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中國目前的言論自由現狀還不如回歸之前的香港,不如殖民地居民

2010/10/14 09:57:59 網誌分類: 政治
14 Oct

中國目前的言論自由現狀還不如回歸之前的香港,不如殖民地居民。

摘自信報

2010年10月14日

 

 

退休幹部公開信籲言論自由

中共黨內的23名退休老幹部和老知識分子在10月11日共同發布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公開信。除發起人外,還有476人各界人士在信上簽名。

包括李銳、胡績偉、江平、沙葉新、李普等人發起的公開信呼籲「執行中國憲法第35條,廢除新聞出版領域的預審制,兌現公民言論出版自由」。

BBC報道,公開信中說:「這一條文28年不兌現,被黨政機關制定的「執行」細則所否定。這種原則承認具體否定的假民主,已成為世界民主史上的醜聞」。

公開信提到了中國總理溫家寶本月早些時候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所說的言論自由「對任何國家都不可或缺;中國憲法賦予民眾享有言論自由;人民對民主自由的訴求不可抗拒」等提法。

該信也提到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剛上任不久曾明確說過新聞解禁、開放人民輿論陣地,是「社會的主流意見和訴求,是正常的」。

但公開信指出,中國目前的言論自由現狀還不如回歸之前的香港,不如殖民地居民。

公開信作者說,他們的核心要求就是取消審批制,改行追懲制。

該信建議全國人大立即着手制定新聞出版法,廢除《出版管理條例》和地方當局管制新聞出版的那些條條框框。信中說,落實憲法第35條給予公民言論出版自由,從體制上看就是從黨政機關直接控制變成媒體相對獨立,從「黨的喉舌」轉變為「社會公器」。

這封公開信是10月1日國慶日開始為期10天的簽名活動的。公開信徵集簽名期間,目前在獄中的異見人士劉曉波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回應 (10)
我要發表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0/10/14 22:32:21 回覆

深有同感!

真愛國,一星.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人哥吉利和比亚迪之比我想长远吉利有自本身的优胜就是国家政策

一个是嫁了美国鬼佬的比亚迪,一个在乱世罗左个瑞典公主做中国老婆(签字时有国家副主席见证)你话中国会锡边个呢......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14 16:56:19 回覆

好吹水的文章;

王传福与李书福的幸福之路
  南都周刊
王传福,李书福,中国汽车界最有野心的两个“狂人”,虽然切入汽车行业的路径大致相同——草根起家,简单模仿,但其后却走了两条截然不同又相对成功的国际化之路。如今,双福已脱离了“草根”,李书福戴上了“官帽”,王传福傍上了“洋大款”,二人却也卷入了两“福”相争的旋涡。

  双福之争

  王传福和李书福,似乎正卷入了两“福”相争的旋涡。比亚迪渠道危机中倒戈的经销商大都投向了吉利,而比亚迪在内部宣称此次危机是“J品牌”在背后挑拨离间的结果。

  要追问比亚迪和吉利谁更国际化,就如同追问李书福和王传福谁更疯狂。

  这是中国汽车界最有野心的两个“狂人”。一个说“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另一个说“一辆上百万的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堆钢铁”;一个早在2001年就预言通用、福特可能在十年内遇上破产危机;另一个则誓言要在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

  这是两个“疯子”,也是两个“独裁者”。王传福说“在比亚迪,我说一不二,我们的企业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我的声音”;李书福则说“吉利的船再大,掌舵的也只是我一个人”。

  如今,回头看,无论是王传福还是李书福,他们都有大放狂言的资本。能把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两个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人拉来为比亚迪站台助威,王传福成就了中国汽车业的一个世界级高度;李书福则通过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企业,成就了中国汽车业的另一个世界级高度。

  在旁人的眼里,他们是一类人,都是游走在“疯子”和“英雄”两个极端的人,他们不会中庸,也不想儒雅。或许,他们并非天生如此,但是,作为两个闯入中国汽车业的民营企业家,他们似乎必须如此,因为这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同样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刘永行曾说过:“我们都是石板下面压着的小草,只要石板有一点点裂缝,就要努力向上生长,争取见到阳光,但我从不奢求别人给我浇水施肥。”选择汽车业这个当初民营经济的禁区,就意味着压着他们身上的是一块更大更沉结构更致密的石板,他们必须要以更决然的心态、集中所有力量孤注一掷,才有可能在石板下挤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也正是身为草根的李书福和王传福“疯狂”的合理性所在。李书福为了获得“准生证”所经历的艰辛,王传福为做汽车承受着资本市场抛售的压力,都让他们不得不“疯狂”。在起步阶段,如果他们停止口吐“狂言”,消费者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如果他们停止扩张,他们就将难于在汽车业立足。

  反过来说,也正因为他们是半路出家,是从斜刺里杀出草根力量,他们的身上也就少了几许束缚。他们将渲染技术差距的言论称之为“技术恐吓”,无论是比亚迪的“站在巨人肩膀上”,还是吉利的“描红”,他们都是从模仿借鉴起步,并依靠在制造业的积累和中国的比较优势,凭借总成本领先的战略开始与外资、合资品牌的同台竞争。反观国家重点扶植的那些国有汽车企业,大多还在中规中矩地遵循着合资、学技、做自主品牌的发展路径。

  这两种路径的最大不同在于:合资路径首先着眼的是中国的市场机会,正是为了占有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才去国外找伙伴、学技术;吉利和比亚迪的路径首先着眼的是中国的制造优势,是在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才选择了汽车这个新市场。一个是立足于学习外国技术来争夺中国市场,一个是立足于中国优势打造品牌。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率先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不是那些处处受到眷顾的国有汽车企业,而是吉利和比亚迪这样的草根。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王传福和李书福有同样的幸福,但是为了实现这种幸福,他们走的却是各自不同的路径。

  李书福的路径就像是在造木桶,力争将各块短的木板都补到跟最长的那块木板一样长,以实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平面化的升级之路,视野从来没有离开过汽车界;王传福的路径更像是攀岩,左脚踏在高一点的石块上,右脚跟着踏在更高一点的石块上,然后手脚并用,攀上一个新高度。这是一种立体化的升级之路,汽车是其视野中最大的版图,但不是唯一。

  这种差异,与二人的出身背景也不无关系。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在扩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制造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将自动生产线分解为以人工为主的设备改造,还是在供应链上的垂直整合,处处都体现着这一意图;而以制造起家的李书福,在升级的过程中更为注重的是通过并购来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收购英国锰铜,是为了提升平台技术,收购澳大利亚DSI,是为了掌握变速箱技术,收购沃尔沃,则更是为了全面提升吉利的人才、技术和品牌。

  补短,是为了更好地扬长。无论是王传福还是李书福,从来就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偏离过他们的核心优势。李书福通过并购提升技术水平,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制造方面的优势,以实现其在汽车制造业的勃勃雄心;王传福注重提升制造能力,其目的也在于下一步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以使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福兮祸之所依也。王传福和李书福在汽车行业以“草根”的姿态崛起,发展到今天,已经引领了中国汽车业的国际化水平,他们还能继续保持当初赖于崛起的“草根”精神吗?

