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穩定不會壓倒一切,可能會毀滅一切!

2011/02/18 16:16:23 網誌分類: 政治
18 Feb

清華大學孫教授的文章,的確講出了我一直想說的中國社會問題,很多的問題,我沒有孫教授這麼高的文筆,我們生活在大陸社會,看到的是無處不在的扭曲現象,大多數中國人心靈深處的醜惡現象,爲什麽今天的中國人與80年代前的中國人有那麼大的變化呢?孫教授文中講的非常到位。

平凡人

清華教授:中國社會正在加速走向潰敗

人民網214轉載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的一篇文章——《中國社會正在加速走向潰敗》,現已被從網路中刪除,引起線民的猜測,這是人民網工作人員的失誤,還是我們意識形態的又一個春天?有評論指,該文旗幟鮮明、立場明確、條理清晰的分析了作者對當下社會情況及問題產生原因的認識。

《中國社會正在加速走向潰敗》文章如下:
 
1.
我們是不是焦慮錯了問題?現在人們都在關心社會矛盾、社會衝突、群體性事件等問題。之所以有這樣的關心,是擔心發生大的社會動盪。但事實上,對中國社會最大的威脅可能不是社會動盪,而是社會潰敗。

2.
社會動盪是指嚴重的社會衝突會威脅政權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會潰敗則是社會肌體的細胞壞死,機能失效。說的形象一點,動盪好比是健康的身體被別人打傷了,而潰敗則是自身的組織或細胞出了嚴重的毛病。費孝通先生的社會侵蝕和亨廷頓的政治衰敗兩個概念可以深化我們對這個現象的認識,儘管這兩個概念與我們這裏討論的社會潰敗的含義並不完全一樣。其中後者的含義可能會更接近一些。

3.
社會動盪的反面是社會穩定,社會潰敗的反面是社會健康。儘管這兩者經常是有關聯的,但需要加以區別。現在的問題是,對前者的誤判往往成為治癒後者的障礙。這就好比一個癌症病人,需要做手術。但醫生誤診其有嚴重心臟病,無法做手術。實際上這個人可能並沒有心臟病,或即使有也比較輕。但這種對前者的誤判無疑會導致對後者的治療。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對克服社會潰敗所必須進行的一些變革,往往由於擔心其威脅社會穩定而被束之高閣,結果是使社會潰敗的趨勢日益明顯。

4.
在最近的文章中我一再強調,儘管目前社會矛盾較多,甚至有激化的跡象,但中國發生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可能性並不大。對於這個問題,大約 10年前我就曾經寫過文章,去年年初在南方週末上也有兩個版的訪談,一再強調的就是這個觀點。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由於對不穩定因素、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估計過高,使得我們形成了一種穩定壓倒一切的思維定勢。在這種思維定勢中,穩定似乎成了一種終極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為穩定讓路。結果是許多該做的事情無法去做。其實,一年365天,不是有這樣的事情就是有那樣的事情;一個國家13億人口,大災小難也總是免不了的。如果總是刻意尋找不穩定因素,當然會找得到的。更何況失控的權力還會不斷製造出群體性事件”(如最近貴州銅仁地區德江縣的所謂群體性事件就是由政府異想天開的制止群眾性娛樂活動引起的)。關鍵是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待這些問題。世界上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刻意地去尋找不穩定因素,都是找得出來的。但只有我們有穩定壓倒一切,有維穩辦這樣的機構。

5.
近些年來,社會潰敗的跡象已經明顯開始出現。其中最核心的是權力的失控。在過去30年改革的過程中,儘管建立起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但權力仍然是我們社會的中樞。因此社會的潰敗首先表現在權力的失控,腐敗不過是其外在的表現。我這裏所說的權力失控是指,權力成為不但外部無法約束而且內部也無法約束的力量,而在此之前,儘管外部約束是缺乏的,但內部約束是相對有效的;權威基礎削弱,前幾年就有所謂政令不出中南海一說,地方性權力、部門性權力已經成為既無上面約束,又無下面監督,同時還缺少左右制衡的力量,這意味著國家權力的碎片化;官員不能負責任地進行工作,為保官升官不惜犧牲體制利益(不要說社會利益了)

 

在此背景之下,腐敗已經處於失控和不可治理狀態

6.
這種社會的潰敗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潛規則盛行於社會,甚至成為基本的為官為人之道,對此吳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強勢利益集團已經肆無忌憚,社會生活西西里化趨勢出現;利益集團的肆無忌憚,對社會公平正義造成嚴重侵蝕;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喪失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整個社會的資訊系統已經高度失真,統計資料的弄虛作假代表了體制性的對資訊的扭曲。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幾乎可以說是比官方統計資料還可靠的現實。

