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3《讀曾國藩家書》之修身篇(10)

2011/07/23 00:08:46 網誌分類: 寫作
23 Jul

 

書中說:「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 十三日未刻文輔卿來家,病勢甚重,自醴陵帶一醫生偕行,似是瘟疫之證,兩耳已聾,昏迷不醒,問作諸語,皆惦記營中。余將弟已赴營,省城可籌半餉等事,告之四五次。渠已醒悟,且有喜色。因囑其靜心養病,不必掛念營務,余代為函告南省江省等語。」

 

 

早前有從事塑料袋業的代表在不同渠道發言,指摘政府實施膠袋徵費後,不單未能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更令垃圾堆填區內的不織布袋及垃圾袋量暴升,根本與環保意念背道而馳。此外,零售業代表亦批評當局擴大膠袋徵費的措施擾民,既增加業界的行政管理費,又無助減少膠袋用量。

 

業界的指摘和批評明顯地著眼於「營商」的角度,以得和失來計算本身的眼前「利益」,未有顧及生病的地球先生的長遠持續發展的需要,更莫說要糾正過去的錯失,從根本處坐而起行治療地球先生的病患。

 

業界代表的發言主要是針對擴大膠袋徵費諮詢文件的發表,除他們外,社會人士的討論焦點亦大多集中在「經濟」的角度,包括立法會議員提出商戶「回贈」的欺騙手法、「抽查」的成效,或是中小企所擔心的誤墮法網,而市民也憂慮五角錢的徵費會構成經濟負擔。

 

香港市民大多認同保護環境是公民、企業,以至政府的社會責任,並希望每個人都改變生活習慣以改善環境。然而,在面對擴大膠袋徵費一事上,某些人卻認為政策有損個人利益,完全不考慮本身擁有選擇自備購物袋或繳付五角的權利,並將責任萎過於政府,實在令人費解。莫非外出時不自備購物袋的個人行為,也是基於「政府施政」錯誤所致?

 

在公民社會上,保護環境是責無旁貸的。我們可以在五角錢與自備購物袋之間作出選擇,也可在唯利是圖與良心企業之間作出選擇,甚至乎在社會持續發展的雙贏與環境受到破壞的雙輸之間作出選擇。除非放棄選擇權,否則在具責任環保企業家的營銷和良好社會公民的消費選擇下,「回贈」與「抽查」已再不重要,而經濟負擔也在自備購物袋的前提下自然消失。

 

事實上,膠袋徵費是給予市民另一個選擇,誘使他們改變浪費的習慣。記得兩年前首次推行膠袋徵費時,社會亦有不少類似反對聲音,甚至形容政府是「藉詞加稅」,將徵費說成「徵稅」。但政策推行首年,約三千間登記零售商只有約二千五百萬元徵費,不單較原先估計的二億元少得多,最重要的是派發的膠袋數目減少近九成,而市民亦普遍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

 

市民必須謹記,香港現時每人每日平均棄置多於三個,堆填區每年便有超過八十億個塑袋被棄置。因此,我們務必好好運用膠袋徵費的選擇權,進一步減低使用膠袋的數目,這不單是各人所樂見,也是下一代之福。

 

曾國藩在家書中勸弟弟要息心忍耐,囑咐他靜心養病,不必掛念營署。同樣地,地球先生也需要有休養生息的地方和時間,才能回復舊觀。若我們不予以珍惜,難免有日地球先生病入膏肓時,便有如曾國藩弟弟般出現瘟疫耳聾,昏迷不醒,間或講夢話的病況。縱然調理得法,或可於半月好轉,但復原還不太容易,最終受害者將是我們的下一代了。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