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1《讀曾國藩家書》之修身篇(31)

2012/01/21 01:04:06 網誌分類: 寫作
21 Jan


書中說:「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 余自春來,常恐弟發肝病,而弟信每含糊言之,此四句乃露實情,此病非藥餌所能為力,必須將萬事看空,毋惱毋怒,乃可漸漸減輕。蝮蛇螫手,則壯士斷其手,所以全生也。吾兄弟欲全其生,亦當視惱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囑至囑!」

 

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是清朝在平定太平軍判亂的連場戰爭中的主將之一,協助哥哥先後攻陷吉安、安慶,並於1864年率兵攻入太平軍首都天京,即現今的南京城,報稱一舉籤滅太平軍餘孽,殺敵大多萬。

 

但據事實記載,南京城破之日,遭害者大多是城中百姓而非判軍。「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最後曾國荃雖官拜兩江總督,但在歷史上已留下污點,南京人至今仍以「曾剃頭」「曾屠戶」等詞稱呼曾國藩、曾國荃兄弟。

 

從多封曾國藩給曾國荃的家信中,除關切問好外,亦不乏戰況謀略的討論,足見戰禍連年對生靈塗碳之巨。縱使身居高位的一軍之將也積榮成疾,難以靜休,導致「肝病情況嚴重,痛苦迫人,逢人便發怒,遇事便憂愁。」。

 

曾國荃身染患疾本屬個人之事,實不用多談。但從曾國荃的「嗜殺」個性,加上擁有生殺大權,難免令人聯想到位高權重者,其身體狀況,以至情緒智商的控制,往往對整個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撇開極權國家,如前蘇聯的史太林、我國的毛澤東,以至最近的北韓領袖金正日辭世,為管治多年的國家帶來的政權衝擊不談,只要看看香港的行政長官選舉,其中一名曾被鬧得熱哄哄的疑似候選人范徐麗泰亦已宣告因身體健康的考慮而棄選。

 

觀乎現時的兩名熱門候選人,唐英年生於19529月,而梁振英較年輕兩年,生於19548月,兩人均是六十而耳順之年,相對香港現時男性平均壽命達80歲,位處全球首位的情況下,再加上兩人多年來對個人健康的關注,因此不論是唐英年還是梁振英,可見的健康問題相信並不很大。

 

至於先天的隱性疾病可被歸納為不確定性的元素,不應列為選賢任能的重要考慮範疇。但在完善的籌備工作過程中,主事人都必須顧及最壞的情況,並制定應變措施。若將此套用在行政長官選舉中,選委會成員便需要考慮到一旦行政長官因病未能執行工作時,在補選過程前的一段「空檔」期,政府工作應何去何從?因此,行政長官候選人日後的政治班底,以及團隊的管治能力便顯得十分重要。在這方面,或許唐英年以前政務司司長的身份,以及多位政經名人的支持而給予別人較多的信心;反之,梁振英則必須提出具說服力的執政團隊才可扭轉這方面的弱勢。

 

然而,針對健康問題而言,在另一方面或許是梁振英的優勢,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梁振英較唐英年有更多的歷練,而曾面對成敗得失,懂得在挫折和沮喪中重新站起來,往往較一帆風順的人生有更多的體會,從而對民生疾苦有較多的認識,這是達至「耳順」的基本條件。

 

事實上,觀乎現今香港被扭曲的價值觀,部份人習慣以「利益為先」、「玩弄權術」、甚至「憎人富貴嫌人貧」的態度來待人,因此能做到五十而知天命者並不多,更何況是六十而耳順。

 

要知道,「耳順」是代表一個人經歷六十年時間的洗禮後,由於理解能力隨經驗增加而變得很強,所以沒有什麼事性是不能理解,對人生、對利益,對權謀都有一種如出家人看破紅塵的看法。過去不少聖人、才子或修道者,當真正做到「耳順」時,便能「善解人意」,受人敬仰。

 

爭相競逐行政長官,相信難以與出家人看破紅塵的情操聯繫起來。但對當權者來說,只要做到凡事只為「順民之心」、「厚民之本」,「安民而不擾」,而非只為一己之私,或一族之名來做事,便可視為「耳順」之境。否則的話,縱使六十之齡也達不到四十而不惑的地步。

 

曾國藩在家書中叮囑弟弟為人處世必須胸懷闊廣,遇事不惱不怒,疾病才可漸漸痊癒。曾國荃在南京屠城一役中有負曾國藩所望,香港下任行政長官又會如何呢?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