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助感談起

2011/03/18 09:22:35 網誌分類: 親情
18 Mar

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教授(Prof. Martin E. P. Seligman),在六十年代做過一個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實驗,把三組不同的狗隻放在籠裡,第一組可以用自己的行為控制研究員的電擊,在數秒之內跳過置於籠中的一幅圍欄,便可以逃過電擊。第二組是即使多次跳過圍欄,也有另一組電擊在另一方襲來,無論怎樣都逃脫不了。第三組是正常的,沒有經過任何電擊。教授隨後將三組狗隻放於籠中,第一組的狗隻很快就跳過圍欄,沒有被電擊,第三組雖然之前未被電擊,但經過跳躍後,知道能避過電擊,所以也很快跳欄去。第二組則沒有任何動作,只在籠裡忍受電擊。第二組的狗隻在以往的經驗中,得知無論怎樣也避不過電擊,所以即使把牠們置於另一個環境中,牠們也認為是沒可能離開困境的。這便是習得無助感。如果把這實驗的結果應用在兒童教育上,假如孩子經過多次嘗試,都改變不了結果的話,他們便會放棄;或是孩子在以往多次比賽中,面對同一個對手也落敗,今次也不會例外。

 

孩子在學業方面有習得無助感,會顯得特別悲觀及被動,可能對著英文及數學書本說:「我是學不懂的了。」這就等同大人說:「游泳?不要預我。認路?我是不行的。」很多時,我們嘗過失敗,或得不到別人的肯定,在屢戰屢敗後,會形成自我形象低落、並產生一種認為自己不如人的感覺,相信無論怎樣努力嘗試,結果也是注定失敗的。

 

這樣,孩子在心態上早早就已經輸掉了。

 

我並不是說習得無助感的概念可解釋所有孩子的失敗挫折,不過我們可提供一些樂觀正面的條件,讓孩子感到有希望而再去嘗試,減低習得無助感。在高水準的運動比賽上,心理質素是很重要的。為甚麼有時一些種籽球員也會被非種籽球員打敗呢?優勝者往往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面對高手,雖然之前可能已經輸了很多次,但不代表這次不可以贏。

 

如果父母能讓孩子看到每件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孩子對前景也會抱有希望。

 

Blog內容,輯錄自《讓孩子高飛》一書

各大書局有售,每本$78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