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秘訣:自念自聽/ 佛教的真理

2012/06/06 16:27:40 網誌分類: 宗教
06 Jun

 

 

 

 

 

 

       

 

 

           念佛秘訣:自念自聽

 

 

印光大師指出:“念佛法門,全仗佛力,亦兼自力。”(《淨土問答序》)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是淨土宗修行的綱宗。”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來憶佛念佛。
  “念”字以“心”為底,念佛就是念自心。心性原來是沒有染污的,本來是圓滿成就的,只要離開妄念,就是如如不動的佛性現前了。自己念自己心中的佛,自然“念念相應”。我們六道眾生都是大慈父阿彌陀佛心中的嬌兒,念佛的心,必須懇切至誠,如子憶母。“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印祖文鈔·印施極樂圖序》),能念的心,即是佛,心佛不二;正念佛時,當下就是佛(若不念佛時,則不是佛)。佛在《觀無量壽經》中開示:“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個佛”即是自佛,又是他(阿彌陀)佛;自他不二,生佛不二。印光大師說:“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初非心外別有所得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生佛互攝,感應道交,故得易於成辦耳。”
  持名念佛法門的秘訣就是:隨念隨聽、自念自聽,心念、口念、耳聽,注重在聽。印光大師說:“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善熏師問》)自念自聽的方法既符合返念念自性之意,又與返聞聞自性相符,兼有佛力與自力,依次而修,利益無窮。只有自念自聽,才會出現淨念相繼的效果,漸而一心不亂,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印光大師依《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發明“耳根念佛”法,即攝耳谛聽、六根互攝(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自然都攝六根)、以攝其心的念佛法。“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這樣念得久了,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
  念佛時,念佛之心須專注於佛號,至誠懇切地把當下的這聲佛號“阿彌陀佛”四字,要字字句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以一句佛為一念,就這樣十念百念、千念萬念,用十念記數,只用心記;中間如果有一聲散了、走了,也不要管它,再相續無間地念。如此念佛時間久了,心念熟了。必能念得身心自在,不散亂又不昏沉。此時功夫已上路、已相應了,即功夫成片(所謂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就要使每個字都從心裡發出來,再聽到心裡去,字字明明白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心不外馳,念得久了,淨念常存,妄念雜念漸漸地沒有了,念得一心不亂而入“念佛三昧”(三昧,正定、正受也。一心稱念佛名,至心入禅定,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出世間定)。這樣佛念漸純,心念專一,功德最大。“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阿彌陀經要解》)。對於專一心念的念佛境界,印光大師說:“吾人念佛(稱念或憶念),當從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時,則既無能念之我,亦無所念之佛,而復字字句句,歷歷分明,不錯不亂,即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正念佛時,了無起念佛之情念。雖無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復歷歷明明,相續而念。”(《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以下簡稱《文鈔》)定心於一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不僅是念佛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能常常淨念相繼而不間斷,時間一長,那麼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自可漸得了。“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在諸多攝心念佛的方法中,印光大師最看重的是十念記數法,大師稱十念記數法是制心的妙法。他開示、解釋該法說:“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增廣印光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十念計數法,為初機契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提供了巧妙的方便。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三摩地,此指念佛三昧),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菩薩回答佛所問“圓通”中的話。印光大師指出:“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袁福球居士書》)。
  總之,自念自聽的方法是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的念佛妙法。而自念自聽的最大益處在於能夠得到了脫生死,往生極樂的效果;而並不是只去專求一心或注重開悟。印光大師慈悲地呵斥道:“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也。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會課儀跋》)不斷念佛,就是以佛心來取代我們的凡心,將己念作佛念,以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朝一日定得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成功,不退成佛,達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
  在讀音方面,要適當注意的是:回向偈中“四重恩”中的“重”,是“分量大、程度深、重要”的意思,應該讀“zhòng”,即“恩重如山”中的“重”這個讀音。不過,學佛“以心為本”,也不必執著於這些形式上的差別,讀音的差異並不會影響往生;而能如法讀准則更好。
  要強調的是:不能把精進念佛誤認為是“執著取相”。個別同修拿《金剛經》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四句偈,來攻擊淨土念佛法門是“執著取相”。其實,這個別同修並沒有真正理解如來的真實義,我想反問他們一句:“我、我、我,你要的是哪個我?”宋代的靈芝元照律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中早已指出:“且佛言不著相者,蓋令不著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不住所修法相,遣除人法二執,即達人法二空。何嘗以系念進修而為著相乎?”“只談性空不務實,自我斷送解脫路”,所以我們要務實——利用寶貴時間來老實念佛,以精進度懈怠。
  有個別同修總喜歡鑽“西方極樂世間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的問題,其實,什麼內外、外內,菩提自性哪有什麼內外?!印光大師在《復馬宗道書》中講到:“淨土,約事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約理則唯心所現。良以心清淨故,致使此諸境界悉清靜,……由有淨心,方有淨境。若無淨境,何顯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則因不感果矣。”但是,“心淨土淨”乃是菩薩的境界,凡夫往往會心隨境轉。印光大師在《淨土生無生論講義序》中說:“以信願念佛,求生於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雖生而無有生相,雖無生而不住無生之相。此生無生論之大旨也。”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無生。所以,印光大師提倡:“末法時代唯依念佛一法得度生死,仗佛力往生成佛後,再回入娑婆,度化有情。”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淨土難信今已信;尤其持名念佛法,末法時代最當機(法無高下,貴在當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印光大師在《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中說:“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即使心中默念,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因此也須聽;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無量壽經》)總之,我等眾生不怕罪業深重,只要具足信願持名,無論功夫深淺,都能乘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往生。願我等牢記祖師大德的遺訓,把握當生,生真信(即信)

