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暴發戶破壞三權分立

2007/06/09 23:06:49 網誌分類: 政治
09 Jun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言指出,香港特區的高度自治權來源於中央授權,以及不存在所謂的「剩餘權力」問題。吳委員長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說出這番話來,必定有其深意,但對於習慣殖民管治的香港市民來說,難免滿口不是味兒。但所謂忠言逆耳,苦口良藥,吳委員長的說話,卻是反映現實,以及警告那些意圖破壞香港穩定繁榮發展的一小撮人,不要任意罔為。

 

           在殖民管治時期,管治當局強調香港的政治體制是採用三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互不統屬,卻又互相配合的模式。回歸前,不論是立法局議員還是各級法院法官均由港督委任,但市民普遍認同施政有效,使香港自七十年代經濟急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市民的日常生活亦慢慢好轉。

 

           惟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就香港的主權問題展開討論後,英國管治當局認識到不單失去香港的主權,亦會失去香港的管治權,因此開始逐漸放寬社會上半封閉式的政治環境。事實上,自八十年代後期香港社會進入小康環境後,不少街坊組織慢慢發展成各式各樣團體,以爭取社區建設和福利,繼而出現要求分享政治權力的訴求。其後港英政府回應社會的需要,開始建立區議會、市政局/區域市政局,以及立法局,大量吸納社會的知名人士參與政治工作,以減低推行政策時的爭拗,但亦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論政團體,開始積極參與政治議題的討論,以期取待對社會政策的發言權。

 

           由於香港政治人才貧乏,在八十年代後期至回歸前,真正有能力成為出色政客的人數實在不多(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可說是其中的表表者,身處立法會,盡力為香港市民謀福祉)。反之,不少所謂政客在近二十年的時間中變化不大,一些政黨要員更是長居其位,永遠抱持相同的論點和說法,如只懂爭取選民利益而漠視現實環境,或是對政府提出的政策說三道四卻未能提出有效的建議,甚至乎把道聽塗說的言論視為證據,在未經核證下便施加攻擊,結果使過往的三權分立,互相配合的情況,變成行政與立法角力,並利用司法作為籌碼,以打擊對方。

 

           或許,中央政府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已看到過往的三權分立基礎會被這些人所破壞,因此在基本法內列明香港特區的管治是以行政主導的模式。現時看來,吳委員長的言論正是要提醒港人「權在中央」,若「立法」能基於香港的整體利益而配合「行政」把政策順利推行,則中央政府當然不會過問特區政府的管治工作,但若有人認為可以「自把自為」,則「依法而行」亦是無可厚非。

 

           早前,電視新聞片段播放有中國股神之稱林園的一番話,強調內地股市不用理會泡沫,亦不需要任何分析,更不用去看「大盤」,只需賺錢,便可以成為股票專家了。

 

           這種股壇暴發戶式的投資者,是現時內地股市盲目投資氣氛的主要推動力。每日超過二十萬新開的股票戶口,便是因為有林園這類股壇暴發戶的出現,使普羅市民都想在股海分一杯

 

           同樣地,面對內地股市的急速增長,市盈率達至不合理水平,幸而中央政府雖「權在我手」下,但只推出調整政策而不採用打擊措施,目的就是希望把股市的發展導入正軌。可是,不少股壇專家的評論都認為,若中央的調整措施失效,難免要下「重藥」,屆時受害的將是一眾散戶股民。

 

           林園,在香港的政治層面中,代表不少在回歸前後取得政治權力的人士,心態便有如暴發戶一樣,突然感受到分享權力的好處,希望大展拳腳,一展抱負。

 

           豈料港英管治當局只是拋出一個甜餅圈,實不足以滿足所有人的慾望。及至回歸後,由於河水與井水的分歧,以及需要更多時間進行磨合,因此中央政府不會,亦不能拋出更多的甜餅圈,以免惹來干預的口實。

 

           可是,政壇暴發戶在見好不收的情況下,於二零零五年在民意廣泛支持下,仍先後否決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決議案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議案。可是,在不足兩年的時間,有議員卻要求「一蹴即就」的方式,要求進行另一輪的急速政制發展,這不正是反映出政壇暴發戶只要分享權力,而不理會數據分析,亦不接受其他人的意見。因此,中央政府為免這種政治泡沫爆破而導致香港陷入困境,最後由吳委員長提出警告,便有如現時內地股市般的正常做法。

 

           忠言逆耳,苦口良藥,內地股民非理性的投資,早前雖已受到教訓,但仍未有遏止的迹象,實在令人擔心。另一方面,若香港的政治人物仍繼續以非理性地爭取籌碼,中央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需要再落重藥時,大家難免後悔已遲,亦會一併把香港市民的的安居樂業現狀拉下水。


寫於二零零七年六月九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