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每天十個“一分鐘”/蔡禮旭老師:孩子頂撞父母怎麼辦

2012/05/13 10:57:49 網誌分類: 親情
13 May

家庭教育每天十個“一分鐘”

家庭教育,總是讓許多父母措手不及。其實只要每天都用十分鐘用心與他們交流……

1、一分鐘接觸

  父母的手是托舉兒女的手,托舉的力越大,兒女所處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頭、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來傳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傳達給孩子愛和力量。但與兒女發生肢體的接觸要注意心情、場合等。

  2、一分鐘傾聽   海鷗傾聽濤聲,才會盤旋;雄雞傾聽黎明,才會唱曉,鲲鵬聽九天,才會展翅。不要總是讓孩子聽,父母可轉換一個角度,傾聽一下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淵舌與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與情感。在傾聽孩子的講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態度和藹。

  3、一分鐘游戲  笨拙的孩子在游戲中找樂,聰明的孩子在游戲中找知,傑出的孩子在游戲中增智。游戲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興趣,調整孩子的精神狀態。家長帶孩子進行的游戲,必須是健康的、積極的、有趣味的,引領孩子過充實的、向上的、快樂的生活。

  4、一分鐘矯正   風給垂柳以矯正,才會有婆娑;浪給靜水以矯正,才會有魚躍;帆給船舟以矯正,才會有航速。孩子有過錯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明確指出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錯誤的行為將會帶來怎樣的危害,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可任其發展,否則積重難返。但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觀因素還是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其嚴重程度如何。矯正還要注意場合,語言要平緩,態度要溫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5、一分鐘激勵   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自信,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希望,激勵能使人永遠感悟幸福。孩子出現過錯以後,一定要進行矯正,但在矯正的同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激勵孩子前進,引導孩子反思,以情動人。家長要有耐心與恆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勵的武器,激發孩子的生活、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斗志,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6、一分鐘贊美   陽光贊美一番花朵,花朵就會燦爛;雨露贊美一番禾苗,禾苗就會茁壯;大地贊美一番山川,山川就會錦繡。孩了的身上總會有它獨特的優點,有他閃光的地方,作為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優秀表現,抓住最佳時機,進行贊美。在贊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地點、語調、時機、程度等。

  7、一分鐘參與   參與能體現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參與能體現友愛、融洽、和諧的氛圍;參與能凝聚智慧與力量;參與能促進人的主體發展。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家裡辦大事時(如買房、買車、添置電器設備等),應該了解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家庭大事的管理,盡可能形成共識,這將有利於家庭良好氛圍的形成。在孩子參與的過程中,要注意參與的度,尊重與引導相結合,不要什麼都順從孩子。參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促進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鐘懲戒   孩子出現非常嚴重的過失行為,如在校出現違紀行為,在社會上出現不文明行為等,一定要進行懲戒,否則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錯誤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可以用較為嚴厲的言詞旗幟鮮明地進行批評,指出錯誤的性質,責令其改正錯誤,但決不可動手傷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緒上的沖動,避免產生對立的情緒。要掌握懲戒孩子的最佳時機,在孩子自責時、有他人在場時、孩子特煩躁時不要懲戒孩子。

  9、一分鐘示愛   秋水愛長天,才共一色;落霞愛孤鹭,才共一飛;山峰愛山梁,才共一脈。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心疼的人,即使在你出現嚴重問題時,父母對你進行懲戒,也是父母在履行愛的責任。今天你不高興,甚至流淚了,父母會更不高興,會流更多的淚水。父母向孩子示愛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

  10、一分鐘期盼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祖國的未來。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長。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應當讓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當的時機跟孩子談談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樣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繪發展的藍圖、暢談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以用鼓勵的語言培養孩子勤勞、勇敢的精神。但家長對孩子的期盼應該是理性的、實事求是的、發展的。

 

                         {#imagesCA3K64DS.jpg}

 

禮旭老師:孩子頂撞父母怎麼辦

 言九頂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在教誨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恭敬敬地去領受。古代的君子是“一言九鼎”,而現在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頂”,這個頂是頂撞的頂,就是對父母沒有恭敬之心。孩子為什麼會一言九頂?因為我們對父母講話也沒有恭敬心,我們也常常向父母頂嘴,上行下效,無意當中已經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壞的榜樣讓孩子學去了,所以做父母的在長輩面前的一言一語不可不慎!

頂撞爭辯不能解決問題

很多朋友說,父母講我的錯誤,很多都不是事實,所以我要解釋一下。父母在教訓我們的時候,情緒有時比較高昂,你再回嘴辯駁,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可能父子之間就會吵起來,所以此時應該靜靜聆聽。

現在人喜歡辯駁解釋,都沒有去正視自己做錯的地方。即使父母確實錯怪你了,你還是要忍下來,等父母情緒穩定了,他會覺得自己太過分,可能還會主動削水果給你吃,主動過來跟你聊兩句,意思就是沒事了。

父母教須敬聽也要憑智慧

父母對你的責備,你不回嘴,對你的誤會,你也能平心靜氣接受,你處處都能忍,父母會愈來愈佩服你。如果你贏得父母的尊重和佩服,往後你跟父母講話,他們就能聽得進去,所以要沉得住氣!這就是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但是“父母教,須敬聽”也要視情況而定。譬如,你的父親有心髒病,他看到你就罵得很凶,你應該趕快離開,不能讓父親更加生氣而使他的心髒病發作,否則就是大不孝。所以,求學問要學得很靈活,念念要為父母著想,你就知道當下應該如何進退才是正確的。

曾子受杖是不孝

“父母責,須順承”,父母的責罰甚至於體罰,我們做兒女的應該欣然接受。自己要想想為什麼父母這麼生氣,我們的過失在哪裡?有一次曾子犯了錯誤,曾子的父親很生氣,就拿起一根大木棍打他。曾子遵循了“父母責,須順承”的教誨,所以父親打他的時候,曾子一動也不動的讓父親打,結果出力過猛把他打暈了。這件事傳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就跟學生說,曾子這樣做是不孝。因為父母生氣時,情緒不容易控制,假若失手一棒打到致命,兒子死了,誰最傷心?父母。所以,孔子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就是拿小棍子打可以乖乖接受處罰,用大棒子打時就要跑,如果不跑就是陷父母於不義。學聖賢學問要能靈活運用!

令孩子明白父母責備他的用心

我問過小朋友,假如被父母處罰,內心是什麼想法?或是你的孩子被你處罰之後,他是什麼想法?孩子最多的答案是“好衰!被父母罵,下次做錯事不要被看到就不會被罵了。”這樣好不好?孩子的心理,我們要敏銳去觀察,才能引導他正確的態度。當老師的要幫父母說話,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教育是對孩子的一份愛心。我問學生:“一個人發了脾氣以後,會不會神清氣爽、精神百倍?”沒見過!發完脾氣之後,身體會覺得疲累,因為一發脾氣,身體會產生大量的毒素,要三天才能恢復,所以發脾氣對身體是有很大的損傷。

為什麼父母知道發脾氣對自己身體不好,還是要管教你?因為怕你不學好,怕你人生沒有建立正確的人格、態度,為了你好,寧可傷害自己的身體也要教育你。所以,你要體諒父母的用心,要對得起父母的教誨,往後絕對不能再犯。要學習顏淵的德行,做到“不貳過”,下次不會再犯。我們應該抱持著挨罵就是換得進步的心態,每次被教訓之後,就想我一定可以再進步,要趕快導正過失。孩子被教訓之後,能有如此的心態,就能珍惜機會提升自己,不是情緒化,而是能用理智來面對事情。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