  在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地方政府的巨额资本。李书福“红顶”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沃尔沃项目在中国选择的争夺。王传福则在比亚迪遭遇危机的情况下,不是积极收缩业已拉得过长的战线,而是请来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两个洋大款展开危机公关。

  就连王传福和李书福二人本身,似乎也在逐步卷入了两“福”相争的旋涡。比亚迪渠道危机中倒戈的经销商大都投向了吉利,而比亚迪更是在内部宣称此次危机是“J品牌”背后挑拨离间。

  但愿李书福和王传福在攀上了官府和洋人之后,仍然能够坚持“草根”的本色,而不是就此摇身变成了与“草根”对立的“红顶”和“买办”。

  李书福“描红”

  收购沃尔沃,让吉利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车企。也让现在的李书福,成为众多地方政府为争夺沃尔沃项目国产化项目选址时最为看重的座上宾。

  “草根”

  李书福进入汽车业的故事,就是一出“草根”的悲喜剧。早年开过照相馆、卖过装修材料、生产过冰箱、摩托车的李书福,在申报汽车项目时,曾有官员当面训斥,“你想造车无异于自杀”,“那就给我一次自杀的机会吧!”这是李书福的回答。

  李书福后来回忆说,当初要造轿车,因为没有“准生证”,媒体不信,银行不信,行业不认可,就连汽车零部件公司都不愿意卖零部件。由于缺少资金,吉利并没有像当年华晨造中华那样去买产品平台,而是走一条最低成本的造车路径:利用现有车型分拆并模仿学习,吉利公司内部称之为“描红”。吉利制造的第一款轿车——豪情,就是在还没有造车经验的情况下模仿天津夏利造出来的。

  也许大多数大公司在起步时都有类似的做法,但吉利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坚持大规模制造低端经济型轿车,而不是选择时髦产品形态维持生存。李书福的思路很简单:不能造出比别人更好的车,那就要造比别人更便宜的车。

  为此,李书福把节俭精神和对成本控制的追逐发挥到了极致:他敢于拿出巨额奖金来悬赏成本控制突出者,自己却穿着吉利的工作西装和几十元的皮鞋,开着本公司生产的普通汽车。

  本着“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吉利建立起了总成本领先的优势。而这种成本控制的结果,就是吉利以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卖“吉利的夏利”、“吉利的思域”、“吉利的威驰”、“吉利的花冠”……

  在“夏利”平台上相继推出豪情、美日、优利欧后,吉利通过“低成本和低层次模仿”建立起自己的低价优势,也找到了自己造车的立足点。

  转型

  正是从模仿夏利平台开始做起,李书福不遗余力地将丰田的策略移植到吉利身上。

  不过,2003年丰田的一纸讼状打乱了吉利的发展步伐。丰田状告吉利的条款有二:一是吉利的美日车标涉嫌侵犯丰田的商标权;二是吉利使用的是天津丰田生产的为夏利配套的发动机却声称使用的是丰田的发动机。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第一案,这个官司曾引起中国汽车界极大的震动。此案耗时数月,最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对丰田的指控不予支持。虽然这个官司吉利没有输,但给吉利敲响了警钟:以往“低成本和低层次模仿”的模式不能再继续。

  赢了官司的李书福选择了放弃,他不想和国外品牌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吉利想自己掌握游戏规则。尽管吉利正式对外宣布战略转型的日期还在几年之后,但内部转变已从2003年开始。

  2004年问世的自由舰被视为吉利产品正规化的开始。在自由舰的开发上,吉利请来了韩国大宇设计车身,请韩国塔金属设计模具,并第一次采用了全数模的设计方法。

  自由舰的开发,是吉利交的一次学费。交完学费之后,吉利开始对“描红”和“低成本”这两个词进行优化调整: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开始成为构筑“低成本”的前提。吉利的口号,也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悄然变成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2007年5月,吉利正式对外宣布战略转型。而在远景和08款自由舰上,吉利更是搭配了自己研发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纯正吉利血统的核心技术成为吉利产品的一种标志。李书福也拿出了360万元来征集新车标,他似乎是借此彰显一种决心:换下这个车标,吉利就要和过去告别,将模仿的最后一道痕迹从吉利的车身抹去。

  国际化

  不过,也就是吉利转型的过程中,李书福才意识到自己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多么大,这种差距,技术问题是一个突出方面,更突出的是国际化的能力。

  “民企造车的唯一出路是国际化和出口。”早在2003年,刚拿到轿车“准生证”不久的李书福,就已经开始谋划走向国际化。

  2003年2月,40辆美日轿车驶离宁波港,前往美国,这是吉利向美国出口的第一批汽车。不过,这种四开门小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日子一天也没美过,最终一败涂地。那刻,吉利意识到自己在国际化上犯了激进的错误。

  李书福转变思路,收购。他最初联手当时的华晨汽车掌门人仰融收编英国罗孚汽车,后因华晨内乱,仰融出局而告吹。2006年,李书福又找到了一个对象:英国锰铜。

  吉利最终成为锰铜的单一最大股东。英国锰铜是与劳斯莱斯并列的英国四大品牌之一,多年前曾由同一个董事会管理,锰铜也曾长期代工劳斯莱斯的车身及零部件。持股锰铜后,吉利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了伦敦经典出租车的国产,由其派生的上海英伦现已成为吉利多品牌战略的重要一环。

  借助此次收购,吉利也得以深入了解和学习国外汽车企业的管理体系:从财务结构、薪酬制度到工厂管理体系和供应商管理。吉利还向英国工厂派出一批关键部门的管理人才去学习。正是这批国际化人才,让吉利在2009 年收购DSI 后,有能力在财务、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集团式管理。