 

7.社會認同和社會向心力在急劇流失。正月元宵節央視一場大火,損失達幾十個億。然而,網路上一片幸災樂禍之聲。沒有悲傷,沒有痛心。幸災樂禍中透露的是某種難以言表的快意。有人說,這表明了人們的冷漠;有人說,我們這個民族沒救了;還有人問,那些幸災樂禍的人就沒想想燒掉的幾十億當中也有你的一份啊(央視畢竟是國有資產啊)?這讓我想起大約是80年代瀋陽的一場大火,當時許多人站在大街上痛哭失聲。用國民性來解釋說不過去吧?!問題在哪里?在對我們這個社會還認同不認同上。在瀋陽大火中的痛哭失聲,是他們感覺被燒掉的是我們的;而在這場央視大火中,有人這樣說,幾十個億燒掉就燒掉吧,不被燒掉也會被吃掉。這裏的吃喝當然是指公款吃喝。還有人說,心疼的是救火要用掉多少水啊,現在天旱啊。在這些議論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上的疏離感,即那些東西他們的,而不是我們的。心理的疏離是結構性疏離的反射。

8.
社會失去進行長遠思維的能力。在權貴資本主義上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又過於注重眼前,既無古代帝王對子孫後代的責任,又有無貴族的超脫和超越精神。在我們的社會中,一種傾向,即短期問題誇大症與長期行為麻木症並存。對於所有眼前遇到的問題,無一不草木皆兵;而對於關乎子孫後代、社會長遠發展的問題,則一概視而不見。今朝有酒今朝醉,成為一種體制性行為。在資源和環境問題上的竭澤而漁,在體制的弊病上能拖就拖。邯鄲十年換了七任市長,全國市長任期平均1.7年。新班子上馬前半段是被扶上馬,送一程,後半段則是尋找培養接班人。眼前的權力與利益分配就是一切,真正做事情的時間沒有多少。

 

9.反腐敗為什麼不能有效進行?體現了從既得利益出發的一種權衡,即是腐敗更可怕還是將反腐敗的措施訴諸社會更可怕。這樣的邏輯對於某一個具體的腐敗分子而言,當然是成立的,但如果將其轉化為一種體制性邏輯,問題就嚴重了。很不幸的是,上述邏輯遠非是非體制性的。多年來的反腐敗,基本停留在表演性和殺雞儆猴的層面,而對於實質性的反腐敗措施,儘管從上到下心知肚明,但一直沒有根本性的推進,特別是將反腐敗的措施訴諸社會,更是噤若寒蟬。

 

10.維護既得利益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我們社會把精力和資源過多地用到了這個地方。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不得不壓制言論自由。可以想想,為了壓制那些言論,我們用了多少的精力和資源?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計想繞過民主這個坎兒。可以想想,為了不民主我們費了多大的勁兒,編造了多少理由和理論。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我們就不得不壓制民眾正當的利益表達,於是釀出了多少群體性事件,為了解決群體性事件就花費了多大的精力?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很多在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反腐敗措施我們都不敢採用,為此我們不得不使用那些笨拙而無效的運動型辦法,為此又浪費了多少的資源和精力?

 

知,要同時實現既得利益最大化和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行這兩個目標,是一件相當困難和費力的事情。因此,我們這個體制是很累的,管理者也是很累的,從體制到管理者的心理負擔都很重。更重要的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我們這個社會要付出更深遠的代價。比如,為什麼要如此大張旗鼓批普適價值?是普適價值中的什麼讓我們大動肝火?說穿了無非是民主自由,因為民主自由威脅既得利益。但直接批民主自由又不好聽,只能拿普適價值說事了。但在信仰盡失、道德淪落的今天,連普適的價值也成了批判的物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但為了既得利益,又不得不如此。

11.
造成社會衰敗的根本原因是權貴資本主義的形成。過去很多人把權力和市場看成是截然對立的東西,現在看到這兩個東西在中國結合起來了。好比原來人們眼中兩個最不能結婚的人結婚了,不但結婚了,而且日子過得很好。過去認為權力在市場情況下會受到限制,現在恰恰是市場的出現使得權力有了更大的行使機會和場所。市場是權力在當中起作用的市場,權力是在市場當中行使的權力。而且,現在的權力因為市場化而有了更大的行使機會和場所,賣出了好價格。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在2002年的時候,我曾經提出斷裂社會的概念;權貴資本主義下的既得利益集團會形成一種我們他們的區分或區隔。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表明的,這種區隔已經在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疏離感。

