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戀曲》的惘悵

2012/05/22 07:28:05 網誌分類: 影視
22 May

1991年,離九七回歸還有六年,過了六四事件約兩年,香港,站在中英交接的時間關口,明顯地顯得焦躁不安。記得九零年代初,香港湧現移民潮,面對八九年的大型鎮壓,隔著一條深圳河的香港人,在電視上看見了真相而感到無比傷痛,很多人頭也不回的離開香港了,只在啟德機場留下了碎裂的心以及數不盡的眼淚。

 

那是我們曾經身處的時代,而就在1991年,《浮世戀曲》在銀幕出現。

 

認識《浮世戀曲》之時是2005年,影片面世已有十四年時間,在市面上幾乎是遍尋不獲,我跟它失之交臂。等到了2012年,它終於因為導演陳耀成的作品展而重見天日。開場前,陳導作了個簡短的致詞,他說,人的一生其實在追求兩者的平穩(stability),一是政治上的平穩,二是愛情上的平穩。對電影來說,這實在一個非常精確的引言。電影主題就是圍繞主角Rubie 在越南難民一事上的看法以及她和畫家男友在移民上的掙扎。

 

電影的英文名稱是 “To Liv(e)”,明顯是一語雙關的。於70 至90年代,香港政府一直遣返偷渡來港的越南難民,瑞典當紅女明星Liv Ullman 譴責香港政府處理這問題時對難民麻木不仁。Rubie寫信反駁 Liv Ullman ,認為她的意見片面,並不了解香港的特殊情況。除了是一封又一封的書信外,電影也穿插臨近九七,各人準備移民的種種心情。因此 “To Liv” 是指給 Liv Ullman 的信, “To Live” 則是探討香港人在九七前的生存空間和精神意志問題,片名本身已經誘發很多思考。

 

電影的另一條主線就是Tony 跟Teresa 的戀情,Teresa 比 Tony 年長十數載,在香港受盡各方面的壓力,兩人決意移民澳洲來逃避世俗眼光。我特別喜歡這部分的感情描寫。顧美華演 Teresa,外表比扮演Tony 的黃耀明老很多。在一個party 中,一個外國人誤會Tony 是 Teresa 的兒子,Teresa 非常傷心,想跟Tony分手。 Tony 說,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比你老的,除非是下一世。然後他拿起刀片作勢自殺,Teresa 阻止了他。在電影的最後,兩人和好如初移民澳洲,Teresa 說,像我這樣的女人,就只好咬緊牙關向前走,要不然可以如何? Teresa的角色正好代表即將回歸的香港,在毫無選擇下投奔一個未知的未來。而Tony大概預言了黃耀明的未來吧,他永遠有種義無反顧的勇敢。

 

電影找來了杜葉錫恩客串,令戲劇又添點documentary 的氣氛。戲中,Rubie 問信主的杜葉錫恩:你依然信神跟每個人也有約會嗎? 她說,這個我不肯定,但我肯定我跟歷史有個約會,那是1997,還有鄧小平。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土地,總有一天要歸還,土生土長港人,在銀幕裡看到對於前途的無限惘悵。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