  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自动变速器公司DSI是李书福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自动变速器一直是国内自主品牌的技术难关,通过收购DSI,吉利得以在全系列匹配自动变速器。今年底,吉利远景就会最先搭载DSI新型变速器,而后包括帝豪、锰铜出租车、EC8等众多车型,都将采用DSI新型变速器。

  2009年9月,高盛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对吉利进行投资,这是国际资本对李书福国际化能力最好的背书。高盛向吉利注入了其在管理、金融和市场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都让吉利在收购沃尔沃时受益匪浅。

  “红顶”

  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在赢得一片赞叹声的同时,也收获了众多对此单收购的担心。所有的忧虑几乎都指向一点:吉利的收购会不会重蹈上汽收购双龙失败的覆辙——要知道,连巨人福特都没经营好沃尔沃。

  外界的担忧,在李书福看来也没想象的那么严重。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庞大的中国市场和享誉世界的中国成本优势,这两大优势,恰恰是福特所不具备的。同样,沃尔沃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在百年老店福特眼中,也远没有在汽车新军吉利眼中来得重要。

  正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可以依托中国市场快速解决一直困绕沃尔沃的规模问题。同样,也正因为中国独特的成本优势,再加上吉利的低成本基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沃尔沃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

  这并不是说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的国际化就是坦途一片。现在业界已经明了,蛇吞象的故事背后没有奇迹,李书福的吉利在吞下了沃尔沃的同时,也吃进了地方政府的投资。

  收购资金已经解密:除了吉利自己出资41亿元外,还有黑龙江大庆市国资委出资的30亿元,上海嘉定开发区和嘉定国资委出资10亿元。换句话说,大庆市和上海嘉定两地政府的出资额度占了此次收购资金的49%。

  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上出力的还不止大庆和上海嘉定,比如说四川成都。据称成都方面目前已从光大银行和渤海银行通过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方式,融资了20亿元支付给吉利作为收购沃尔沃之后的运营资金。

  这也正是收购尘埃落定后,众多地方政府争夺沃尔沃中国生产工厂选址的底气所在。面对各地的激烈争夺,李书福只能三缄其口,因为他现在谁也得罪不起。今天的李书福虽然称不上是“官商”,但也已经彻底告别了“草根”的身份,顶戴上开始泛红。

  如果说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可能会消化不良,那么,这个“红顶”身份将是因素之一:不顾产业布局的客观条件,仅从“报恩”或维护官商关系的角度出发确定沃尔沃国产化的选址,将为沃尔沃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埋下一颗地雷。

  王传福的贪吃蛇游戏

  巴比9月底的中国之行,让那些紧攥钱袋的中国富豪紧张不已,却让王传福赚了个盆满钵满。巴比在中国的3天行程里,除了5个小时的慈善晚宴,其他时间全部“贡献”给了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短暂的喧哗背后,比亚迪的第一次经销商危机还在等待他的处理。

  能够让全世界最富有的两个人同时为比亚迪大做广告,这起码说明,在品牌的国际化运作上,王传福已在中国汽车业树立起了一道世界级的标杆。从模仿丰田花冠的F3起步,比亚迪汽车能否从“山寨”之路驶向世界品牌?

  品牌的渴望

  王传福所有梦想的起点,都来自于电池,汽车当然也不例外。

  2003年,比亚迪宣布进军汽车业时,王传福说:“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几乎没有人看好王传福这一近乎疯狂的举动,基金经理们对王传福直言,如果比亚迪执意要做汽车,他们将大量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直至“抛死为止”!果然,就在比亚迪宣布完成对秦川收购的两天时间里,比亚迪迎来了基金机构的“洗仓”,市值蒸发了近27亿港元。

  当时,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做到了世界第二,在手机配件方面也做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一个问题也出现了,这些业务做得越大,比亚迪就越摆脱不了对客户的依赖。对于当时的比亚迪而言,发展的天花板已是触手可及。

  正是这种困境,坚定了王传福借汽车转型的决心。从电池到汽车,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交集,外界的质疑也主要集中于此。但王传福不这么看,他对外称比亚迪做汽车的最终目标是要做电动汽车。王有着自己的想法,比亚迪已是电池专家,一旦学会了造车,就可以实现二者的结合,“造块大点的电池装到汽车上去”。

  王传福的这一说法,外界解读为其投资转移的借口。事实上,这一解释只给出了比亚迪造汽车的部分原因,另一个更根本的原因是王传福想借此在市场上打造比亚迪品牌。

  从做电池开始,王传福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将世界产业发展均势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所能产生的巨大效益。王传福不甘心让比亚迪的成功模式仅仅局限在OEM的框架里——在手机产业失落的品牌梦想,王传福要借汽车产业来实现。

  这一点,从比亚迪的第一款车F3的上市安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让F3一炮打响,同时也为了让比亚迪品牌深入市场,比亚迪采用了独创的分站巡回上市模式。从2005年9月到2006年5月,比亚迪花了8个月的时间,先后在14个城市举办了14场上市仪式。

  如此精耕细作,比亚迪是要为比亚迪品牌和F3这款产品创造更多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正如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所言:“在做汽车之前,比亚迪只是一个B2B意义上的品牌,正是汽车,确切地说是F3的成功,才让比亚迪最终成为了一个消费者眼中的品牌。”

  “山寨”化崛起

  深圳,是世界手机制造中心,是“山寨之都”。任何一款市场前景看好的品牌手机甫一亮相,立马就能在深圳找到仿制品,而且往往还能根据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升级创新。

  比亚迪长期浸淫于深圳的手机产业,对这种山寨文化可谓驾轻就熟。F3一经推出就处于“山寨”的质疑声中:不仅外观与丰田花冠如出一辙,而且部分零部件甚至还能与花冠通用!以至于至今不少F3的车主会将比亚迪的车标换成了丰田的。

  F3只是个开始,此后推出的F3R、F6、F0一直到最近推出的M6,无一不有山寨之嫌。一开始,比亚迪面对这种质疑时还在小心翼翼地进行辩解,后来发现,一旦被称为“中国版花冠”或是“中国版大霸王”,他们在做产品推广时反倒省事多了。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给自己贴起了一个某某车型“中国版”的标签。

  不过,与一些山寨手机只要利润不要品牌不同,比亚迪的“山寨”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跟其成本领先策略结合在一起的策略体系。

  对于“山寨”的指责,王传福则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

  从电池研发到汽车制造,王传福一直对所谓的“专利”嗤之以鼻:“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发实际上只有5%左右。”

  这是一种区别于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市场测验,再到市场推广按部就班流程的非常规策略,比亚迪称之为“逆向研发”。瞄准世界先进的车型,把先进的汽车样车买来拆开,加以测量、分解、检测,研究其结构,试验其性能,分析其零部件,没有专利的照着做,有专利的改一改。这样既规避了专利陷阱,又大大缩短了与先行者的距离,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速度追赶上先行者。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比亚迪在研发方面也用上了其成本领先策略赖于实现的“人海战术”。王传福多次强调这些低成本研发人员的优势:“比亚迪有个‘301’的提法,就是以300%的工程师人数换取1%的领先,实际上不可能仅仅领先1%。我们把这些精英绑在一起,以300%的数量与竞争对手对抗,能不领先吗?”