12.
面對權錢結合時的中國思想界。對於權錢的結合,既要規範權力,也要規範市場。但更重要的是要切斷兩者結合的鏈條。最近茅于軾先生提出,不讓有錢的人有勢,不讓有權的人撈錢。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要看到,關鍵的問題是權錢的結合。但目前中國思想界的情況好有一比:權力和金錢兩個看起來不能結婚的兩個人組成了一個小家庭,而且日子過的還相當不錯。這時,左派和右派的分歧形成了,一派說,你家的丈夫是個好丈夫,妻子是個壞妻子;另一派說,他家的妻子才是好妻子,丈夫是個壞丈夫。並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殊不知,人家小倆口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13.
由於思路錯誤,維護穩定的種種措施導致使社會健康化的變革無法進行,結果是進一步加劇社會的潰敗。社會動盪是可以用維護穩定去對付的,而社會潰敗卻更難辦。記得在菲律賓前總統埃斯特拉達因腐敗而倒臺的時候,美國的一家媒體評論道,這個國家的腐敗所造成的內傷,可能需要這個社會的人用100年的時間為之付出代價。當腐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當腐敗成為一種無可厚非的價值,當腐敗成為一種人人欲誅之又人人欲得之的東西的時候,整個社會生活開始進入變態的狀態。歷史將會證明,穩定不僅不會壓倒一切,很可能會毀滅一切。因為這種僵硬的穩定壓倒一切的思路,會將那些使我們這個國家健康起來的努力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14.權錢結合以及由此形成的腐敗,從根本上扭曲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去年是中國改革30周年。本來,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人們期待著對改革的認真總結和深刻反思,期待將30年這樣一個時刻作為發展新的起點。但遺憾的是,廉價的頌揚、言不及義的套話,使得這個大好的時機被放過。這說明,我們已經失去了面對現實,包括面對改革的勇氣和能力。實際上,正如我在2005年的一系列文章中所強調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開始成為財富掠奪的戰爭,改革的共識已經基本破滅,改革的動力已經基本喪失。原因何在?就在於改革已經受制於既有的既得利益框架,即使是真正開明的改革者也無法擺脫這種制約。在這種情況下,扭曲改革的機制已經形成。

 

即使是出發點良好的改革,最後的結果往往也是南轅北轍。

15.
其實,中國的改革既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好,也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壞。我一直不同意將經濟發展速度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完全歸功於改革,只要沒有特殊的天災人禍,經濟本來就會發展。有人經常用今天的物質生活和30年前對比,以說明改革的成功,其實這當中除了在技術進步推動下社會正常發展的因素之外,生育率的下降和家庭平均人口的減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試想如果今天城市中的許多家庭是3個孩子的話,其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因此,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沾了計劃生育的光,改革是沾了開放的光(加快了技術進步)。我這樣說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說對改革也要有一種理性的態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使中國從一個扭曲和變態的社會轉變為一個正常的社會,是匯入人類發展的主流文明。市場經濟只是其中一個有限的部分。而這個過程其實遠沒有完成,近些年且有倒退之勢。

16.
中國的改革先天不足。回思改革的起點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些問題。中國的改革其實並不是始於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改革的啟動是幾股力量合在一起的結果。這當中有民眾改善經濟狀況的現實要求,有知識份子改變現狀的理想,但其實更有力量的,是文革中失勢者重歸權力中心的要求。後者又有兩部分人,一是想回到文革前的17年,一種是想借此走向一種新的文明。80年代初期改革即在這部分人的掌控之下了。不過,能夠和當時形成對比的,是文革的荒唐歲月,所以掌握權力者充滿自信。這種自信造成了80年代的開明。然而開明的表像掩蓋了改革的根本缺陷,即沒有一種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價值目標。

17.穩定已經開始演變為維護既有利益格局的一種手段。(孫立平)

回應 (8)
我要發表
2011/02/21 15:07:52 回覆

作为中国人实在悲哀!

