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三省其身(2)

2010/10/06 08:56:30 網誌分類: 政治
06 Oct

2010年10月6日

 

林行止

美國人財損耗 中國佔盡便宜

四、

早於今年三月,英國《展望》月刊(《Prospect》)發表題為〈中國對美國︰世紀之戰〉(〈China vs America: Fight of the Century〉)的長文,對中國經濟、政治及軍事有很精闢的分析,當中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其一是美國自願當國際警察,成為世界霸權的副作用是天下太平,海運暢通無阻,讓中國貨得以行銷全球,包括通過最危險的海域,不但為中國創造了以百萬計就業崗位,亦為其賺取巨額外滙,而在此過程中,中國並無承擔半文軍費;其二是中美應避免走上「經濟互毀」(Mutually assured Economic Destruction)之路,迄今為止,中國需要美國消費市場以保障工人不致失業及外資繼續湧入,而美國則需要中國融資其債務。這便是她們的真正「互補性」。這兩點看法傳達的訊息是,有美國的間接「軍事保護」,才有中國的經濟成就;近來經常聽聞中國會拋售美國債券,而從其所持美債稍降上看,此事已有秩序地進行,但千萬不可認真地大規模拋售,因為這會損害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債務一旦沒有買家,擔心這名武功高強的邪派高手「發窮惡」!讀者至此應該了解何以日本持有這麼多美債而且漠視美元持續下滑繼續增持,難道日本財金決策層都是蠢材?顯而易見,日本是在對美進行無形利益輸送。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當然亦無來而不往的送禮,日本所以要向美國「送禮」,不過是間接支付「保護費」而已。

中國不考慮美國環球布防有利其經貿及經常打拋美債牌,令美國人十分反感;更有甚的是,中國利用美國在世界各地打壓圍剿「恐怖分子」而營造的偏安局面,大做生意。站在中國的立場,這是拓展外貿收購資源的良機;但美國人另有看法,在他們看來,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犧牲了以千計美國士兵性命、投下以千億美元計的軍事開支,弄得財政左支右絀,反戰情緒幾令政府倒台,美國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可是,坐享其成的中國,不僅在反恐戰爭中未出過半分力(人力及財力),還利用美國創造基本和平的環境,在這些國家大做生意。中國在伊拉克簽下的石油合約,其價值比美國企業獲得的還多,在阿富汗,中國國企更取得世界最大銅礦的開採權;在經濟利益之外,中國企業還大受當地人民歡迎,以其油、礦生意須僱請大量本地員工,他們因此視中國人為「財神」。令美國人「痛心」不已的是,即使美軍逐步退出伊拉克,保護該國廠礦油田的伊拉克士兵,還不是美軍訓練並且使用美國供應的槍械;阿富汗的情況亦如此。這等於說,中國在這些國家的經濟利益間接由美國保護!美國「有識之士」當然對此大表不滿。還有,美國軍援巴基斯坦的資金以百億計,結果政府把塔利班趕入山區,令巴基斯坦和平安定,而利用這種環境,中國計劃在該國投入巨資,以建立一個包括能源提煉及港口的自由貿易區。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在經貿上政治上還處處與美國「分庭抗禮」,美國朝野找機會給中國嘗點苦頭,不難理解。

中國這樣做當然極之精明,這好比由美國賣命、出力、出錢替中國創造上佳的經營環境,令中國得以合理經濟成本獲得其最迫切需要的外滙、能源和礦物。不少美國人的確很「天真簡單」,但決策團隊和民間智囊真是濟濟多士,有學養、謀略和經驗的人多得是,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取巧當然瞭然於胸。可是,別說中國不知「感恩圖報」,還不體諒美國經濟困頓而在人民幣滙價上稍稍遷就其訴求,難怪奧巴馬一改其上任初期對中國友善的態度。近來中國處處逞強,美國政府雖未有行動,美國國內主流輿論已一面倒指責中國並公開宣稱不惜進行貿易戰!

