海南黄花梨属于蝶形花科的黄檀属,学名为降香黄檀,被植物学界认定为在世界范围内仅发现于中国海南;而越南花梨属于蝶形花科中的紫檀属,植物名称为“越柬紫檀”。两种植物虽然都俗称“花梨”,但实际上是一名多物,属于不同的植物类别。

  张志扬在自己编撰的《国宝花梨》一书中写道,海黄最早以香料用途引入中原,明清时期成为制作家具的顶级木材,而越黄并没有这样辉煌的历史。前者产量极低,显得尤其珍贵,而后者在越南、老挝都有分布,储量较大。而在品质上,海黄和越黄在纹理、质感、木材颜色感、香味、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