  新能源蓝图

  如果仅靠“山寨”手法和一个汽车梦想,王传福当然无法打动巴菲特。王传福打动股神的,是基于新能源技术和中国制造优势基础上的一个庞大的新能源产业蓝图。

  先做电池再做汽车,然后再造块大电池装到汽车上,这是王传福描绘的新能源汽车蓝图。在这个蓝图里,王传福几乎用上了比亚迪的所有产业基础:汽车是载体,电池解决的是储能问题,做电子配件的基础又可以进一步帮助解决动力传输和充电设备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王传福再进一步,以电池的储能技术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充放电技术为基础,比亚迪又开始了在家庭能源系统和蓄能电站等新能源服务领域全面拓展。这也正是今天比亚迪多次提及的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渊源所在。

  在这个蓝图里,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贯穿于其中的技术主线,但往往容易忽略另外两条被王传福同样看重的主线:制造和品牌。

  将投资巨大的全自动生产线拆解为以人工操作为主的流水线,靠自制的夹具和人手取代昂贵的自动化设备,这是比亚迪在电池领域迅速崛起原因之一。这种以人工取代自动化设备的模式,后来在比亚迪的各个产业群上不断地被复制、改进。同时,王传福还将这种经验进一步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体系,大到汽车模具小到汽车上的水箱,只要在王传福看来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亚迪都会自己做,这也就是王传福所说的供应链“垂直整合”。

  如果说洞悉制造的秘密让比亚迪赢得了成本领先的优势,那么,对品牌的悉心经营则是王传福手上的另一把利刃。

  尽管“BYD”三个字母组合并不为汽车界看好,但王传福却从没有想过抛弃这三个字母,还费尽心思将比亚迪此前蓝白相间的车标换成了这三个字母。王传福要塑造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一脉相承的技术专家形象。尽管比亚迪在消费市场上的品牌是从汽车产业发端,但王传福仍然要让它回归到这个形象的历史起点。

  而在品牌的国际化提升方面,除了借重巴菲特,王传福还另有高招。就在此前不久,比亚迪与戴姆勒达成合资协议,协议的亮点在于,除了双方将共同研发和生产电动车外,双方还将联手创立一个区别于比亚迪与奔驰的全新高端电动汽车品牌。这对比亚迪品牌而言,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形象提升。

  加法与减法

  让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这个时刻高调肯定比亚迪,对于王传福来说,这不仅是品牌的国际化推广良机,顺带着也能帮比亚迪进行一次危机公关。

  在巴菲特到来之前,比亚迪正遭遇一轮空前的危机,先是西安二厂项目因违法占地被国土部查处,接着因汽车销售环比连续下滑而不得不将全年目标从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随后,比亚迪经销商退网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

  这种氛围,甚至连国外媒体都纷纷猜测巴菲特此行将会对比亚迪采取的行动,比如有消息称巴菲特将会批评比亚迪并且有可能减持比亚迪的股份。不过,巴菲特此行不仅没有减持比亚迪的股份,还出乎人意料地拉来比尔·盖茨一起,全程为比亚迪站台助威,对于比亚迪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吝溢美之辞。尤其是与全国经销商共进晚餐之举,似乎专门就是针对经销商的退网风波而来的。

  巴菲特的力挺,不仅帮助比亚迪化解了眼前的危机,同时也成为了比亚迪最好的广告,借此,比亚迪的品牌形象似乎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就像股神入股比亚迪后,比亚迪的汽车广告语都改成了“股神巴菲特的选择”,不知道此事之后,比亚迪汽车的广告语会不会又变样,成了“股神巴菲特、首富盖茨的共同选择”。

  不过,对于王传福来说,危机的根源仍未化解。比亚迪在汽车产业的成功,主要功劳在于F3的创纪录的产销规模。但在F3之后,比亚迪新推出的车型除了F0表现优良外,其他车型的成绩并不乐观。在这种背景下,比亚迪没有静下心来夯实根基,仍然多路出击,进入了包括新能源服务、LED电灯等多个领域。现在从比亚迪内部流露出的信息甚至称比亚迪已计划进入竞争十分激烈的家电领域。

  王传福正在开始一场贪吃蛇的游戏。

  另一方面,相比王传福规划的新能源蓝图,比亚迪在电动车方面的动作一直落后于外界预期。混合动力车F3DM尽管几次推迟上市,效果却仍不理想,纯电动车E6也只是以出租车的形式在深圳进行试验。反倒是在传统的燃油动力车上,比亚迪继F3之后接连推出了众多车型,让人不禁怀疑:比亚迪到底是要成为燃油动力汽车的生产商,还是电动车生产商?

  或许,这些都是王传福眼中看到的机会。但是,如果比亚迪想在世界品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除了借助巴菲特的力量,王传福还必须学会取舍:除了做加法,还要学会做减法。贪吃蛇,不可能一直贪吃下去。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14 14:22:23 回覆
從這則報導,我看到一個問題,比亞迪的後臺有點照不住比亞迪了。比亞迪可以在深圳逼走富士康,但是在陝西卻被嚴懲,真的有問題了。富士康去窮省河南,河南官方待如上賓。同樣是窮省陝西卻不歡迎比亞迪。(平凡人)比亚迪违法占地被罚294.66万 陕西省十多人受处罚
2010年10月13日 11:19中广网 】 【打印共有评论4

中广网北京10月1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上午,国土部进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季度挂牌督办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发布会刚刚结束连线正在现场的记者冯慧玲,了解详细情况。三季度的违法案件当中都有哪些典型案件。