五、

美國眾議院去月底以大比數通過的「公平貿易貨幣政策法案」,矛頭直指中國,美國主流民意(左右議會投票意向的民意)及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均認為人民幣滙價偏低(fundamentally undervalued),及偏低人民幣是中美外貿逆差的禍首;這種看法雖被不少有地位學者駁斥得「體無完膚」,北京領導人亦給美國人上了一堂經濟學一○一的課,說明美國外貿逆差山積過不在人民幣……但此事早已「政治化」,希望利用逼人民幣升值挫挫中國銳氣者大有人在,而且左(自由派)右(保守派)傳媒雙炮齊發,形勢對中國頗為不妙。

著名評論家克魯明九月三十日的《紐約時報》專欄文章題為〈向中國宣戰〉(〈Taking on China〉,〈單挑中國〉),他顯然已動真氣︰「通過外交途徑要人民幣升值,屢試無效,現在已到了非用報復手段不為功的階段」(意譯)。逼人民幣升值,可能逼出貿易戰,但其不升值的後果甚於貿易戰。在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看來,中國「掠奪性」(predatory)的滙率政策,對美國的損害遠比貿易戰為甚。同日該報「社論」籲請白宮通過世貿組織及聯合其他國家反擊中國的「非法貿易」,這樣做,「社論」指出可能遭中國的還擊,但「美國不會因此癱瘓,特別是和他國聯手(對抗中國)」。

較早前,美國另一輿論重鎮《華盛頓郵報》的著名經濟評論家羅拔.森穆遜在二十七日的專欄以〈面對中國︰貿易戰可能損害較輕〉(〈Stand up to China - A tradewar may be the lesser of two evils〉)為題,說得更不客氣而且火藥味更濃。他指出,引發環球貿易戰的《一九三○年斯姆特—霍利(Smoot - Hawley)關稅法》,雖然因為有「迫使鄰居求乞」(beggar the neighbour)效果而臭名昭著,但在對付中國上,捨此已無他法!這位向來鼓吹自由貿易不遺餘力的著名評論家於述說貿易戰對世界經貿為禍深遠之餘,認為事到如今,和中國展開貿易戰對美國的損害已較輕。代表傳統世界秩序的美國與野心勃勃新興的中國對着幹,世界各國都有損失,但這總較讓中國重塑世界規律為佳。貿易戰帶來危險(dangerous),但讓中國取得最後「話語權」,帶來的是毀滅性災難(disastrous)!

克魯明和森穆遜俱為美國以至在英語世界頗受尊重且有影響力的評論家,他們代表的是美國自由派及保守派的看法;九月底他們先後對中國的外滙及貿易策略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是美國主流民意的反映,對白宮的決策應有一定影響,北京決策層不可掉以輕心。

六、

稀土供求問題,因「詹其雄事件」而引起各界關注,其實它早是投資界的熱門項目。三數年前,筆者便為它寫過評論,還提及在港上市的「中國稀土」,馬上引來投資版數同文的「溫馨提示」︰「中國稀土與稀土無關」。

正如去周《經濟學人》所說,「稀土並不稀奇」,美國地質學會則說是「歷史性取名不當」(a historical misnomer)。世界各地都有出產稀土,如越南(日本豐田開發的Dong Pao礦)、哈薩克(日本住友與該國國企聯合開發)、南非(SteenKampsKraal礦及豐田的Orissa礦);印度的稀土年產量約三千噸,計劃短期內提高至一萬噸。日本政府現在與蒙古政府協商聯合開採稀土,而在八十年代中期因勞工集約、勞工成本上漲及嚴重污染環境加上中國大量產銷而停工的美國及澳洲稀土礦,受其價格以倍數漲升(○五年以來升了二十倍)的誘惑及最大產銷國中國因環保問題減少產銷量的影響將先後復工等,稀土供應應很快恢復正常。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的稀土蘊藏佔世界總量百分之三十五不變,惟其百分之九十五市場佔有率(中國出產約六成內需)短期內也許會明顯下降。有關稀土的種切,近日傳媒報道已多,可以一提的是,稀土雖貴,但每個iPad所用稀土只值數美仙。

中國對稀土產銷的控制得宜,在商言商,廚房太熱不入廚的人只有給錢餐館賺。這等於說,稀土價格飛升是進口國尤其是本身有稀土礦的願付的代價。令稀土進口國不滿的是,中國有控制世界稀土供應的意圖(見voxeu.org二月二十七日的〈Is China trying to 'lock up' natural resources around the World?〉)及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East China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去月和控制Browns Range重(heavy)稀土礦的澳洲北方鈾礦公司簽訂收購意向書。就商業角度,中國這樣做大有道理,但最近中國對日出口的稀土突然無故「暫停」一周,已令中國獲得「不可靠供應商」的惡名。

環顧當前的情勢,筆者認為現階段中國對「有所作為」的解讀應分「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全方位「有所作為」的時機應在(筆者過去指出的)發明足以制敵於死地的武器之後;西方國家富裕多時,性命矜貴,一日武備落後,必會對強者言聽計從,屆時中國便有絕對「話語權」……。

