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06) 入不二法門(二十一)

2012/01/22 16:03:39 網誌分類: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22 Jan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佛、法、眾為二。表面來看,佛是覺醒的生命,達無上正等正覺者。法,覺醒者所說的道理。眾,和合的團體,出家男女二眾及在家男女二眾。這三者稱為三寶,依表相看,這三者確實不一樣,所以說:佛、法、眾為二。 

 

佛是覺醒的生命。這個生命的重點不在外相,而在這個生命所傳達的理念。若落在外相上看佛,是不了解佛,因此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告訴須菩提: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當時釋迦牟尼說了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斜)道,不能見如來。」這裡就有個疑情,若不以外相看佛,那佛是什麼? 

 

我們若從須菩提的另一個經驗來看,就比較容易理解,佛所要傳達的是什麼。有一次佛陀入定至天界講法,眾聖弟子思念佛陀,所以都想第一個迎接佛出定,蓮花色比丘尼排在第一位,非常的高興她自己是第一位,佛陀卻告訴她,須菩提在洞中補衣時,思惟佛陀所說的緣起理念,所以是須菩提第一位迎接佛陀出定,這個經驗使須菩提確認,佛陀所說的如來是法身,而非外在的色身,法身者不在外相。【《阿含經》(三二二)】 

 

佛即是法。如上所述,法身不在外相,那又是什麼?從須菩提的經驗知道,佛所說的理念即是法身,所以《六祖壇經》如是說:「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因此說「佛即是法」。

 

法即是眾,如上所說佛即是法,而這法又如何常存?《佛遺教經》明確指出:「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些理念是由四眾來傳遞,因此衍伸說「法即是眾」。

 

請延伸閱讀:佛遺教經讀經心得(29)如來法身常在不滅 

 

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此三寶「佛、法、眾」皆無為相,「無為相」難以正面解釋,但若以《金剛經》四句偈來解就知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此當以無形相的「理念」來理解時,果然三寶皆無為相,但並非空無,而是真空妙有,所以說:如虛空等。 

 

與虛空等,如何更深入理解「與虛空等」?得藉助惠能大師對「摩訶」的解釋。《六祖壇經》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請延伸閱讀:六祖壇經心得(36)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一)

            六祖壇經心得(37)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二〉 

 

一切法亦爾,一切的事物亦如上述,外眼所見的是萬象的聚散生滅,而其中萬象所作所為卻是依循著「無相」但能以「心眼」所體會的「生命理則」而運行。所以眾生迷時,隨萬象聚散生滅而貪嗔痴、而喜怒哀樂,卻遠離「生命理則」。當眾生悟時,則依「生命理則」而解脫。

 

宇宙的「生命理則」,法自存在,不是因佛說法而法立,也不因佛不說而法無,當能如是知,如是行,是入「入不二法門」。所以寂根菩薩說: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註】《阿含經》(三二二),引述如下: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里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捨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是時,彼復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覲省,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

「善業已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