记者:按照惯例,国土部今天执法监察局的李建勤局长公布了5起公开通报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以及6起挂牌督办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从数量来看一共是11起,我们发现湖北和安徽分别占两起,同样按照惯例,要对第二季度挂牌督办违法案件处理结果要进行通报,在四起案件当中,我们知道山西户县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扩建工程的违法占地案一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处理结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已经决定没收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非法占用土地上兴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的设施,并且处以294.66万元的罚款,国土部强调既要处理事也要处理人,所以对陕西省户县的两级政府分别有10多个人采取了不同的处罚的措施,从警告到行政记过一直到调离工作岗位,应该说这样的处罚力度非常大的。另外李建勤局长还强调说,第四季度是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高法期,所以国土部也继续会对这样的违法案件采取高压的态势。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14 14:15:22 回覆

住家男人

我都覺得吉利好有問題。起碼最近股價嚴重跑輸華晨、長城及東風。

8月份跌到落2.20的時候,我真的激親。好彩都上翻黎。

至於往後怎麼看,我也覺得她(175)好難升上4元。因為,看財演答觀眾給我提示。

眾多觀眾都問同一個問題:我喺4元入的,有沒有機會翻家鄉。

眾財演都答:好難翻4元咖啦。你喺3.50就走啦。還有一個沈慶紅(肥仔)跟人說,3元都沒機會咖啦,2.80走人啦。(當然,這個肥仔近年來常常轉工,最近更失埋業添。)。

我的看法是,基金經理會在3.50--3.90左右玩上落波。否則,衝破4元就比散戶走雞咖啦。

如果衝破4元的話,那就前途無限,基金就會講好多概念炒起矩。

如果要175大升,除了將VOLVO注入外,沒什麼可以炒啦!

另外,我出差上海的時候在機場買了本官方雜誌看到比亞迪的事件,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一勺眼淚的死撐著,上了賊船,下不來了。他們現在唯一的生存方式是;虧本賣車,靠返利1000元/輛過日子。最近還在汽車展會上面上演經銷商與比亞迪區域經理鬥毆的場面。我看那些在60元以上買貨的人,很難翻身了。(平凡人)

{#1.jpg}

大河车展时,比亚迪与经销商冲突现场。图片由讯网车世界李涛提供。

比亚迪的销售暗算
2010-9-30 9:27:12 来源: 南都周刊
河南经销商退网事件只是比亚迪这个汽车新军在扩张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中的一个而已。在现有的扩张策略已逼近极限的情况下,比亚迪或许需要踩一脚刹车,醒醒神,重新审视一下前行的路。
 “如果你们闹事,就算厂家不收拾你们,我们也会找人收拾你们。”对着电话听筒,穆晓杰与其说感到有些惊愕,不如说是愤怒。电话那头的声音他很熟悉,是比亚迪汽车河南省的区域销售经理。
 
  这些当初游说穆晓杰入网的人,这家曾经顶着股神巴菲特光环的公司,正露出了它的另一面。
 
  闹剧
 
  在河南当地,8月底的郑州大河车展,是每年的重头戏。也正因此,比亚迪汽车河南经销商协会将退网抗议的地点,选在了车展会场,穆晓杰正是协会成员之一。
 
  比亚迪是分网销售的坚定执行者,旗下有A1、A2、A3、A4四个销售网络,不过因为和不少经销商关系紧张,本届车展上,比亚迪只是有选择地确定了参展经销商—只挑了A2网经销商以及一个刚入网的A4网经销商。比亚迪河南经销商协会成员严煜云向记者道出了个中缘由:“A1、A2网建网最早,经销商被套得比较牢,从而也就最老实;A4网建网相对最晚,经销商还没有摸清情况。”
 
  8月26日,车展开幕,当天相安无事。晚上收台的时候,比亚迪展区对面的上汽品牌工作人员称,听到比亚迪的工作人员在议论,“200元每天雇了人,今天还浪费了。” 事后,经销商协会的人才知道,为了避免突发事端,比亚迪雇佣了一批人马,“镇守”在场馆内。
 
  李涛是讯网车世界的主编,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对车展这种活动司空见惯。但8月27日这天确实有些异样。当时李涛尚未进入场,就远远看到一群人,拿着团在一起的白布,一声不吭地径直往前冲。
 
  到了场馆门口,那群人将横幅拉开进行了展示,李涛这才见到横幅上面写着:“比亚迪汽车,欺诈经销商”、“警告比亚迪准商家:谁入网,谁赔光”……
 
  比亚迪展区位于场馆2A厅,当时严煜云也正随着经销商协会的人群,拥入场馆之中。刚一进入2A厅,严煜云就听到有人在喊:“来了,快点出来。”话音刚落,一队人马就从里面冲了出来。
 
  “最少有十五六人跑出来抢横幅,这架势显然是有备而来。”李涛和周围的一些媒体同行赶紧围上前去拍摄。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一介入事件,更多的人又从旁边冒了出来。他们统一穿着白衬衫,是比亚迪销售公司的工作人员。起初他们只是阻挡拍摄,后来直接抢夺机器,甚至拽记者的脖子。
 
  李涛的位置相对是在外围,有五个人围着他。他的照相机遮光罩被扯了下来,镜头也被扯断。李涛的胸口,被人接连打了几拳。“打我的绝对是比亚迪的人,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的相貌。”
 
  整个混乱过程持续了近20分钟。事件平息之后,憋了一肚子气的李涛离开了车展现场。也才几分钟的时间,比亚迪的公关就把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上,他没有接。回到公司李涛发现,自己部门每一位同事的电话,比亚迪都打遍了。
 
  “……个人的心意,凑了一万块钱,也不是封口费……”比亚迪公关如此告诉李涛。李涛事后打听,很多网站确实都这么撤了稿。
 
  上船
 
  2009年4月,骆艺辉在郑州开出了第一家比亚迪经销店,那是一家A2网的店。同年5月,他开始申请开A3网的经销店。
 
  不过,刚申请完之后,骆艺辉就发现有点不对劲,“A3网管理很混乱,就连A3网的产品都是机密”。后来当他看到A3网产品的时候,他判断这个产品支撑不了这个网络。
 
  今年2月,骆艺辉提出退出A3网,不过直到7月,才算成功,100万的建店保证金,比亚迪退给他90万。到目前为止,骆艺辉也是郑州唯一一家成功退网的经销商。
 
  骆艺辉能成功退网,与他在河南的影响力不无关系,他旗下的汽车经销店超过20家,与国内十多个品牌都有合作。“并且我也拿我的A2店来要挟他们。如果他们不让我退A3网,那么我把A2店也关了。资金全部冻结,这样银行也会牵扯进来。还有我已经售车的1000多个客户,我中止对他们的服务,他们也会找比亚迪麻烦。”
 