美國為什麼針對中國.二之二

回應 (3)
我要發表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07 09:08:54 回覆

2010年10月7日

(摘自信報)

林行止

利率跌無可跌 金價高不算高

一、

奧國學派巨擘米賽斯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話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是維也納商會的經濟學家,經常工作至深宵,一次放工後與友人步行回家,途經奧國印鈔廠,但見車間燈火通明、印鈔機運作隆隆聲響,遂對友人預測通貨膨脹肆虐之期不遠;事實果真如此。此一筆者多次提及的小事,說明當局為了救急大量印刷鈔票,最終必然帶來對經濟有摧毀性的惡性通脹。經過近百年的經驗累積及干預「實驗」,政府或央行調控經濟的工具和手法趨於成熟,遠勝從前,但種種干預只能拖延危機出現的時間而不能遏制其發生……。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美國的總負債已從本世紀初的二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億(美元.下同)飆升至今年六月底的五十二萬零五百五十億,為當時GDP百分之三百五十七!美國如何償還這些媲美天文數字的債務,論者可以各據所學自由發揮,然而,歸根到底,以貝南奇向來鼓吹的「有印鈔機無通縮」的說法,美國政府必會令印鈔機「全年無休」地開動,這是在無法可想之下的唯一辦法。一如米賽斯的觀察,大量(遑論無限量)供應鈔票,走上惡性通脹之期已近。

兩位著名經濟學家去年出版的《這次和過去不同—八百年來的金融愚行》(C. Reinhart和K. 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 -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統計資料(極之精細)與「趣事逸聞」並陳,參考性與可讀性俱高。本書第四章論主權負債,提及八十年代中期的信貸危機中,羅馬尼亞獨裁者壽西斯古為了「面子」(國家尊嚴),力排眾議,不肯要求債權銀行寬限還債期,堅持要如期如數償還所欠九十億外債,結果全國人民節衣縮食甚至沒有暖氣過冬(最莫名其妙的是,為了節省煤斤,電廠局部開工,結果不少工廠因電力供應不足而停工);外債清還了,可是,一窮二白的羅馬尼亞經不起「蘇東波」的震盪,獨裁政權迅速被推翻,「窮困製造者」壽西斯古落荒而遁但最後被捕並遭槍決……。作者們指出歷史上像壽西斯古這樣在國家陷入水深火熱經濟危機中仍守信用還債的國家領袖不多,大多數人怎麼辦?答案是賴債!

企業資不抵債,只有倒閉,但債主臨門國家不會清盤,賴債即拖欠不還或無限期押後進行所謂債務重整,是常見的方法;《這次和過去不同》指出一種令債權人寢食難安的「滅債」方法,便是惡性通脹。眾所周知,通脹等於貨幣購買力下降,而通脹率愈高貨幣購買力被侵蝕程度愈大。換句話說,通脹之下,大家手上的紙幣愈來愈不「值錢」,資金持有者要怎樣才能「保值」,在適當時機購買黃金農地物業也許是不錯的主意,但商品價格受諸種因素影響,變動不居,不適合只求有固定收入以度餘年的退休者及不求發達的保守人士,政府(中央及地方)因而設計出一種八十年代一度非常流行的「通脹指數順應債券」(Inflation-Indexed〔Linked〕Bonds)。這即是說,如果債券孳息五厘,期內通脹百分之五,吃掉了持有者的利息收入,投資者當然無購入的興趣,為了吸引投資者投資,發行機構應承加五厘息(或等同通脹率的息)以抵消通脹的蠶食,等於實際上持有者仍有五厘息;「指數順應債券」因此是不錯的對沖通脹工具,其一度大受歡迎,大有道理。可是,在三十年代世界大蕭條期間,政府財政困頓(受制於「金本位」不能隨意「量化寬鬆」),多國包括歐洲、拉美及美國政府強行把這類債券變回普通債券(用行政命令把「指數順應」〔Indexation〕取消);不必諱言,這類投資者馬上打回原形,他們的投資從保證有高於通脹的收入變為被通脹徹底摧毀。通脹肆虐,沒有附加「指數順應」條款的債務等同「充公(財產)證明書」(certificate of confiscation)!

