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正牌港大創於1887年

2011/01/11 10:12:13 網誌分類: 時事
11 Jan
正牌港大創於1887年

 

2011年1月11日

 

劉廼強

上周六香港大學正式啟動了它百年校慶的一連串活動。

1911年,即一百年前,歲次農曆辛亥,武昌新軍起義,推翻滿清,成立民國,開創了現代共和的歷史。這個我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捩點,不是孫中山策動的,他當時人在美國,事後看報紙才知道;但是全世界都承認這是他的功勞和多年艱苦努力的成果,革命軍虛位以待,讓他回國當領導,於此,可見孫中山的偉大和他精神的影響力。

同年年初,繼承香港西醫書院的香港大學,剛獲得立法(charter)成立。按照國際和中國的傳統計算,香港大學有接近一百三十年的悠長歷史,可稱是我國最早的大學,這大學出了很多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國家棟樑,在中國從沉淪到復興的過程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校友身份 曖昧不清

我鄭重指出,香港自鴉片戰爭戰敗而割讓予英國後,便開始百多年的屈辱。自開埠以來,直至今天,孫中山先生是香港出產的首席偉人;他高風亮節、不礙名利、百折不撓的精神,是每一個香港人、每一個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榜樣。他雖學貫中西,卻始終堅持民族主義,其眼光遠大,對國家建設的具體構思,從鐵路網絡、三峽水壩、幾個大港等等,於近百年之後的今天回望,仍顛撲不易。港大能有這位校友,應該以此為最高榮譽;香港能出這位立畢世之功的偉人,也是香港的榮幸。

不過,香港大學當局卻從不是這樣看,官方堅持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因此對之前在西醫書院畢業的孫中山的關係態度模糊曖昧;這大概是抱着與殖民者同理心,害怕回歸之後地位不保的緣故,大學於二十年前便大事慶祝其八十周年校慶。當時我已在這裏公開直斥其非。

之後,大學以紀念孫中山於1923年在陸佑堂發表演說為名,為他立像;但此事做得十分低調,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突出孫中山是港大校友這重要的事實。對此,我也作了公開的批評。

港大在香港回歸後再搞慶祝九十周年活動,我繼續反對;當局派友好向我保證,今後必會撥亂反正,換取我的停止批評和出席有關晚宴。但很明顯,香港大學當局的態度依然沒變。

首席學府 骨子猥瑣

究竟孫中山是不是香港大學的校友?這是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孫中山曾經入讀的院校,也是他公開承認是他「知識誕生之地」的院校,卻對這位校友的身份抱着一種曖昧不清的態度,這確實耐人尋味。

去年香港大學宣傳「百年校園」,我不反對,因為這是事實;擴建校園誌慶,也十分恰當。有人跟我說,港大於辦完「百年校慶」之後,再過六年,便會慶祝「一百三十年」校慶,往後再從一百三十年數起,希望我能滿意。

一百周年校慶過幾年,便突然飛躍至一百三十周年,是不尊重歷史事實、把歷史作實用主義隨意闡釋的嚴重道德錯誤。堂堂香港首席學府,不管它的世界排名怎樣,骨子裏竟然是如此猥瑣不堪,它能教出什麼學生?我不滿意,絕難接受。我能接受的,只能是「冠名一百周年紀念」、「正式成立一百周年」之類忠於歷史的提法。

我很清楚知道,我就讀的那家香港大學,最初創立於1887年,我就讀時人人都知道孫中山是我們第一屆校友,並且以此為榮。1911年才成立的那家同名的「香港大學」,只是「山寨」貨。那家「山寨」大學今年慶祝一百周年校慶,若正牌香港大學校友參與的話,是他們自貶身價,以「山寨」假貨代替名牌真貨為榮。「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自甘墮落如此,我也無話可說。

之所以有今天這局面出現,一切須回溯到1911年。四十多年前,馮可強兄在港大學生報《學苑》中發表了一篇至今仍有人引述的文章〈帝國大學:從歷史看香港大學的本質〉,清楚指出當時的香港總督盧押(任期1907-1912)奔走多年、且得到英國大商家支持下成立香港大學,正如他在次年香港大學開幕禮演講中宣布:是「為中國而立」的;數天後,英文《中國郵報》在社論中赤裸裸地響應建立香港大學是一項「國家投資」,創辦香港大學可以培養一批接受英國思想文化的「小英國人」。

簡而言之,1911年開始,香港大學辦學宗旨就是培訓中國人做英國洋奴買辦,只是它不算做得上非常成功,至少還出了不少像馮可強和我那樣的「不肖」學生。

所以,在1911年已經存在的香港大學,與1911年才創辦的「香港大學」是明顯兩家宗旨不同的大學;亦即是說,承認孫中山是校友和不承認孫中山是校友,是有十分深層次的差別的。簡而言之,是以我為主,吸收西方文化為祖國服務,與被改造為「小英國人」,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國的分別;屬於後者的「香港大學」當然不會承認孫中山是校友。