  并不是每一个经销商都有骆这般的能量。讯网车世界关于郑州比亚迪退网事件的报道在网上发布之后,打电话或上门来控诉的河南比亚迪经销商络绎不绝。“个个都是三四十岁以上的成年男人,说着这个事,当场就会哭出来。”李涛对记者说。
 
  这些比亚迪的经销商,很多都是汽车行业的菜鸟,他们刚从房地产、金融、矿产甚至服装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对中国车市的繁荣觊觎已久。严煜云至今仍对比亚迪的说辞记忆犹新:“电动车前景”、“中国增长最快的汽车企业”、“股神巴菲特的选择”……而最大的诱惑还在于比亚迪的承诺:几百万的建店低成本,高额的建店返利。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递红介绍,申请合资品牌至少得有2000万资金,自主品牌1000万就够了,有些甚至几百万就可以做一家店。
 
  负责传达这些信息的,正是比亚迪的区域经理。大部分的区域经理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充满激情、渴望成功。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发更多的经销商,并说服他们不断地下单进车。几乎每一个区域经理都会专门盯一家店,而那家店的提货量,就是他的生命线。
 
  面对区域经理的炽诚,以及训练有素的销售套路,很多人甘愿到处举债、贷款,来开一家比亚迪的经销店。不过,噩梦也正是从此开始。现在再看当初建店时的憧憬,严煜云发现那只是一个到不了的彼岸,而比亚迪更是一艘下不了的船。
 
  数字游戏
 
  2009年,比亚迪向行业报的全国销量为493877辆,这一数据比公安部公布的上牌数多出了30.3%。当时公众纷纷质疑其数据造假,但是所有人都想错了方向。比亚迪并非虚报数字,而是那多出的近一个季度的销量,全都压在了经销商的库存里。
 
  “与其他厂家不同,比亚迪对经销商的计划不是全年的计划,而是每月的计划。”郑州某比亚迪经销店的经理文晓翔告诉记者,“对于经销商的销售任务,比亚迪有着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
 
  文晓翔入的是A1网,2006年的时候,比亚迪在市场上是一颗新星。“尽管每个月的提车任务也不小,但是因为当时整体的产量不多,努力一下,还是可以拿到月度和季度返利,每台车能赚七八千元。”
 
  200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自从F3成功以后,比亚迪每年的销量都要求保持翻番。当年8月,A1网迎来了新产品,比亚迪中高级轿车F6正式下线。在下线仪式上,王传福宣布了比亚迪的两大目标: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
 
  也就是从那时起,文晓翔发现店内的新车库存开始难以消化。比如这个月他的店里卖出了100辆车,那么下个月的目标就变成了200辆,如果还能完成,那就再提车300辆。卖车就像是一项极限运动,考验着经销商的资金实力和精神承受力。
 
  按照比亚迪的商务政策,月度和季度返利都与提车量直接挂钩。也就是说如果经销商想拿到前期的返利,就必须按任务,提下个月的车。而为了拼这个返利,经销商开始亏本卖车,放手一博。汽车业内,通常认为合理的库存系数是低于1.2,即库存数量相当于1.2个月的销量,库存系数超过1.8即意味着经销商资金链岌岌可危,而不少比亚迪经销商库存量达到3个月。
 
  文晓翔向记者熟练地算了一笔账,比如F3豪华型车,经销商的提货价为63000元左右,卖价是60000元,这就意味着每卖一辆车,要赔3000元。但是只要能完成任务,并按任务提货,每辆车月度可以返利3000元;此外,这个季度每月都完成了任务,每辆车还有1000元的附加返利。合计下来,经销商售一台比亚迪车,还是有1000元的利润。
 
  不过,这个如意算盘并不容易打。“比亚迪根本不考虑市场状况,一味地压货给经销商。市场只有这么大,同门的竞争对手也是要返利的,为了保自己的业绩,就难免同室操戈。”文晓翔向记者抱怨说。
 
  就这样,在比亚迪的商务政策主导下,出现了一个经销商用利润补贴厂家和消费者的怪象。并且经销商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返利的失去、资金链的破裂,建店保证金也要不回来。
 
  比亚迪的商务政策第四栏 “备注”项下面第3条明确规定,“经销商自签订《4S考核协议》之日起,三年内更换比亚迪认证的店面位置或退出比亚迪销售系统者,扣除全部保证金并取消且要求返还所有优惠”。
 
  “淡季就把货铺满,旺季好销,如果发现库存太多了,就作点促销计划,一辆车降3000元,库存一下子就出去了。”在今年5月的比亚迪股东大会上,王传福如是阐述其渠道策略,“让经销商太高兴也不好,还是让他们有压力睡不着觉比较好,这样才有动力卖,当然把他们逼疯了也不行,要有张有弛。”
 
  千店计划
 
  让文晓翔感到无奈的是,刚建店的时候,区域经理对他的承诺是“两年内当地没有相同网络的经销商”。但是一年之后,A1网在当地就多了2家。
 
  他或许不知道,这背后是比亚迪两年前就在推动的“千店工程”:网络覆盖率省会城市100%、地级市80%以上、县级市70%以上、总网点达900个。目前,这个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全国经销商总数已经超过1100家,完成了对省会城市100%、二三线城市70%的覆盖,这个数字目前仍在攀升。也正是这1000家的销售网络,支撑着比亚迪销量从10万辆到20万辆再到40万辆的连年翻番,也才有了年初80万辆产销量的豪情壮志。
 
  以河南省为例,目前在主要城市代理F3销售的商家达到了47家。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发生于河南。在成都比亚迪有14家经销商,而当地销量最好的上海大众也仅有13家经销商。让比亚迪如此快速扩张的源动力,来自比亚迪的分网模式。
 
  分网的做法始于大型汽车集团。由于旗下品牌众多,各个品牌又有各自的背景和定位,因此需要采用分网销售。比如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奥迪、斯柯达、兰博基尼等,均有独立的网络。但比亚迪的分网却完全不同,品牌都是同一个BYD品牌;网络两两之间也存在着车型的重叠,而且产品的同质化也相当严重,很多产品都只是款型、排量等略有差别。
 
  比亚迪官网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产品分为4个网络销售,其中A1网销售F3、F6、S6、S8、e6等车型;A2网有F0、F3R、S8、L3、e6等车型;A3网是F3R、S8、G3、G6、e6等车型;A4网包括S8、e6、I3、I6、M6 等车型。
 
  显然现有的比亚迪的产品还支撑不了四个网络,为何还要分网?“说白了,就是圈钱。”严煜云说,每一个经销店都要支付比亚迪数额不等的保证金,全国1000家经销店,每家上缴100万保证金,那就是10亿元。
 
  骆艺辉则提了另一个观点—制衡。“一般经销商,规模小时不赚钱,但是你总会越做越大,到那时就赚钱了。但在比亚迪你做不大,如果一个地方卖得好,它就开更多的店,它是搞均衡。经销商永远没有话语权。”
 
  暗算比亚迪?
 