二、

雖然現在「不會倒閉」的發行者(各級政府)取消「指數順應」的可能不大,但政府在無法可想無計可施時,什麼事都做得出(Government will do anything)。為防範萬一,在美國政府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令美元弱勢持續下,國際貨幣戰呼之欲出(或已經不宣而戰),這表現在各國均「量化寬鬆」(QE,由於已是第二輪寬鬆,因此稱QE2);而「量化寬鬆」只是「學名」,實際上是各國都設法調降利率(日本人昨天把央行基準利率降至百分之零點一至零之間;七十年代瑞士曾出現負利率,即存款不但沒有利息還要支付保管費給銀行)、增印鈔票,於逼降滙價之餘,俱寄望商界、投資者及消費者受「免利息」的誘惑而入市(投資及消費)。可是,當前政經前景不明朗、「生意難做」,受「金融海嘯」衝擊驚魂甫定的銀行不敢貿然放貸,生意人不想投資,企業坐擁巨資以策安全,這意味資金只停泊於M1(存款)未進入市場(M2);由於利率日低早成雞肋,更多資金在擔憂鈔票太多利率太低最終會刺激惡性通脹之下,「實物」有價是必然的,而此中比較大眾化的黃金,今年來已有從商品「進化」為通貨(貨幣)之勢。這等於說,黃金已成為「貨幣金屬」(Monetary metal),其價因而迭創新高—新世紀以來已漲了三倍!

不過,所謂「新高」,是未考慮通脹因素的說法,因為以其於一九八○年一月創下盎斯美元價八百五十元的價位,考慮這二十年的累計通脹率,現價應在二千元以上才「合理」;以前天收市約一千三百五十元計,遠較二十年前「便宜」,僅此一端,「金甲蟲」便看金價應企於二千元水平;而現在看萬元盎斯的人不在少數(萬元金價是這樣「推算」出來的:道瓊斯指數在八十年代初突破一千點,其後反反覆覆,至今已在萬點以上;如今金價已破千元大關,「長此下去」,金價達萬元水平不足為奇)。當然,這與當年道指突破萬點有人著書立說預測道指破三萬五千點一樣,不必認真對待。

金價近來節節上揚的理由,本欄曾反覆論述,如今黃金炙手可熱,不妨再說。歸納起來,促成黃金搶手的因素,不外下述二項—第一、通脹預期,認同通脹必至而通脹令貨幣購買力下挫之說,相信通脹愈來愈甚者會增購黃金以求自保;第二、亞洲、拉美、中東等地新興國家近年賺了不少外滙,除了民間購金(在落後地區黃金是傳統的保值媒介),她們的央行亦爭相增加黃金儲備,即使到了現在,先進國家央行的黃金/外滙比率仍大於新興國家,後者購金便更積極。

不過,雖然預期盎斯金價見二千甚至見一萬元者大有人在,但投資者應注意的是,金價對利率高下極度敏感,現在利率已「貼地」,這等於說未來升易跌不易,對金價來說,這是頗為不利的訊息;持有黃金,沒有利息收入之外,還可能要付「倉租」(或保管費),如今利率偏低,鼓勵投機者入市,是金價上升的一項因素,利率形勢一旦逆轉,金價有可能掉頭而下……。

對於認同黃金有抗通脹作用的投資者,投資組合中有一定比重黃金,永遠是正確的決定;目前政府公布的通脹(消費者物價指數)雖然似有若無,但期貨市場傳達的訊息完全是另一回事。以彭博剛傳來的數據,無論棕櫚油、棉花、小麥、銅、糧食指數等俱大幅提升,這使人不期然想起這句名言︰「謊言、天大謊言和政府統計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看不出通脹已近,但期貨市場指出惡性通脹已在門外。在這種情形下,應根據哪項數據作投資決策的參考,決心做自己資金主人的投資者必然知道如何選擇才對自己最有利。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07 08:51:31 回覆
泡沫成風高浪急 慎投資量力而為

 

2010年10月7日(摘自信報社評)

十一國慶假後,本周復市,港股連升三天,昨日更藉着前晚美股大升近二百點和創出近期新高而上衝二萬三千點的關口。恒指最高見二三○二三點,與去年十一月金融海嘯後創出的反彈高位二三○九九點,相差不足八十點,成交金額則突破一千億元的關口,證明動力十足,資金源源不絕流入股市。短期內,大市在高位整固後,勢必升破金融海嘯後的反彈高位,再展升浪。如果估計無誤,升浪至少可以延續至今年底以至明年初,投資者應可以度過一個快樂聖誕,滿載而歸過新年。

