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份工都叫我再進修~~

2012/08/08 13:53:46 網誌分類: 經濟
08 Aug

雖然註冊左咁耐, 但上年神父叫我再進修, 因為個學位唔係香港架, 於是我進修個香港既學位~

今年新既僱主又叫我進修, 佢見我都了解左融合教育係咩, 想我更進一步, 話教院2日果d課程太短, 想我讀d長時間d既課程~


為左上年個僱主, 我讀OU;

今年都未讀完, 唔同返教院再讀第二個PGDE? 主修SPECIAL ED, 副修視藝? 但視藝好似唔可以兼讀時副修, 只好留意開學之後有冇專俾老師既只有一科既CERT讀, 讀多D融合教育既野。

點解我要用咁多錢換取加人工既機會既?...


合約制。

大家睇睇合約制係點:

http://www.hkptu.org/education/?p=5158

教師何以變成「過客」?

不久前,一位中學老師告訴我,他做短期合約教師的工作,到今天已經長達十年了!
我嚇了一跳,十年,仍是短期合約!前年是甲校,去年去了乙校,今年在丙校,每年都教不同科目,每年的學生同事都不相同,每年都是過客……我想,已經踏入了五月,現在他又要為明年的去向而躊躇了吧?
我問他何以還要留在學校工作?他說他喜歡教學工作,但他也不知道這可以維持到幾時?身邊的短約老師紛紛轉行,留不住了。
教育界的短約教師是公元2000年後出現的新事物。那一年,政府向學校推出短期的「學校發展津貼」(CEG),每所學校得到幾十萬元,有些學校開始拿來請 短期任職的教學助理。自此之後,學校經常收到政府撥出的短期經費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可以招聘若干位短約老師。有些學校甚至不把常額教席填滿,改以較低的工 資多聘幾個短約教師,藉以改善師生比例,減輕老師工作負擔,應付越來越多的工作。
想不到,這些本來應該是臨時的措施,到如今似乎已恆常化了。十年的過客生涯,經驗知識沒有好好積累,生活長期處於職業不安定的焦慮和沮喪之中,在這情況下,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會否變得太遙遠、太奢侈呢?」


合約制既缺點:

http://www.hkptu.org/education/?p=3657

梁亦華:短期合約如何成就教育樞紐

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論壇成員

踏入廿一世紀,高等教育學額迅速擴張,為應付急增的學額與爭取世界排名,高等教育在過去數年迅速產業化。在「重競爭,講效率」管理文化的影響下,績效管 理、成本效益計算等成為衡量大學效能的新標準,教職員「合約化」、「散工化」也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在西方的金融機構,不穩定的僱傭合約也許能帶動競爭文 化,讓員工自發增值,為公司竭盡所能,可是在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承為本的高等教育,此等合約化又會否帶來得不償失的副作用?

近年合約教員爭取職業保障的集體運動屢見不鮮,除近月職訓局的風波以外,城大、中大等院校,近年亦先後爆發合約教員的抗爭。究其原因,在於大學教 員的工作性質並非如一般文職,工作環境的穩定對創建學校或學術文化、發展長期科研項目等都極為重要。以往取得終身教席的教員不只把教研視作一份職業,更內 化成一種知識份子回饋社會的使命感。在合約化趨勢出現之後,大學教員便從一份值得矢志終身的職業(career),降格為工作(job)、項目 (task),甚至是以時薪計算的兼職崗位(duty)。在朝不保夕的工作環境下,新入職教員成為院校薪酬福利最少、工作要求最多的弱勢社群,原來理所當 然的教職,竟成為各學系駕御基層講師的「紅蘿蔔」。節省下來的資源,到底是用來回饋學生,還是被用作公關宣傳、裝飾門面?

合約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

大學教員合約化,不但影響教員對院校與學生的歸屬感,更因教員失去參與校政管理的權利,難以承傳教授治校的傳統,長遠為行政或官僚機構的干預留下 空間。對朝不保夕的合約教員而言,一紙合約有如時刻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面對校內不公義安排,受害者只好啞忍了事,知情者亦只能噤若寒蟬,以免 被秋後算帳,不獲續約。面對社會不公義事件,教員行使言論自由之前,也不得不先自我審查一番,以免言論不符管理者的期望,為在上位者添煩添亂。

再者,教員大量合約化不單是僱傭問題,而且是直接影響著本地科研發展的質量。對學者而言,國際學術發展日新月異,時刻緊貼自己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 與發展趨勢是極為重要的。可是,無止境短期合約猶如強制性流動機制,初級教員被迫遊走於不同院校之間,工作環境極度不穩定,自然難與本地或外國的學術圈子 建立聯繫,亦難以參與專業網絡的學術活動。

青黃不接的人才缺口

誠然,大學可外聘國際級的知名學者來補足,甚至能讓院校在大學排名評分上更「國際化」,可是這些排名實質上是用數以億元計的鉅款和學術基層被壓榨 的勞動力所換取的,除供少數管理層在每年新聞發布會上報捷外,大部分師生均沒有從排名增長中得益。本地年青學者無法繼承前代學者的學術能力,更沒有升遷機 會,形成青黃不接的人才缺口。這亦解釋為何多年來香港中小學生在PISA國際評估中盡佔鰲頭,本地研究院卻極少誕生國際級學者的主要原因。

有云「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人才培育並非一兩年間大灑金錢所能完成。對一些以本土研究為主的人文學科,如教育、社會學、政治學等而言,人才缺口一旦成形便難以回復,最終 又被決策者以此為藉口進一步外聘,形成惡性循環。當講師自身也成為用完即棄的「人力資源」時,又如何承傳大學之道?欠缺歸屬感和使命感,只靠金錢與權力維 繫的大學,又如何能成就教育樞紐?