 

 

                       {#89.gif}

  

 

 

                          佛教的真理


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之前的東西,具有確實、符合事理原則的意思。在中國老子《道德經》中論及,‘道’是自然與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稱之為‘真理’;孔子亦認為符合天、地、人、三綱、五常的倫理,就是真理。一般來說,世人,尤其是哲學家們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標,到底什麼是真理呢?如何達到真理?究竟如何檢驗真理?……這些問題,不論是各宗教家、哲學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認為‘真理’必須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本來性、超越性、可證性等條件。例如:‘空’不是因為我們發現它,它才存在,它是本來存在的;‘空’不能分是你的空,還是我的空,所以‘空’是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永恆性的;再如生死、無常、緣生,都是必然的、普遍的。人生也唯有體證到真理的條件,才能通往生命真實的世界。
  何謂佛教的真理?廣義的說,如來一代教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契理契機的道理,都是真理。綜合其法要,可歸納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們受到業、妄想、煩惱的控制,而有五陰熾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謂‘苦受’固然是‘苦苦’,‘樂受’也會‘壞苦’,‘不苦不樂受’也會‘行苦’。總之,四大五蘊所積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實相。所以,必須尋找滅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從憂悲苦惱中得到解脫,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才能離開苦聚。
  二、無常:是指世間的萬象,無一不是在剎那生滅變化中,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轉化,器世間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心念有生住異滅的遷流,這些都說明了世間一切都是剎那無常。雖然如此,‘無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無常,窮困的人生也是無常,唯有超越世間無常,才能獲得永恆自在。
  三、無我:所謂‘我’,是主宰和實體的意思,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賴的‘我’。因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沒有實體。吾人要求青春永駐,希望永遠幸福安樂,那裡能如我所願呢!所以佛教講‘諸法無我’,是認為宇宙萬有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不能單一、獨立或自我單獨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執著,才能證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謂‘空性’,並非指存在的東西忽然變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無自性的,沒有不變不滅的實體,所以空性才是實相。佛陀說:‘物質的存在如泡粒,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為如芭蕉,識別作用如幻化。’唯有離開錯誤虛幻的認知,才能證悟生滅緣起的空性。
  五、業感:業,是指‘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體、語言、思想三業。‘業’,無論善惡好壞,都會產生一種力量,能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而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推動行為,輾轉相生,就形成了業力輪回。所謂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動力,由此形成了惑、業、苦,不斷循環,相互地糾纏。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滅變化的法則,《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說明萬事萬物都是仗‘因’托‘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等待緣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攝,因緣果報形成森羅萬象、無窮無盡的世界。
  七、緣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說明世間萬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則。世間一切的事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現起和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復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無、增減、善惡、愛憎等二邊的極端,如人生熱烘烘的一味追求欲望享樂,或冷冰冰的捨離一切,執持苦行,都是不恰當的,應離開邪見執著,而行不偏於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將‘中道’誤以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應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融和有無;中道是以般若智慧來導正吾人的行為,趨向解脫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見緣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無常、無我,而能知苦滅苦。佛教所講的一切法,凡無般若,皆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輪體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饒益眾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而有般若,才能奮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證悟覺道。般若就是一種能透徹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滅除一切痛苦的究極理想境地,是淨化貪愛,捨諸執著,拔除煩惱,息滅欲念的世界,進而到一大總相的常寂光世界。當吾人透過佛法的修持,擁有般若的慧解,捨棄貪嗔癡煩惱的束縛時,當下就能獲得清淨自在的涅槃境界。
   ‘厭苦求樂’,這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發展的本能。可是世間科技文明急速發展,帶給社會繁榮,人民富有,卻沒有使人類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頓與惶恐,這是為什麼呢?依佛教的見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因為人們對世界的本質有根本上的誤解,所以苦痛就會像漣漪一樣,一個接一個發生。
  佛教的真理告訴我們:要離‘苦’,才能得安樂;要知‘無常’,才能有希望;要懂‘無我’,才能融入大眾;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惡業’,才能美善人生;要識‘因果’,才能心甘情願;要透‘緣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證‘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圓滿‘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希望法界眾生都能徜徉在真理的領域,以佛教真理作為修行的指歸與方法,不斷淨化身心,時時軌范行為,進而達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一個勁正的健康資訊網

http://www.cyt.tw/CureNews/CureNews.htm

 

萬勿錯過

 

 

 

佛教視頻網,129部電影,60部電視劇,205部動畫,547部紀錄片,1435首佛樂,655部佛典有聲書,4396個佛教講座,449部公益影視大全.共沾法喜,阿彌陀佛!!!!

http://vod.fjdh.com/fjdh-va/

 

 

 

 

{#00000003.jpg}阿彌陀佛!!!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