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水塘郊遊樂

2012/08/21 18:24:23 網誌分類: 行山手記
21 Aug

荃灣城門水塘,是香港人熟悉的一個郊遊好去處,景色怡人、交通便利;這裡可以進行遠足、釣魚、燒烤、野餐、觀賞猴子、欣賞不同的花草樹木及賞蝶。這裡曾發現全球最細小的燕鳳蝶,蝴蝶品種有超過120種,佔全港數量的一半,被評選為全港最佳的賞蝶地點。

 

 

這裡四季的景致不同,特別在春雨濃霧的季節,彷彿置身在人間仙境,難怪是眾多攝影愛好者的取景勝地;時有市民在這裡拍攝婚紗照,也有電視台和電影公司,在這裡搭棚取景,拍攝時裝或古裝片。

 

若想前來城門水塘,可以在荃灣地鐵站千色店後的兆和街,搭乘 82號專線小巴,直達菠籮壩小巴總站。菠蘿壩原是客家村落,因為盛產鳳梨而得名。菠蘿壩是城門水塘的副壩,這裡有一個迷你的「城門」牌坊,左面可見到十數級樓梯,直達「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旁邊就是自然教育徑。

 

 

遊客中心很值得遊覽,它為遊人詳細介紹城門水塘的歷史由來、附近一帶的軍事遺址、昔日的採礦場模型、相關礦產業的用具與文物、動植物和猴子生態等,資料豐富和有趣。這裡曾經出產的鎢,用來製造燈泡內的鎢絲,出產至外地,曾經養活了一代的人。

 

城門水塘於1923年開始興建,用了十六年的時間,由英國的工程顧問和技術人員監督,參與興建的工人,高峰期時超過二千人,由於工程浩大、時間緊迫、使用炸藥的技術未成熟,結果發生了多宗的意外傷亡事件,可見工程的艱巨。

 

 

城門水塘建造前,原有的八條村落:城門老圍、白石窩、碑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肚、大碑瀝和張屋的居民,被安排搬遷到新界的錦田、大埔及粉嶺等地區安置,今天新界仍可找到他們聚居的村落。

 

城門水塘終於在1936年完工,儲水量達30億加侖,成為當時英國本土及殖民地屬土中最大的儲水庫。由於落成時,正值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年,水塘曾因此易名為銀禧水塘,以作紀念。今天仍能看到紀念碑、主壩、鐵橋、水掣房、鐘形溢流口、城門碉堡等多座歷史建築,被評訂為香港法定的一級古蹟。

 

 

不講不知,位於孖指徑的城門水塘碉堡,是當年駐港英軍,打香港保衞戰,抵擋日軍侵略的軍事防禦工程,醉酒灣防線,包括地堡、機槍陣地及戰壕等,利用山勢的天然屏障,本來固若金湯,難怪被英軍誇為「東方馬奇諾防線」,可以堅守至少半年不敗;誰知戰爭爆發後,兩軍對壘,英軍竟然輕敵,疏於防守,只派三十名士兵鎮守碉堡,其餘士兵到市區尋歡作樂;被日軍摸黑突襲,不到兩天,碉堡已被攻破,防線迅速瓦解,間接加速了香港的淪陷。

 

 

如今,有超過55座軍事遺蹟,仍然完整地保留下來,整個山頭,地底遍佈地道,四通八達,由隧道、戰壕、機槍堡和碉堡組成,隧道的名字,清晰可見,是按英國街道命名,如牛津路、維多利亞路等,很多香港野戰發燒友,愛在這裡玩射擊實戰遊戲,遍地留下了BB彈和彈痕;不過戰地遺跡日久失修,部份地道塌陷,市民若沒有足夠照明裝備,切勿亂闖,以免發生意外。

 

 

離開「遊客中心」,走向青蔥的叢林,兩旁盡是樹幹高大、樹皮灰白剝落的「白千層」;輕風吹過,吹落了片片的落葉。白千層的葉,在手中搓碎後,會發出一股薄荷的香味。原來它是製造白花油的主要成份,另一種成份則是來自冬青科植物,提煉出來的冬青油。

 

 

沿著斜路直行,不久會看到「半閑亭」,別忘記留意右方的一條小徑,通往的地方,正是古裝劇經常取景之地。因受季節和雨水的影響,這裡的水位有高有低;冬季時,天氣較為乾燥,雨水較少,水塘邊的泥土,會露出地面;至於春夏季節,雨水較多,水塘的水位急速上升,會浸過了很多林木,只剩一排大樹。

 

在「半閑亭」出發,有兩段路徑可以選擇,如選擇走「上路」,主要走的是石屎路,風景以觀賞兩旁的樹木為主,在「觀景台」可飽覽水塘全景,路程較短。

 

 

至於走「下路」,就是走衛奕信徑,環繞著水塘而行,風景以山水為主,可以看到大城石澗、草城石澗,匯合流經的山涌河溪;水邊長滿矮竹和綠蕨,四周的巖石,正好成為小魚和小蝦的棲息安樂窩。赭黃的土堤,與翠綠的碧水,構成賞心悅目的美景。夏天的晚上,河溪兩旁,點點螢火,是觀賞螢火蟲的好地方。

 

 

繞著城門水塘走一圈,心境煥然一新;被大自然洗禮一次,心靈的污穢和塵埃,洗滌淨盡,萬千的世間煩惱,一掃而空。

 

 

漫山遍野的小花,水中樹木的倒影,偶然飛過的蝴蝶,耳邊傳來的蟲鳴鳥語,就這樣淡然地享受著片刻的寧靜,眼前的湖光山色,不自覺地暑氣全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