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09) 入不二法門(二十四)

2012/01/22 16:05:52 網誌分類: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22 Jan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外在的行為讓人感受到有些是福行,例如佈施於需要的人,有些是罪行,例如貪婪而奪取他人之財物。更有些行為讓我們覺得真是恰如其分稱之為「諸法如義〈宜〉」,是「不動行」。如維摩詰大士之所為,藉病說法,提升問疾者的生命見地。這三種有很大的差異存在,所以說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 

 

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於此三行能不起分別而皆能容,是因為看見這些行後面的驅力的本質是一樣的。一念迷即凡夫,非福即罪;一念悟即佛,是不動。不動行者是如《六祖壇經》所描述的:「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而福行、罪行者一樣是「真如自性起念,六根有見聞覺知,常染萬境而真性時被遮。」 

 

三行實性即是空。這三行皆由真如自性起念,根源都在自性。所以說三行實性即是空。依生命成熟程度的不同,行為的展現卻有三種差異,然而每個生命皆有機會覺悟而修正補足自己所欠缺的,而在修正補足的這段過程中,難免有福行、罪行、不動行的差別等一時存在。正如人的成長,由坐而爬,進而蹣跚的走到健步如飛。所以擴大範圍看到生命整體,不限現在包括過去、未來。生命整體中各各生命依生命見地層次不同,外顯行為本有此三者俱在,如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明「摩訶空性」。 

 

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摩訶全容,對福行、罪行、不動行不起分別。當我們無法體會空性時,心有所住,對罪福自起分別。若我們能體會菩提自性,如惠能大師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當如是相信人人皆能自性覺,從此不再執著外顯行為的差異,自性覺悟遲早皆令眾生自悟自醒。當能如是時,即放下福行、罪行、不動行的分別。所以福田菩薩能說「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當真如是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註:《六祖壇經》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