  新店层出不穷,老店疲于奔命,因为利益并没有被拴在一起,也种下了比亚迪与经销商剑拔弩张的祸根。自2009年以来,浙江、吉林、北京、河南、四川、广东、深圳等地都陆续出现比亚迪经销商退网抗议事件。
 
  面对这一困境,今年7月,河南省比亚迪经销商协会联名给比亚迪厂家写了封信,希望得到厂商的帮助。不过他们没有想到,写信的后果却是比亚迪单方面缩减甚至取消了部分经销商与当地银行贷款的承兑额度。这也是郑州车展抗议事件的“导火索”。
 
  郑州车展事件爆发之后,比亚迪公司曾主动发函给各大经销商和媒体,解释事情缘由。在这封以“暗算比亚迪”为题的信件中,比亚迪这样写道:“比亚迪和各经销商的发展也抢夺了某些汽车产业中竞争品牌的市场份额,引起了竞争品牌的恐慌和妒忌。品牌J在正面市场上竞争不过比亚迪时,转而采用了‘暗算比亚迪’的竞争方法。”
 
  在这封名为名称是“情况介绍及感谢信”的公文中,比亚迪还罗列了竞争对手的暗算手段,比如“从广告预算中划拨3千万费用执行 ‘暗算比亚迪’计划”,“分区域策反比亚迪渠道内部个别经销商”……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及的“J品牌”的具体指向,比亚迪也没有明确说明。
 
  记者曾多次就比亚迪商务政策、经销商关系等问题联系比亚迪公司,但截至发稿前仍没有得到比亚迪的正面回应。唯一曲折接受采访的北京大区经理杨健也只是敷衍般地说“这是我们公司内部的事件,我们有能力处理好”。
 
  迟到的反思
 
  自进入汽车业以来,比亚迪给人的印象是一帆风顺,靠着一款备受争论的F3,打下一片江山;因为新能源汽车概念,还获得了股神巴菲特的青睐,现在与戴姆勒的合资企业也即将开张。刚刚发布的2010年半年报显示,前6个月比亚迪实现净利润人民币2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5%。增速依然强劲。
 
  不过,这份报告也透露了比亚迪的不如意:截至2010年6月30日,比亚迪经营性现金流余额为31.56亿元,同比2009年中报的 49.66亿元减少18.1亿元,下降幅度超过36.45%,手持现金及等价物更是出现自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相比2010年上半年初余额减少5亿元,2009年中报中,比亚迪股份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则为增加3.6亿元。
 
  另一方面,2010年中报显示,其包括银行贷款的借贷总额同比2009年中报出现了近一倍的增长,总额达到64亿元。
 
  “杀入汽车业之初,以F3为代表的比亚迪汽车产品‘创造性复制’方法很成功,同时又靠着优势电池业务进入到新能源领域,这些都是比亚迪吸引眼球和成功的地方,但这些策略现在已出现了不适应外部市场的迹象。”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认为,从眼下的情况看,一方面比亚迪的渠道策略遇到了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占到集团总投资份额约七成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短期内无法获得真金白银,比亚迪高举高打的扩张策略遇到了新难题。
 
  近年来,无论是斥资6000万元收购美的客车、2亿元收购半导体工厂宁波中纬、宣称进入家电业,还是最近热炒的入股西藏矿业,都是比亚迪进一步扩张产业链和规模的举措,并没有看到其对于品牌建设或是流程精细化的更多诉求。
 
  今年年初,这家公司再度以80万辆的年度目标震惊了汽车业,而与此同时,运转接近极限的比亚迪经销商体系,也逐渐奏响了红色警报。也正是这种情况下,比亚迪不得不开始反思年初目标,最终在年中总结会上将全年目标下调至60万辆。
 
  经销商冲突只是比亚迪这个汽车新军在扩张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中的一个而已。在现有的扩张策略已逼近极限的情况下,比亚迪或许需要踩一脚刹车,重新审视一下前行的路。
 
  今年9月底,比亚迪即将召开经销商年会。在此之前,比亚迪也曾表示,2010年,将是其全面修复经销商关系的一年。不过面对比亚迪的邀请,很多经销商告诉记者,“并不打算赴会”。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穆晓杰、严煜云、骆艺辉、文晓翔为化名。网易汽车记者周维维、商都网汽车频道总监惠建华对本文亦有帮助)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人哥讲完比亚迪又点睇爱古吉利牙....今年销售应该唔达标...大行唱到1.75...2文都唔到....真系睇下有无机一注单Q先

吉利真系吾低争...市场销网弱鸡又无货又无招乎.....中山无自由舰卖...要订....人地间间4S门高狗大...又有货又有招乎......点帮吉利买车牙

 

我想$3.8...$4都系要沽1半喇 {#icons_panda25}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14 11:20:05 回覆
维稳???徵地糾紛 廣西數百人「聲討貪官」

【本報訊】廣西梧州昨亦爆發警民衝突,蒼梧縣大批村民不滿當局藉詞建設車站、搞水利,徵地後卻轉手賣給地產商發展,從而賺取暴利。昨晨數百人上街示威、聲討貪官,當局出動大批防暴警察維安,觸發衝突,多輛警車被推翻。

事發於梧州蒼梧縣龍圩鎮,村民在網上控訴,多年來政府經常以興建學校、車站等為名徵地,但土地最終被發現轉賣給地產商,建成酒店或豪宅。村民質疑政府從中賺取暴利,民眾只獲發微薄賠償,既不足以買屋,也因房地產開發致農田受損,無法耕種,村民損失慘重。

追打警員 推翻警車

民間積怨漸深,但當局為徵地繼續巧立名目,村民們不甘長期受騙,昨晨群起阻撓其中一處工程施工,消息指上街民眾達數千人。當局出動大批警員到場,雙方混戰,有警員被民眾追打至頭破血流。另有兩頭警犬被打死,多輛警車被推翻。