港大校方 數典忘宗

這裏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孫中山這個人,他生於美國檀香山,中學於今天皇仁書院前身的中央書院就讀,之後進西醫書院學習西醫;要說西化,就以今天香港的標準,他也西化得可以了吧。不過,看看他那手毛筆字,讀讀他親手寫的幾本書的中國文化和國情根柢,以及書中貫徹着的民族思想,便知道不停向西方取經的孫中山不但沒有被改造為「小英國人」、「小美國人」;恰恰相反,他最看不起那些中不通時西也不通的「竹升」,並且數落那些被改造為黃皮白心的「香蕉」同胞。

香港回歸祖國第十四個年頭了,請問在這不短的歲月中,我們除了歌頌殖民地的「德政」和重用其遺臣之外,究竟做了多少去殖民地化的工作?跟回歸前對比之下,在香港今天的中學課程中,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基本上已經沒有獨立存在,中文中學不但淪為法定二等學校,還要在校內爭取開英文授課的班;一提到國民教育,就有人大叫「洗腦」。這就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的現況!

港大校方不妨考察一下人家英國的牛津、劍橋、我們北京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是怎樣計算校齡的。所以我們只能說,有這樣的香港,才有這樣的「香港大學」,有這樣的「香港大學」,才會做這樣數典忘宗、缺乏文化的低水平動作。

中國正在復興當中,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現實,也是任何人無法阻擋的發展。香港稍有點遠見的大學,都應該以「為祖國而立」作定位。未來國家需要的,不會是洋奴買辦、不會是「香蕉」、不會是「竹升」,而是屁股坐穩民族利益,能對國家未來發展、民族復興大業和世界文明進步有貢獻的讀書人,也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大國公民。定位錯了,不管你今天排名如何高,注定就要走下坡。1911年才成立那家「香港大學」,是重新定位、再闡釋「為中國而立」這宗旨的時候了。

小啟:林行止先生身體抱恙,其專欄暫停一天。

回應 (3)
我要發表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1/11 15:05:01 回覆

2011年1月11日

一月登場

唐睿

巴黎市政圖書館的啟示

投資八億五千萬億元,總面積六萬多平方米的上海浦東圖書館於去年十月底正式開館,從館藏數量、高科技管理技術,以及開館以來舉辦的文化活動,都可以看到上海市政府致力將浦東圖書館打造成上海另一文化中心的決心。然而,在市政府致力於建設文化地標的同時,這座擁有一千九百多萬人口,土地面積等於香港六倍的城市,卻只有二十八個公共圖書館的城市,文化資源的普及與資源投放的平衡度,似乎仍差強人意。

歐洲彼方的巴黎,在面積一百零五平方公里,共二十個區份的市內地區,有人口二百多萬,而公共圖書館卻有七十四家之多。假設公共圖書館都平均分布在城市的每個區域,我們就能算出,巴黎每間公共圖書館需應付近三萬位市民,而上海的每間公共圖書館則是六十七萬!至於我城又如何呢?在這陸地面積為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共有六十六間公共圖書館,如果不把流動圖書車算上,每間公共圖書館能分到十萬人口,似乎也是個不少的數目。當然這並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計算方法,因為考查文化資源的應用情況,還得考慮城市的實際閱讀人口和各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和種類等等,否則將很難靠近現實的真相。

當然,書籍種類的分布也很重要。無論是上海或香港,比較專門的圖書都集中在市內最重要的圖書館,例如上海圖書館和香港中央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還包辦了學術研究的功能,收藏了大量的重要文獻典籍,而香港中央圖書館在這方面則相對薄弱,讀者須求助於各大學圖書館。巴黎的國家圖書館跟上海圖書館一樣,藏有大量重要文獻,然而街區圖書館也不讓國家圖書館專美。許多街區圖書館在一般圖書之外還按自己的專長收藏了許多研究級典籍,如建築、舞蹈、電影、自然科學、東方語言、女性主義、裝飾藝術、宗教及民間藝術等等,這些藏品並不比國家圖書館遜色,再配合一些文化活動,街區圖書館就既滿足了平讀者的消閑需要,同時又能鼓勵市民深入接觸學術。

在普及閱讀人口的同時,我城是否也應配合一些政策讓各區圖書館提升讀者的閱讀質量?

(三城誌.七)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1/11 12:10:43 回覆

2011年1月11日

香港脈搏

余錦賢

《十月圍城》的憾與政府的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早前還特別為此撰文,說這一年別具意義,相關活動將會「紛至沓來,單是政府康文署策劃和參與的紀念活動,就有十項以上」,云云,認真姿態十足。然而,對於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及葬身的無名墓碑,卻一直未予重視;今早一群有心人將趁着楊衢雲逝世一百一十周年,到禮賓府請願,要求把無名碑列為古迹,好好保存!

