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02《讀曾國藩家書》之勸學篇(40)

2012/06/02 00:51:30 網誌分類: 寫作
02 Jun

 

 

書中說:「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 四弟六弟考運不好,不必掛懷;俗語云:不怕進得遲,只要中得快。』從前邵丹畦前輩,四十二歲入學,五十二歲作學政。現任廣西藩台汪朗,渠於道光十二年入學,十三年點狀元。阮姜台前輩,於乾隆五十三年,縣府試頭場皆未取,即於是年入學中舉,五十四年點翰林,五十五年留館,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學政,五十九年升浙之出撫。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業之不精耳。兩弟場中文若得意,可將原卷領出寄京,若不得意,不寄可也。」

 

望子成龍,一直都是為人父母者的願望。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由於屢試不第,在鄉間只能擔任塾師的職位,直至年近五十歲時才考得功名,成為秀才。然而曾麟書明白到自己年事已高,官宦之途再無上進之望,因此一心一意培育長子曾國藩應考科舉。曾國藩亦不負父親之望,二十二歲便能在湘鄉縣試中取得秀才之名,一年後更考得舉人,獲參與京師的恩科會試資格。

 

可是,年僅二十五歲的曾國藩在首次參與的恩科會試中落第,只能返回長沙繼續讀書。及至一八三八年,二十七歲的曾國藩再度應考終於中試,獲得進士身份,開始了其清朝軍政大臣的生涯。

 

曾國藩求學、應考至為官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事事如意。在多次的考試中,他亦非名列前茅的傑出學生。如長沙府童子試中只列第七名、湖南鄉試中為第三十六名舉人、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但曾國藩在其後的官運發展,必定較那些「傑出考生」更為優越。套用一句老話:「考試表現傑出的學生,只是反映出一個懂得讀書和考試技巧的人。至於領導才能、人際溝通技巧,以及日後職場上的發展,考試成績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514日鄭丹瑞在報章專欄「依然快樂」撰寫《孩子的禮貌》一文,提到一宗關於孩子沒有禮貌的調查,當中居首位是「家傭或長輩幫忙拿東西時,甚少說唔該。至於居第二位是「經常會衝入車廂霸位」。其他還有不說「多謝」,不叫「早晨」或「早抖」,進膳不叫「大家吃飯」,以及經常在公眾場所打尖。

 

上述一切不單是鄭丹瑞個人都曾見過,相信也是我們生於香港、活於香港的市民日常生活中普遍看到和接觸得到,因此也和鄭先生一樣,對此早已見怪不怪。

 

筆者過去曾因「父親為高於自己的兒子綁鞋帶」而深感悲哀,同時大聲疾呼,希望現今的家長給予孩子成長和學習的空間。十三、四歲的孩子不懂得綁鞋帶,這並非他們的錯,而是家長的問題。每個人呱呱落地時並不具備足夠的自理能力和知識,這是需要時間學習,其中從失敗中學習更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要知道,不曾跌倒的孩子,又怎會學懂站立和行走。

 

同樣地,鄭先生見到五、六歲孩子仍要家人餵吃飯,夾餸到面前仍然嫌三嫌四,甚至外傭拿着飯碗跟在小主人尾四圍走,小主人喜歡就張口吃一些,心情不佳的時候,硬是不肯吃,結果忍不住多嘴出聲:「咁大個仔要學會自己食噃。」結果可想而知,只是換來別人的「嘲弄」。相熟或較好相遇的大人們,尤其是老人家,會立即為孩子辯護:「佢細個嘛,邊識咁多嘢。」否則更換惹來一頓惡罵:「我教仔關你什麼事啊?」

 

對不起,這正正是關我們的事。因為你的孩子不懂事、沒有禮貌,便會出現「蝴蝶效應」,最終令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被扭曲。當孩子的孩子成長後,任何事都是「想當然」或「我喜歡怎樣便怎樣」的話,而其他孩子又抱持相同的「觀念」時,大家眼中均只有自己,問題便會日積月累,最後又如何解決?

 

現時,部分青少年已將「遵禮說教」的人視為殺父仇人。鄭先生說得對:「港鐵車廂一打開,孩子率先衝入去,左右手加屁股連霸三個位,對任何企圖坐在他旁邊的乘客,均怒目而視。孩子的無禮行為能怪誰?沒有大人的鼓勵和支持,小孩子肯定不敢如此放肆。」

 

這種現象的由來,鄭先生歸究於父母寧願一個「醒目」的「叻仔」,多過一個禮貌周周的孩子。然而,為何父母會有這種想法,鄭先生沒有正面回答,只是提出:請別看輕這個調查,它對香港未來的破壞力,不下於甚麼「西環治港」或甚麼「三低特首」,因為一個沒有人再願意講禮貌「唔該」、「多謝」、「早晨」、「晚安」的社會,會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嗎?鄭先生只是希望父母能夠反思一下。

 

既然父母有不必推卸的責任,但什麼導致父母有寧願一個「醒目」的「叻仔」的想法?若然細心研析,我們便可發覺社會充塞了負面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的由來,大多是媒體商業化下,彼此競逐營業額而忽視專業操守的副產品。

 

514日張翠容在報章專欄《大地旅人》中提到,作家的職責是使人們不輕易聽信於精神搶掠者,還有讓我們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充滿各種不同的要求、區域和經驗。作家的職責是描繪各種現實:各種惡臭的現實、各種狂喜的現實。作家如是,更何況是記者?!

 

換言之,每一個具有現代文明意義的時代,總不能缺少敢於說出真話的公共知識分子,和具有求真精神的傳媒。有了他們,即使體制如何不濟,政客怎樣胡混,社會仍不至於往下沉。

 

近年來政客的胡混、社會負面新聞的渲染實在令人生厭,而市民多麼渴望具有求真精神的媒體,讓為人父母得到確切和有意義的信息,繼而推展至下一代的子女身上。就以考試為例,若社會價值觀能做到「求學不是求分數」,父母便不需要將考試成績看得太重。因為縱使成績不太突出,子女日後仍可如曾國藩般,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偉大的貢獻。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