據悉,現場一度多達數千人圍觀,警方連放兩次催淚彈,把部分示威者驅散,並帶走多名村民。蒼梧縣政府證實有衝突,稱重點水利工程的施工隊在一塊已被合法徵用的土地堆放棄土時,遭三百名村民阻撓,多名警員受傷,事件已經平息,沒有群眾受傷。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14 11:17:33 回覆
维稳???四川萬人騷亂

四川都江堰發生討薪工人被斬殺引發萬人騷亂事件,三名建造災後安置房的農民工代表周一晚向資方追討欠薪時,疑遭資方所派刀手追斬,造成一死一重傷。事件激起極大民憤,逾萬農民工與民眾前日抬花圈等上街抗議,並與大批到場戒備的警員發生嚴重衝突。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指,騷亂造成逾百人受傷,十多部警車被砸;當地政府亦向本報承認「發生了一些事情」,但拒絕透露詳情。

因討薪而慘遭斬死的農民工姓雷,廿七歲,生前是工地的抹灰工匠。據悉,雷等農民工在事發前正在建造地震災後安置房,隸屬災後重建項目,負責建設單位皆為國企,因拖欠工資情況時有發生,外界屢傳有不法分子貪污重建款項。

周一晚六時許,雷和兩名工頭,到胥家鎮工地向開發商討薪。開發商原承諾在上周四發放薪金,但當晚又再以現金不夠為由拒絕發放,見到雷等人後還即鑽入私家車準備離開。

疑開發商聘刀手行兇

目擊事件經過的農民工稱,雷等人當時擋在私家車前面阻止開發商離開,但這時工地突然衝出多名手持西瓜刀和匕首的惡漢,二話不說便持刀追斬雷等三人。雷等人被砍後倒臥在地上,開發商和惡漢則趁亂逃走。現場的農民見狀立即報警,並召救護車將雷等人送到醫院搶救,惜雷送抵醫院時已證實死亡。

消息傳回工地後激起農民工的憤怒,為保存證據,大批農民工到醫院將雷的屍體運回工地,並附上花圈、蠟燭等進行拜祭。不料前日凌晨,大批警員卻趕到現場,不理農民工的抗議,強行搶走屍體,雙方爆發衝突。

警方舉措令農民工怒不可遏,大批農民工與民眾集體堵塞當地的道路抗議,又舉起花圈、橫額等,要求當局還死者公道。大批得悉事件的民眾也加入示威隊伍,萬人示威隊伍致當地交通陷於癱瘓。當局則派出逾千防暴公安和警員到場戒備,氣氛緊張。

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指,示威群眾其後欲到醫院搶屍,期間與在場逾千防暴警爆發衝突,騷亂造成逾百人受傷,十多輛警車被砸。為防事件進一步擴大,當局昨再派特警到場增援,事件至今仍未解決。

傳還有一農民工被砍殺

另有消息指,除雷姓農民工外,還有一名農民工討薪時被砍死。但成都市政府通報只稱造成一死一傷;五名涉案疑犯已被拘。

■本報綜合報道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14 10:49:40 回覆
中国的法律在广西梧州不适用?
方舟子
@梧州网警警务室:看到有人在我这个片警的地儿谈方舟子,不禁轻笑了出来,话说他想当科学警察想了好多年,貌似最近还有当科学上帝的念头,学问如何俺实在评价不了,不过rp大大的一般,嗯,突然想起这么句话来,人生总有踩到方舟子的时候

广西梧州看来是中国的狂野西部。那里不仅有人敢留下电话13737841991 征集我的地址扬言要杀我,而且还有@梧州网警警务室在接到报警后嘲讽、辱骂我,简直就是在鼓励当地的人来杀我嘛。这还是一个法制国家吗?中国的法律在广西梧州不适用? 

平凡人
平凡人 2010/10/14 10:19:33 回覆

2010年10月14日

 

 

只講個信字 比亞迪小注怡情

你快樂了嗎?港股再一次逾千億成交,又不乏股份見新高,然後,身邊朋友心癢難耐,探問究竟應追買哪一隻股才好。此際,才是財Q煩惱時候,叫買邊隻都得提醒自己,「追」的風險,落注的輕重。然而,欄目開了,就沒有開天窗這回事;只要記住,風險每日存在,要入市就必須承受一定風險。

財Q今日做一件冒險的事,想叫你買的是比亞迪(1211)。聽見這三個字,疑問立即浮起。

疑問一:股神人都走了,公關大show做完,股又炒完,買來幹麼?

疑問二:昨日比亞迪逆市下跌,你居然叫買?

疑問三:銷情慘淡,管理層已經削減全年銷售目標兩成半。買它,說笑嗎?

疑問四:瑞信的分析員質疑公司明年的銷售,現金流情況可能變壞,難道你預期比亞迪銷情、收入能夠大幅改善嗎?

對不起﹗對於上述種種質疑,財Q沒辦法反駁,也沒有答案。倒不如由你答我,2009年,比亞迪股價由12元狂升至88元的時候,除了內地轎車賣得不錯之外,「電動車」有沒有交過實質銷售數據,來支持股價狂漲?

「沒有﹗」

「比亞迪」三個字,扣上「電動車」,鍍上「畢非德」,甫開始就注定是一個泡沫,由始至今,懷疑其實一刻都沒有停止過。只是,你愈是懷疑,股價愈是升,升到你不信為止。可笑的是,70元的比亞迪,當其時籲買的分析員,幾乎有一打﹔跌穿50元後的比亞迪,叫買的繼續叫買,籲沽的繼續籲沽。你買或者不買,業績並不是理據,「信」字才是。

信則有,不信則無,說得好聽一點,是一個概念。而概念,你明知道,從來都是要來講,甚至乎是要來吹的,到有一日,得咗便成仁,衰咗呢,不過就是為金融世界加添一段小插曲而已。

近期比亞迪的最佳買入時機,是在股神9月神州遊之前,錯過了,就是錯過了。眼下你說它估值仍然很貴,是對的﹔銷售前景有欠說服力,也可能是對的﹔但是,比亞迪的前途,不是看這些。

你問財Q,信不信?我相信的是,「比亞迪」三個字,這世界日後還會有很多很多人相信﹔在下本人相信與否,已經是非常其次。80元一股的比亞迪,買不落手,12元一股,短期內沒有太大可能重見。比亞迪昨日收報56.5元,股價企在100天移動平均線之上,短線,財Q願意小注一Buy﹗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