為年青學者提供發展土壤

事實上,現代學術培訓體系是一個聯繫緊密的系統,不論是博士後教育質量、大學內學術氛圍、政府科研支援、還是畢業後的就業契機等都是環環相扣的。 以重金引進世界級教授,而忽略本地培訓,並以短期合約代替終身教席,雖能換取大學排名與提升院校管理效能,但長遠而言無異於殺雞取卵,不但動搖大學教員士 氣,難以營造學術氣氛,更可能錯誤引領學者盲目追求論文數量,而忽略教學與承傳的大學宗旨。

為本土優秀年青學者提供合理的培訓機會與出路,免除合約制的無理剝削,並非甚麼本土保護主義,而是任何一個具遠見政府的當然責任。畢竟建立在金錢 之上的教育樞紐有如「學術泡沫」,一旦大學撥款隨經濟衰退而減少,又或鄰近地區的「教育樞紐」比香港花費更多進行「挖角」,泡沫便會應聲爆破,再高的排名 只會成為明日更大的諷刺。筆者認為,政府與其動用數以億元計的鉅款,吸引眾多對香港一無所知的世界知名教授來訪,放棄學術話語權來仰人鼻息,何不著力培訓 具歸屬感的本地人才,滋潤本地學術專業發展的土壤,培養更多蜚聲國際的本土學者?」

 

合約制點殘害青年教師:

http://www.hkptu.org/education/?p=1897

「張文光:反對入職減薪  影響年青教師

我在第571期《教協報》曾指出,公務員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入職薪酬檢討,建議將新入職的學位教師的起薪點降低兩點,即由總薪級表第17點降至第15點,如 果政策執行的話,將會為學校帶來更大量及更深遠的分化和混亂,因為隨著教師不同年份入職,同一間學校,便會出現三種入職薪點計算,當中有人或要轉職、升職 甚至調校,薪金和資歷計算,情況將會異常複雜。

最近,我也收到不同院校教育學院的同學,向我提出對政策的強烈不滿和批評,他們認為教師是「教育者」而非「僱員」,是一項專業,責任重大,當局不 應將教師的薪酬和私人企業的僱員或一般公務員相比較。而且,每三年一次調整教師入職薪酬,只會重蹈07年覆轍,造成教師「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對在調整薪 酬年份前後入職的教師極不公平,嚴重影響教師士氣,也未能吸引人才加入教育界。

教育學院同學也加入反對行列

我很同意同學們的意見,也歡迎教育學院同學加入反對行列,更加讚賞同學的社會意識的提高和對自身權益觸覺的敏銳。其實,教協會也深明政策的深遠影 響,已經就這個問題成立專責小組,由副會長黃克廉作召集人,幾位專責教師權益的理事為成員,正研究細節和部署,隨時準備反抗行動。

另外,我已去信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女士,向政府提出嚴正聲明:反對三年一次的入職薪酬調查,因為2000年及2006年的調查結果,對學校造 成極大混亂,如果執行方法沒有改善,紛爭只會沒完沒了。而且,教師的薪酬屬專業的獨立市場,在私人市場接近沒有相同的資歷和入職薪酬對比,教師是人的事 業,不應跟從私人市場的薪酬起伏而釀成職業不穩定。因此,我會要求政府不要在教師行業執行新的入職薪酬調查結果,令年青教師受入職減薪之苦。

希望校長盡早安排教師轉職

不過,我在此也希望校長提高警覺,因為假若政府不理會我們的意見,仍然一意孤行,政策或會在新學年前後生效。因此,如校長認為學校有合適人選,轉職或升職為學位教師,請校長盡快處理,以免有關教師受減薪兩點的影響,本來是升職的喜事,也變為美中不足的事。」

 

 

-------------------------------------------------------------------------

其實依家有個現象, 係某D學校既教師人工偏低, 低過教學助理添! 所以為求多D人工... 哈, 你估下啦。總之我加左人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ivina
ivina 2021/12/09

{#iconb_69}

ivina
ivina 2021/12/09

英文版UPLOAD緊

wongi
wongi 2021/11/06

送上星星。姜B魅力很厲害,他的影迷在金鐘的麥當奴排隊,在mirror 樂隊前拍照啊!場面熱鬧啊!

淺雪
淺雪 2021/10/30

你都幾多想像力..不個鍾意一個人或一首歌..係冇理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