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Measor .東尼日誌

2007/05/21 10:54:16 網誌分類: 經濟
21 May

東尼日誌 (18/05/2007)   

中國市場何去何從?

我們真幸運,可看到中國股市的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是形成期,紅籌股剛剛冒起,它們就像一群喜氣洋洋的士兵般闖進香港市場,雖然它們在易騙的香港投資新手身上榨取金錢,但我也不會直斥它們是盜賊。

很明顯,這些公司開始吸引大量資金在香港市場流動。它們大多是企業集團,從事多種不同業務,如基建、釀酒、主題公園、油漆生產商,當然還有地產。管理層由官方挑選,而非由商人或其他熟悉該行業營運的人士管理。這些紅籌公司由飾演公司代表的省或市政府監察,又或由給予它們支持的工業集團監控。

香港的市民大眾都把握這個史無前例的機會,紛紛投資予中國,雖然中國政府當時未有打算要如何運用所得資金,但其亦嘗試資本化,進行供股。不難想像,當中只有少部份能跑出,而其他則一敗塗地。

粵海投資(270)曾被迫清盤,創辦人受壓,要償還欠款予投資者,他們都認定政府有責任要給予援助。最終政府批出另一項資產予粵海投資以安撫債權人,就是供水予香港。公司因此得以重獲新生,至今更蓬勃地發展。

中國海外發展(688)亦於樓市過份投機,政府這個主要夥伴又要出手營救,注入現金。由於中國樓市熱熾,此公司現在表現不錯,初時它的資金用以投資於香港,但後來轉而投資中國樓市。市場隨時轉變,你不能完全信賴此公司的管理層。

中旅(308)把供股所得之款項用於投資完全不相關的業務,而原本為其航運業務提供航海服務的招商局(144),就用籌得資金於中國內地買入毫無關係的物業。上海實業(363)擬向其創辦人買入一些物業,但價錢卻觸怒新股東,因此計劃就此作罷。

要繼續列舉出這些公司,真是可以無止境地數下去。但很多這些窗口公司都幾乎沒有參與中國現在這個股市熱。現在要指出他們從前犯了什麼錯很容易,但當時若表示懷疑卻是會惹人恥笑的。

當然亦有例外,成績最輝煌的莫過於姍姍來遲的中移動(941),但它的出現仍然較H股時代為早。

中移動乘著源自美國的科技股熱潮,特別是電訊股熱,由十多元急升至60多元,於熱潮中,他們更積極擴張,向母公司購買股份。隨後,其股價於2001年至2004年由60多元回落至十多元,其後達到星級的質素。

第二階段就是H股的出現。這些公司一半由政府擁有及經營,他們決定要在香港大撈一筆。現時它們仍然由官方管理,但已經有較富技術及專業的管理人員。由政府管理的公司大部份都妥善經營,但大家心裏都有疑問,它們的基本利益考慮是其控股,而非其少數股東。那麼,如果利益出現分歧,他們會先考慮主要擁有人,或許會先想到大眾的利益,而非少數股東的利益。我不肯定我是否反對他們優先顧及市民的政策,就如近日燃料價格大幅上升,但政府仍然確保維持低水平的電費。

這些公司對於中國經濟來說十分重要,不過有一個危機存在,就是公眾的利益會凌駕少數股東權益,可能真的會發生,我不完全抹殺這個可能性。

似乎H股的時代已經過去,將來大型的中資股份上市都會全球發行,就如工商銀行(1398),及近期其他較大的新上市公司般。香港將仍然是中國的一大交易中心,因為香港就像是中國的經濟命脈,而紐約和倫敦就只是暫時的朋友,哪兒有賺錢的投資機會,就會湧向哪兒。

但中國亦已更趨成熟,其資本市場或已超越香港,如未能的話亦不遠矣。現在能於中國籌集的資金足夠供應大部份公司,所以沒有發行H股的需要。同樣的情況亦適用於B股,其從未起飛,還有A股。

那麼香港將會擠身何處?

目前,香港擁有兩大優勢,其一是良好的法治制度,而中國將慢慢地採用一個更完善的司法機制;另外,香港擁有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但隨著中國將人民幣自由兌換後,此優勢便會消失。

我不會杞人憂天,因為香港人善於適應環境,而我們仍有一個龐大的市場,但將需要與深圳的市場聯合起來,那麼兩個市場便會有大量的股票可供買賣。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