對於楊衢雲的事迹,香港人所知不詳,近年多了認識,也是拜電影《十月圍城》所賜;電影開首一場,正是講述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遭遇暗殺,太陽穴中了一槍後跌倒學生懷中……。於是,政府決定在孫中山史蹟徑上加插多一站:中環結志街楊衢雲遭暗殺的地點,並把位處結志街旁、興中會前身輔仁文社的所在地百子里定為公園,以作紀念。

不過,原來早在十年前,包括吳萱人在內希望能正視楊衢雲歷史地位的人,已於2001年組成「楊衢雲百年祭籌備小組」,呼籲大家正視楊衢雲事蹟,並深切認識香港在辛亥革命上扮演的角色;然而,普羅市民的威力又怎能比得上賣座電影。

過去十年以來,籌備小組曾促請政府把楊衢雲的無名墓碑列為古迹,好讓這座只有號碼「6348」、不敢寫下楊衢雲名字以免禍及親人的無名碑好好保存,可是政府一直對這訴求無動於中。

今天,正值楊衢雲逝世一百一十周年,有大約三四十人將於早上十時到這座位於跑馬地墳場的無名碑拜祭,並有多個團體送上花圈悼念;拜祭完畢後,他們更會隨即到禮賓府請願,向行政長官曾蔭權遞上請願信,希望給楊衢雲葬身之地好好保存。

特區政府會否念及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而給予正面回應,市民一概不得而知。也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十月圍城》會開拍續集,當中又會提提無名碑,事情才有轉機!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1/11 12:06:09 回覆

2011年1月11日

社評

 

地方政府抗拒 「十二五」目標難為

去年十二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為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定調,基本為「保增長、調結構、管通脹」,與之相配合的經濟政策,就是寬鬆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經濟增長方面,「十二五」的GDP年均增長目標,將由「十一五」時期的百分之七點五下調至百分之七,而今年的GDP目標則為百分之八。換言之,金融海嘯後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完結後,中央希望投資和信貸皆可回復正常狀態。事實上,自去年底連串收緊措施推出後,已初見成效,去年十二月滙豐及官方製造業採購指數都見回落,分別錄得百分之五十四點四和百分之五十三點九,顯示經濟增長有所減慢,物價水平有所回落,工業的成本壓力有所紓緩。

調整經濟結構方面,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投資、內需和出口佔GDP增長的比重分別為四、三、三。金融海嘯後,歐美經濟萎縮,中國出口貿易大受打擊,必須大力擴展內需,抵消外貿減縮的影響。最近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表示,去年經濟增長達百分之十,零售額增長百分之十八點五,去年頭十一個月的零售總額已達十三萬九千億元,較○九年全年的零售總額還要多出一萬四千億元,顯示調整經濟結構政策初步成功。展望「十二五」,仍然會朝着擴大內需佔GDP比重的方向發展,並着力扶助農業及增加勞動階層的收入,確保內需市場的經濟動力。

壓抑通脹方面,去年內地通脹失控,十一月CPI一度飆升至百分之五點一,但自中央推出十六招穩定物價措施後,十二月的CPI可望回落至百分之四點五,全年通脹率料為百分之四左右。今年通脹率目標定為百分之四,但能否成功,端視中央的調控樓市和收緊貨幣政策是否奏效。

很明顯,連中央政府也沒有充分把握。對於調控樓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便坦承無效,去年推出的「國十條」和「國五條」,都在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團的抵制下,成效不彰。去年內地主要城市的樓價大部分上升兩至三成;昨日重慶市長黃奇表示「十二五」期間會開徵高檔商品房屋產稅,南京和北京新開的樓盤便立即創出了「日光」(即日售清光)紀錄,可見內地要壓抑樓價,絕不易為。

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策走不出中南海,地方政府極度依賴土地財政,成為調控樓市的最大障礙。去年全國賣地收入高達二萬七千億元,創出歷史新高,過去五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高達七萬億元,可見地區政府的財政嚴重依賴賣地收入,而○九年的四萬億元刺激方案,地區政府承擔的比分佔二萬多億元,負債纍纍,不靠賣地填補開支,中國的地方政府早晚也會出現美國州政府財困以至破產的問題。

在壓抑通脹方面,中央去年雖然兩次加息及六度調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銀行的新增信貸規模卻是有增無減。去年中央制定的七萬五千億元目標,首十一個月已經達標,預計去年銀行新增信貸可達八萬億元。今年的新增信貸規模至今仍沒有明確指示,一般估計是七萬億元左右。可是,一月甫開始,至今新增貸款傳聞已達一萬三千九百億元,可見銀行利益所在與地方政府和企業集團利益關係千絲萬縷,中央要壓也壓不住。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自詡推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並不盡然,以張五常的產權理論視之,國企以外,每個地方政府實為一間公司,利益與中央不盡相同。若中央連明令央企退出房市也有心無力,七十八間只有七間依令退出房地產,那麼要求地方政府壓抑樓價,無疑是叫極度依賴賣地收入支持財政的地方政府自毀長城,即使不計個別官員以權謀私的貪腐收益,也是強人所難,又豈會輕易成功?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