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7《讀曾國藩家書》之修身篇(30)

2012/01/07 01:32:57 網誌分類: 寫作
07 Jan


書中說:「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無意恆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軍務,如克復武漢九江安慶,積勞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自然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積勞二字上著力,成名二字,則不必問及,享福二字,則更不必問矣。」

 

曾國藩給弟弟的家書中提到,古來成大事者,人謀只佔十分之三,餘下的十分之七屬天意。若要得到上天的眷顧,則必須有所付出,而付出的代價就是「勞累日久」。究竟用時間、腦力、勞力來換取成名,求取享福是稱之為有道,還是只求不溫不飽,不寒不飢的安逸生活才是理想人生,相信對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及在不同的時間來說,都會出現不同的論見。

 

簡單來說,就以今次行政長官選舉的兩名熱門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及前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他們都是香港的傑出人士、社會的有識之士,對香港多年來的發展有所貢獻。然而,他們現時所爭的下任行政長官,明顯是一個「難做」的官職,不單要面對所謂「泛民」人士一直以來不論有理還是無理,凡屬施政範疇的都予以批評、漫罵,甚至乎出現人身攻擊和肢體恐嚇。

 

看看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與六年前相比,臉容明顯憔悴了不少,兩鬢白髮亦多了,看來十分蒼老。若然這是短短六年間生理現象的改變,我們可以再看看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自腳痛離任後,每次從電視熒光幕傳來的畫面,不單笑容滿臉,更是給人一種春風得意的感覺,與其在任期間一臉懊惱的樣子完全不同。

 

古語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同樣地,曾國藩亦勸勉弟弟只應在積勞二字上下工夫,至於成名兩個字便不必問及,更不要奢談享福兩個字。

 

在字面上看,曾國藩的勞是基於愛國之心,他希望以個人的「積勞」來換取百姓的「長久」快樂,這種見義忘私的態度,結果讓他得到更大的「工作滿足感」。當然,筆者相信個人的「虛榮感」、「權力感」和「金錢感」亦是曾國藩甘願「積勞」的原因,只是相對「成功感」而言,其他因素只是點綴,推動力顯然少得多。

 

說回行政長官候選人,撇除何俊仁及馮檢基這類志不在「此」的政治謀算者後,餘下來的唐英年和梁振英參選的原因為何?在只有「挫折感」的政治環境下,難道真的是「為民請命」?若然是自取其「咎」,又何以吸引他們放棄高薪厚祿(或許他們根本毫不擔心金錢),原先安穩的生活,全身投入這種需要「積勞」的高風險活動中。

 

根據報章一直以來的評論,我們有理由相信唐英年的參選是「身不由己」。因為早於其孩童年代,便被父親致力培育為「高層」人士,不單是商界堯楚,更在政圈廣結人脈,只待參選行政長官到臨的一刻。

 

反之,梁振英多年來「積勞」已久,取得今日的成就全憑一己的努力,當明白到「見好就收」的精粹,故當年有「N屆不參選」之言。他今次毅然參選,較為容易令人相信是「使命感」的推動,對個人能力自負之餘,也希望對香港社會有更大作為。但「使命感」並非「安全」的憑證,能否打動選委的心,便必須拿出真正具信服的實力。

 

或許如陰謀論所言,梁振英只是一個侃子,以免重蹈梁家傑因參選行政長官而成為政治明星的覆轍。但無論如何,市民希望得到一個願意為市民「積勞」和「承擔」,而非沉醉在「權力」和「利益」的行政長官。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