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計劃「以人為本」不易

2007/05/05 14:50:28 網誌分類: 時事
05 May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博士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表示現時中區因充塞大量「有錢人」的私家車,才導致上下班時間嚴重塞擠。政府為解決問題,採用填海興建道路的方法並不明智,只有推出「以人為本,不應以車為本」的政策,減少非公共交通工具進入中環地區,才能騰出更多空間;反之,在中環區填海興建道路只會帶來更多車輛,未能舒緩塞車之害。

 

  陳博士的言論對於近年飽受中區塞車之苦的普羅市民而言有如一盤「冷水」,讓我們自省在配合政策推行時做得是否足夠之餘,亦須檢討中環填海繞道工程完成後的其他配套措施,以免得不償失。

 

  陳博士在論點中舉出不少例子,如英國倫敦市政府提高進入市中心區的收費,使不少外來者將車輛停泊在市郊地方。回顧香港早於八十年代考慮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其後因遇到不少阻力而取消。近年「舊事重提」,卻仍得不到市民的支持,至今仍在「諮詢」當中。但縱然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得以推行,配合中環繞道工程為不以中環商業區為目的地的駕駛者提供選擇的公平方案外,亦必須制定減低「有錢人」的私家車進入中環商業區的行政措施。

 

  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每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把有關車輛的各項稅收,包括牌照稅、燃油稅提高,以至徵收「非必須品」私家車的高額進口稅等。但這做法必定受到部分議員的質詢,不單提高稅額不易,更要避免出現「慷他人之慨」的減價情況。再者,推出早年社會提出的單雙數車牌車輛輪流使用道路的方案,或是不能「空車」進入中環商業區,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另一方面,若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政策,必須得到運輸業界的支持。現時每天進出中環商業區的各類型貨車,相信不會較「有錢人」的私家車少。在交通擠塞時段,市民可選擇乘搭地下鐵路。但中環區並沒有貨運鐵路,因此,我們應否把金融業、服務業及零售業賴以後勤支援的運輸業的作業模式強制性地轉為晚間進行,也是值得討論。但這會否出現「有錢」私家車主的反對外,又出現運輸業界的抗爭。

 

  中環擠塞問題已不是將來的預見,而是現時每天都在你我身旁發生的事,若能為環境保護工作盡一分力,市民均表支持。若然陳博士能再進一步,提出在上述論點中帶來一連串問題的解決之道,如怎樣推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怎樣促使運輸業界與政策配合,使「以人為本」的方案得以開展,實為香港市民之福。

 

寫於二零零七年五月二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