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抗日歌曲:流亡三部曲(足本清晰版)

2007/06/06 08:18:01 網誌分類: 音樂
06 Jun

朋友, 你唱過《流亡三部曲》嗎? 你聽過《流亡三部曲》嗎? 你還記得《流亡三部曲》嗎? 如果你已經忘記, 那麼, 請你聽吧!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 東北青年學生流浪逃亡, 苦難、彷徨、奮爭的故事吧! 因為, 這是一個民族的傷痛, 這是一個民族的歷程, 這是一個民族的反思, 這是一個民族的旗幟! 抗戰時期膾炙人口的"流亡三部曲" ,流傳祖國城鄉,對動員全民走向抗日戰場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松花江上 張寒暉詞曲。作於1936年11月。是年,被蔣介石驅趕到"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小,佈滿西安的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 ­­內,有家歸不得,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人人心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當時 ­正在­西安二中教書的張寒暉,天天見到這種流浪傍惶的慘景,耳鼓充滿嗟歎痛苦的呼聲,於­是便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含 ­著熱淚的­器泣似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張寒暉曾說:"我把北方'娘們'在墳上哭丈夫、哭兒子的那種哭聲變成《松花江上》 ­的曲­調了。­當然,這也要變一變才成......"。歌曲的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傾訴性的音調貫穿全曲,兼有敘事和抒情的 ­特點,真切感人­。旋律以環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引伸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回腸欲斷的效果。當尾聲唱出呼天搶地似的旋 ­律時,歌曲達到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張寒暉譜成這首歌曲後­,先親自教二中學生唱歌,後來傳 ­到東北軍的學生隊裡,不­久就傳遍了東北軍。"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城裡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且迅速傳遍全 ­國。但在很­長時間裡,人們­不知道這首歌曲的作者是誰,當劉雪庵把它編入《流亡三部曲》時,也只得署以"佚名"。埋頭苦幹的革 ­命音樂家張寒暉,就是這樣代表­人民傾吐呼號,為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鬥性的悲歌。
該曲是《流亡三部曲》之一。歌曲開頭"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曾風靡中華大地 ­­,激發人們對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滿腔怒火。
《離家》《上前線》由江陵作詞,劉雪庵作曲。是作者1937年11月底從上海到香港的流亡途中所作。劉雪庵(1905-1985 ­­年)重慶人。1929年秋考入重慶私立中­華藝術大學,次年秋轉入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作曲。1934年起,先後在中央航空學 ­校、­重慶音樂藝文社《音樂雜誌》、重慶新夜報《音樂週刊》任教或做編輯工作。抗戰期間­,創辦抗戰音樂刊物《戰歌》,並先後在 ­重慶擔任­中國電影製片廠音樂顧問、中央訓練團教員、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副教授、璧山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音樂週刊》主編。 ­抗戰­時期還­創作了《長城謠》、《民族至上》、《自由神》、《憶南京》等歌曲,並創作了電影歌曲《中華兒女》、《孤島天堂》、 ­《保家鄉》等,­同時為軍隊創作了《海軍軍歌》、­《空軍軍歌》。"九?一八"事變也驚破了劉雪庵悠悠揚揚的抒情樂曲,他不再歌 ­吟風月,代之而起的­是鐵與血的呐喊。他先後創作的《出發》《前進》《前線去》等歌曲,向千千­萬萬的同胞發出的抗戰號召。空軍 ­歌、海軍歌、我是軍人等­歌曲,成為激勵軍人英勇抗戰,奮勇殺敵的戰歌。但在抗戰歌曲中,最為激動人心的,還是他的《流亡三部曲 ­》之二《離­家》、之三《上­前線》,以及《長城謠》,這三部歌曲可稱當時的扛鼎之作。著名音樂家劉雪庵因《何日君再來》一曲蒙 ­冤數十年,《流亡三部曲》便一­直"殘缺"了三分之二。
《離家》、《上前線》是繼《淞花江上》"整天价在關內流浪"之後,提出了"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的責問,進而喊出"跑上戰場 ­­,誓死抵抗"的誓言。這兩部歌曲情感熾熱­,旋律高昂,在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中影響極大。當時,凡是有愛國心的人們,無不為他 ­那高­亢奮進的激情所感染,情不自禁地產生出一種為國獻身的戰鬥要求,許多熱血男兒,高­唱著它,扛槍奔赴前線。 這三首歌現已上傳,有興趣的朋友可到
http://data.99pan.com/download/266932_11_5199968719764954...下載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