港股展開升浪,並非傳統智慧所言,股市表現走在經濟增長前面,而是利率長期持續低企、游資充斥、通脹預期、流動性不肯走向實體經濟只在金融系統內不斷流轉追求增值的貨幣現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太多資金追逐相對太少資產,包括房地產、投資商品、債券、股票及各類有價資產,資產價格遂不能不升。正如本報九月二十八日的社評指出,資產泡沫勢必形成,而那完全是美國聯儲局運用貨幣寬鬆政策企圖挽救經濟而衍生的必然結果。如今連一向為全球對沖基金提供便宜資金進行利差交易(carry trade)的日本也突然宣布減息至零至零 點○一厘,並且同時增加五萬億日圓購買政府債券,擴大量化寬鬆措施,又豈能不教全球金融市場火上加油,全面爆升?

事實上,今年八月底,日本央行才剛宣布向市場注資十萬億日圓,如今不到兩個月便再度加碼,使日本的量化寬鬆規模高達三十萬億日圓,在在說明,面對日圓升值、通縮持續、經濟長期不振的局面,日本政府已經束手無策,只能飲鴆止渴,結果不言而喻,自是死路一條。

美日兩國齊齊大印鈔票刺激經濟,以債度日,又同時人為地壓低滙率,並且逼迫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貨幣升值,目的明顯不過,就是企圖損人利己,將債務貨幣化,以一個新金融泡沫,彌補舊金融泡沫製造的創傷。

很明顯,貪婪的金融資本家完全沒有汲取金融海嘯的教訓,世界各個主要經濟國的政府也無計可施,明明知道所謂貨幣主義政策已經證明破產,仍然死人尋舊路,走向死胡同。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可分割的一環,一個新金融泡沫正在形成,香港願意不願意也好,都不能置之度外。更重要的是,香港背靠祖國,也無可避免地受中國經濟發展影響。

正如昨日本報的社評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金融海嘯後中央政府制定的金融總體戰略,香港勢必扮演人民幣離岸中心角色。在未來的歲月裏,林林總總的人民幣產品,包括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都會陸續在本港推出,而人民幣的流動性也必然相應大幅增加,意味着流入本港的資金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從近期新股不斷推出上市,認購反應普遍不俗,上市後又大多有不錯表現,引發認購新股熱潮再現,正好說明一個由資金炮製的牛市已經降臨,大市非升不可。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估計,今年在本港上市的新股將達六十隻,集資總額超過三千億港元,不但超越去年二千四百億港元的水平,更升破金融海嘯前二○○七年創出的歷史紀錄二千九百零四億元的水平,可見投資銀行、包銷商和企業無不打鐵趁熱,趁市場上資金充斥,急急上市吸納套現。

投資/投機之道,有勢不如乘勢。在這個「焗賭」的年代,不投資/投機便輸實,投資/投機卻風高浪急,必有風險。大家應該量力而為,提高警惕,以免浪退的時候一無所有。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06 09:03:18 回覆
溫家寶罹患「李鴻章恐懼症」


 

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亞歐首腦會議後,於走廊「偶遇」,成為一時佳話,個別媒體更即時拆解出「溫菅會」的「四大偶然」:一、在走廊偶然相遇;二、走廊偶然有兩張椅子;三、當時偶然有一名翻譯路過;四、溫菅偶然交談了足足二十五分鐘。

這些,當然都值得作為外交教材細說一番,但更值得留意的其實是,中日雙方各自重申擁有釣魚島(日方稱「尖閣列島」)的主權。這句話表面上是行禮如儀,但若對照日前溫家寶於紐約所發的「最後通牒」,則必須承認,中國領導人尚未醫好「李鴻章恐懼症」。

9月21日,溫家寶發表措施強硬的講話,其中最值得留意的部分,可說是他強調,在涉及到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中國是絕不會妥協,絕不退讓的,更若有所指地說,別低估中國政府處理此事的決心。這番講話的最強注腳,其實就是1992年9月24日鄧小平接見時任英揆的戴卓爾夫人時的「愛國名言」。他說:「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近年,雖然有人企圖為李鴻章翻案(例如通過央視03年重頭電視劇《走向共和》做文宣),但一來鄧小平的說話儼如祖宗家法,二者民族主義畢竟是中共賴以維繫(實質「捆綁」)十三億中國人的「單天保至尊」,以至中共領導人都罹患「李鴻章恐懼症」。更何況,釣魚島也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失掉的。

說到底,中國的底牌可謂一早就被日本及美國看穿,在這場博弈上陷於不利境地,一旦既驕且躁,就只會加倍壞事。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