2011/02/21 15:07:05 回覆

作为中国队实在悲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如果不是這個襠和政府,我現在已經是悠遊自在的人也。x2 {#200911110855517769.jpg}

2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2/20 12:46:10 回覆

欽差大臣不講這些還好,一講就挑起我條筋。。。。。。

 

我祖父在香港經營生意有成,國民政府時期,把在香港賺到的血汗錢拿回老家惠陽市(當年是縣)買了40畝地,這是什麽概念呢?1畝=666平方米=6660平方英尺。

40畝地=26640平方米=266,440平方英尺。(這些國民政府蓋章的地契現在還保留在我的箱底)。

按照現在惠陽市這些地的價值,全部都是在高速公路邊上,1畝可以賣3,000,000人民幣,40畝=1.2億元人民幣。

如果不是這個襠和政府,我現在已經是悠遊自在的人也。

當然,不能說如果仍然是國民政府的話,這60年裏面家裡不會把地賣掉,但是,也可以說通過這40畝地發展成400畝地呢?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1/02/20 00:26:52 回覆

在中国,我们是看不到明天的。今天才是一切。没有将来,就没有了信仰,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现在是连帝王时代都不如的。比如五千年来,中国人是第一次没有私产的人。连房子都是70年使用期。从此不再发生像唐宋元明清遗留下来的五百年祖屋。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啊。

自古以来,有哪一朝皇帝不承认前朝的房子是私人的。只有从吾裆起。

好惨0架!!!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2/19 09:25:00 回覆
不講人權 遑論民主科學

 

2011年2月19日

中國圍睹

茅于軾

「五四運動」的目標是民主和科學,即所謂「德先生」和「賽先生」。在當時看來,中國最缺的是民主和科學,如果百姓都懂得民主和科學,中國就能夠趕上現代化,國家強盛,就不至於遭到列強欺侮。

可是經過將近一百年之後的今天來看,民主和科學依然離開我們甚遠。這近百年來,許許多多的革命志士為了追求民主科學而犧牲,前仆後繼,付出的代價不謂不大,而目標仍然很遠。我們有理由懷疑這個口號是不是提錯了。或者雖然不能算錯,也是有相當大的偏差。

從歷史的眼光來檢驗,現在是不是有更合適的口號能夠代替民主科學?我認為是有的。這個口號就是人權。倒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民主科學,而是想達到民主科學,必須走人權的道路。如果我們朝人權有所進步,民主和科學也比較容易得到。反過來講,如果沒有人權,民主科學只能是空想。

人權應受普遍承認

在九十年前的「五四」時代,大家對人權的意義還很模糊。人權觀念的提倡是在1954年聯合國起草兩個人權公約,以後又經過十二年的討論和修改,到1966年才在聯合國大會上全票通過,開放供各國簽署,所以要求1919年的「五四運動」提出人權口號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到現在,如果我們還是停留在九十年前的認識水準上,不提人權,只提民主科學,就顯得太落後於時代了。

在缺乏人權的條件下,人的生存沒有保障、沒有言論自由、財產不安全、不能集會或遊行……,講民主的結果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或獨裁——毛澤東語);講科學的結果是反智主義,關掉全部文科大學,理工科的大學招生減少到十分之一以下(從1965年的68萬人減少到1968年的4萬人)。事實上,離開真正的民主科學愈來愈遠。

這不是因為我們不要民主科學,而是順序搞錯了;先要有人權,才能有民主科學。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人權狀況比之文革時期有了極大的改善,民主科學也比文革時有了很大的進步。今後我們還要繼續講究人權,通過改進人權來接近民主科學。

近幾年,大家都在講普世價值。有人不同意,認為不存在普世價值,理由是各國歷史、文化、傳統都很不同,說明普世價值並不存在。但是我認為人權應該是能夠得到普遍承認的,難道人民不需要生存權、不需要財產保護權、不需要自由表達權等等?我國的憲法雖沒有寫普世價值,但是寫進了人權。

埃及革命帶出啟示

不管哪個國家,不管是真是假,都會把生存權、言論權等寫進憲法,可見人權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最近埃及發生的事變,似乎也說明信奉伊斯蘭教的百姓對人權的追求是相同的。

阿拉伯民族是全球一個極大的民族群體,他們說同樣的語言、信奉同樣的宗教、有同樣的飲食習慣。大家對阿拉伯世界是不是有平等自由的普世價值帶有懷疑,因為那兒的婦女享受不到和男人一樣的平等,至少平等這一條未必能在阿拉伯世界行得通。

不過,這次埃及的反政府遊行中,穆斯林兄弟會和其他追求人權的群眾聯合在一起,遊行隊伍中既有包頭的穆斯林教徒,也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參與,這一現象應該能夠說明人權的普世價值。

中國在三十年的改革中,已經確立了自己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但是中國政府在人權上大大地落後,不但未能贏得國際上的尊敬,反而搞得處處被動。在國內由於人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造成官民對立,政府窮於維穩,手忙腳亂,看來這種狀態難於長久。

埃及發生的事情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蔑視人權的政府最後是長不了的。我也去過埃及,我感到埃及的民主科學是很不夠的,看其原因,也是因為人權的缺乏。也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人權是通往民主和科學之路。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天澤經濟研究所理事長

mattock
mattock 2011/02/18 22:29:12 回覆

勁!

