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儒認為「天道生生不已的創造與人內在心性不已的道德創造在內容上是完全相同」的呢?(1)

2007/05/11 23:21:05 網誌分類: 哲學
11 May

  作者:Anniewh

換句話說是要求我們必須理順宋明理學之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實在意義才行。

 

在人類社會中, 人們一直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停不息地創造著,除了在生存中與大自然「鬥」﹑與疾病「鬥」以外, 還要為其精神境界的提昇及生存環境的改善時刻與自身主觀的及外界客觀的矛盾「鬥」,而人且在「鬥」之中學習與立志﹑修身養性而成仁﹑成德﹑成聖。對此「宋明儒指出當人依內在的心性作不已的道德創造時便能感通及於他人,知他人亦同樣是秉具心性能生起道德創造者。如此便知心性所生起的道德創造必為人人皆能肯定追求的具客觀普遍性的道理,而絕非個人主觀的幻想。(a. 香港公開大學 (1997)「AC163C思想與信仰」, 單元五第14頁) 所以自古聖人孔子就有「克己」﹑求「仁」;孟子也有「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b.同上, 單元五第12頁 ) 之道德觀。由此可見儒家早已在現實的生命裏留意到了「心」與「天」的意念但未能將之貫通而已,直到所謂新儒學才打破其局限,提及「心性」與「天道」相貫通之理, 『「而理學在心性之外拓展出天道的領域,使得儒家不只局限於道德哲學的範圍內,且更有能安身立命的「生命的學問」的豐富涵義』。(c.同上, 單元五第15頁香港: 香港公開大學)

 

首先,我們要從周濂溪的《太極圖》與道家的《太極先天之圖》說起,『道士陳搏的〈太極圖〉是丹道修煉指微,講的是修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過程;濂溪的〈太極圖〉順序上恰好與道教的圖上下相反,並且講的是宇宙之原﹑萬物創生之理以及安身與立命之道,一個逆天而上,一個順天而下,在精神上與內容都不一樣,價值相差也極大。』(e. 《周敦頤》陳郁夫 1990第23頁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再作個比較:先看周濂溪的《太極圖》以「無極而太極作開端,並非由「無」生「有」,而是「無極」即「太極」之意-太極之無相狀態,其本身是默默任運創生力量,顯示出儒家的天道創生且生生不息的精神, 由「有」開始,再以「有」作歸結,最後歸旨於「萬物生化」而顯示出人類社會之最高境界的儒家天道創生的思想;再看道家的《太極先天之圖》, 以「無極生太極」作開端的是「有生於無」之道家思想,歸本於無之道家本體論,既開始於「無」,然又歸結於「無」,最後歸旨於「復歸於無極」的道家觀念。(d. 香港公開大學 (1997)「AC163C思想與信仰」第22頁及 陳沛然之導修五之筆記) 周濂溪的《太極圖》最關鍵的﹑也是最重要的其實是最後一圈之不同,周之圖的最下面那圈有「萬物化生」做歸結, 即將其重視創生思想一展無遺,而道家之圖最下面那圈無標識,是一個空圓圈, 如此將道家修煉理念之圖一改而成宇宙創生之圖,可見兩圖之命題與作用是完全之不同的。

 

 

 

 

參考書籍:

 

a.香港公開大學 (1997)「AC163C思想與信仰」, 單元五第14頁香港: 香港公開大學)

 

b.同上, 單元五第12頁 香港公開大學)

 

c.同上, 單元五第15頁香港: 香港公開大學)

 

d. 香港公開大學 (1997)「AC163C思想與信仰」第22頁及 陳沛然之導修五之筆記)

 

e. 《周敦頤》陳郁夫 1990第23頁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