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讀曾國藩家書》之修身篇(14)

2011/08/20 01:05:54 網誌分類: 寫作
20 Aug

 

 

書中說:「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 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願與諸弟共相鑒誡。第能懲此二者,而不能勤奮以圖自立,則仍無以興家而立業。故又在乎振刷精神,力求有恆,以改我之舊轍,而振家之丕基。弟在外數月,聲望頗隆,總須始終如一,毋怠毋荒,庶几子弟為初旭之升,而於兄亦代為桑榆之補,至囑至囑。」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本星期一連三天訪港,先後到訪長者中心、探訪中產家庭,並在出席「十二五規劃論壇」為港人送上六大範疇、三十六項措施以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禮物,以及在港大百周年校慶上聆聽港大學生的介紹,行程既緊密又短促,但總算是涵蓋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市民。

 

縱使李克強訪港為香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帶來正面和積極的作用,市民普遍都予以支持,但近日來傳媒在報道不同的惠民政策的同時,亦同時強烈批評警方負責的安保工作過嚴,甚至乎記者工會的「記協」形容警方的行動是不尊重新聞自由和採訪自由。此外,示威人士亦因被拒在安保區外而表達不滿。

 

對於媒體的批評,套用曾國藩致弟弟信中所言,或許是因「長傲」所致,即是將習以為常看成「規條」,眼前只有自己的需要,完全漠視他人的感受。不論是車禍傷者,或是案件的受害人,媒體的採訪工作都要求必須近在咫尺,稍遠一點便代表影響新聞自由,不單沒有理會他人當時的切膚之痛,更甚者影響救援工作的進行。要知道,早前亦曾聽聞舊同胞說,竟有記者要求救護員不要關上車門,以便拍攝照片。不是筆者無良,真的希望車內傷者是該名記者的父母、子女或親人,好讓別人也為他拍攝「相片」。

 

「習以為常」便很容易成為「長傲」,稍一不如己意,便順理成章地認為全是別人的錯。觀乎媒體提出的批評,我們首要問的,就是新聞採訪的目的是什麼?莫非如有線新聞記者所指,可以拍攝車隊駛進香港大學校慶會場才是?那麼,在會場內設立記者區,容許不同電子媒體架設攝錄機,利用變焦鏡頭拉近主講台,讓市民即時看到李克強講話的做法,原來對媒體而言,這並不是方便記者採訪的其中一個做法。

 

或許,又是或許,由於今次訪港的是國家副總理,因此必然有一群「恐共」或「香蕉」人士在雞蛋裏挑骨頭。記得七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港,適逢筆者由機場返回市區,警方便在青馬大橋收費亭前封路十多二十分鐘。若然希拉里如李克強般先後到訪多個不同地點,相信也同樣為香港市民帶來少許不便,但絕不會為香港經濟帶來長遠的「禮物」。

 

香港是一個言論十分自由的地區,任何人只要不涉及誹謗,均可透過不同途徑發表個人意見。在這開放空間的環境下,香港媒體一直享有極高的編採自由,但各自的報道「能力」,往往因應媒體間的不同報格、屬下記者的人脈關係、主管人員的行政管理、以至「財力」而有強弱之分。不同媒體能夠做到的「報道」,並非單一由官方或主辦團體提供,而是反映其本身能力而已。

 

若然電子媒體以拍攝到車隊進入主辦場地視為新聞自由的指標,便會重蹈報章媒體公信力近乎不合格的覆轍。電子媒體的公信力建立不易,但當日熒幕前記者的「多言」,實為渲洩多於報道,令人聽來有如孩子在地上乞求父母糖果不果而作出的幼稚行為。

 

曾國藩以世卿大夫的興與衰、官場的禍與福歸因於長傲和多言的兩個弊病,期望弟弟能克服,勤奮以自立。同樣地,媒體要「興家立業」,便需振刷精神,力求有恆,不能再走「買新聞」、「作新聞」、「依賴他人」或製做輿論,甚至乎公器私用,為便己的自私行為等老路來謀算,將新聞操守置於不顧。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