{#.gif} {#.gif}

很多人還看好中國經濟! {#2005105223651.gif} {#2005105223651.gif} {#2005105223651.gif}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2/18 16:21:32 回覆
张维迎下台后公开直言批政府

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刚刚卸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职务不久的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15日晚在黑龙江亚布力举行的企业家论坛上围绕当前经济政策演讲时指出,现在的民主体制下,每个当官的不像过去皇帝考虑子子孙孙的利益,只考虑这一届政府的利益,强调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必然倾向于成为坏政策。张维迎以此番言论再次直批政府。【相关新闻:张维迎被免北大院长 疑“因言获罪”

综合媒体2月17日报道,张维迎15日当晚发表了主题为《好政策与坏政策》的演讲,对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进行了点评。会上,他还与中投公司总经理高西庆围绕政策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舌战。张维迎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基于“无知和利益”,限制了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热情,并导致企业参与寻租经营。他表示,强调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必然倾向于成为坏政策,“应当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张维迎以最低工资、扩张性货币手段、摇号买车等政策为例指出,经济学家评价政策有三个标准:第一,政策目标与结果是否一致;第二,新政策是不是成本更低、更好的替代方案;第三,是否基于对消费者支付决策的预期。

张维迎表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政策的目标与结果很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缺乏激励,从政策制定者到执行者的社会个体多数被动型。他以企业为例指出,如果限制了企业家创业和创新,这个政策就很难被称为好政策。“经济增长需要企业家的判断力、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任何限制自由竞争的政策不是好政策。”

他称,凯恩斯主义本来是研究短期的经济波动的理论,现在变成了经济发展转型的理论,中国现在“十二五”制定的理论依据很多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公式。为什么政治家喜欢凯恩斯主义?两个原因,第一凯恩斯主义政策可以使政府大把的花钱,第二政治家通常喜欢短期的目标,因为现在的民主体制下,大家知道每个当官的不像过去皇帝考虑子子孙孙的利益,现在只考虑这一届政府的利益,所以凯恩斯主义为他解决短期利益提供了借口。

张维迎指出,我们很多既得利益一般都打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外衣,这样我们很多老百姓就变成既得利益者的人质。真理由此就变得非常脆弱。八十年代我们很多有理念的干部,但是那时候比赛谁在干事儿。但是现在比赛谁在不干事儿,因为越不干事儿越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我们未来的改革只有在真正的危机出现之后才会发生,当然这是我们不大愿意看到的,但是历史经验证明也许我们只能如此,我们只有等待。

前不久,张维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坦言,现在来看,整体改革的势头正在丧失,整个国家的气质在发生变化,而且是非常戏剧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让改革从上到下就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我们可以嘴上说改革坚定不移,但是没有行动;包括用人制度,要改革就得有改革的人。这是一整套的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组织上的问题。原来大家说我们不能害怕改革犯错误,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现在慢慢变成可以不改革,但是不能犯错误。

 

2010年12月22日,现年51岁的张维迎卸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该职务由副院长蔡洪滨接任。这一看似正常的人事变动,却出人意外地引发了关注和热议。

政府从来都不待见的主流经济学家,所以,张维迎从来就不乏争议。他的几乎每一次发声都会招致更大的争议。在与体制进行了多年斗争后,张维迎体会到:“中国的好多体制就像一堵墙,上面挖了许多狗洞,然后让我们钻狗洞。”一位与张熟识的光华学院教授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维迎是一个人与一个庞大的行政体制作斗争。他这次去职,就是斗争的自然结果。遗憾,但无可避免。

有评论认为,张维迎卸任是好事,不是坏事,他从此可以沿着著名教授之路狂奔,而不必在教授与教育部门改革官员的身份中动辄得咎。很多人愿意把张维迎的卸任和茅于轼的禁足、吴敬琏的落寞、厉以宁盛名之下的被怀疑和低调联系起来:张维迎和很多知识精英手中关于改革的话语权,近十年来正在逐渐变弱,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那一批“市场派”经济学家,看来已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式微。

 



(曹同庆 编辑)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