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成績不能諉責於教育制度

2007/07/10 18:51:25 網誌分類: 時事
10 Jul
 

  一年一度的升中派位結果於今日(七月十日)公布,由於採用新的派位機制,獲派首三志願的學生佔整體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八十四,較去年增加三個百分點。惟今年亦如過去一樣,在電子傳媒面前,學生們有的為獲派心儀中學而喜,亦有的因獲得不理想結果而悲。此外,我們亦總能發現,那些對派位結果不滿的家長,總是把相關的責任放於管治當局上,如指控香港教育制度才是導致子女未能獲派心儀中學的原因。這種不理智的諉責行為,不單無助子女面對中學的新挑戰,更在子女面前做成一個壞榜樣。

 

  記得在多年前的一宗新聞報道至今仍印象深刻,同樣是在升中放榜日,竟有家長前去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教育署派位機制的不善,使他的子女成為自己的負資產。當時由於金融風暴令到香港樓市泡沫爆破,不少市民自住的居所成為負資產,使「負資產」一詞成為社會上最不受歡迎的貶詞。今天,我們已無從探究該孩子的發展,但無論如何,子女並不是父母手中奇貨可居的貨物,也不是為提升父母個人生活質素的保證。事實上,他或她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豐富情感,具有完整人性的人。這種「負資產」的說話,不但對小小心靈做成無可挽救的創傷,亦有違父母培育子女的責任。

 

  或許,出現這種追求「品牌」學校效應的原因,是香港的功利主義滲進部分父母的教育觀念中,把「一校定前途」看得無比重要。在七十年代,香港教育資源貧乏,教育當局以「升中試」作為篩選小學生進入中學,多年來惹來教育工作者的激烈批評,力求除去「一試定生死」的弊政。

 

  其後,政府將「升中試」改為「學能測驗」,雖然考試形式更改,但學生家長,以至學校仍維持操練學生的模式,使「學能測驗」未能達到既定目標。及至近年推行的「全港性系統評估」及「中一入學測試」,以學校為對象,希望藉此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但亦因家長及學校的不滿聲音而在推行時步步為艱。由此可見,縱然教育當局為減輕學生們的考試壓力而推出各種政策,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學校的「陽奉陰違」,家長們的「以我為尊」心態下,結果是事倍功半。更甚者,在升中放榜前竟有學校罔顧教署勸喻,提前筆試篩選「扣門」小學生,這豈不回復當年「升中試」的模式。該校校長在傳媒前仍能侃侃而談,實在是對一直致力減輕學生考試壓力的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諷刺。

 

  雖然香港教育制度並非完美,但教育當局,以及從事教育工作者,都經常聽取社會各界的聲音,力求作出改善。近年推行的教育改革,正是由於得到社會上普遍認同是有利於學生的政策才予以落實。當然,在連串的改育改革推動之時,不論是學生、家長,以至老師難免需要時間的適應,其中尤以老師肩負更大的改革責任,承擔更大的工作量,但為了我們的莘莘學子,以及展現教師的專業操守,不少老師仍能克盡己責,實在值得我們敬重。

 

  另一方面,學生能否進入心儀的中學,很大程度反映學生在小學生涯中的用功程度。由於近年來中學自選收生的情況十分激烈,除學生選擇學校外,學校亦會挑選學生,雙方必須互相認同,才有機會「投考及獲派」。這仿如一個商業社會裏,各私營機構為爭奪人才,有的提供高薪厚祿,有的包括全面的福利照顧,而這些得以成為社會爭奪對象的人才,其成功的背後不也是付出不少的努力和心血嗎!因此,只要學生們具有真才實學,又怎會未能在理想中學中求得一席。

 

  朱熹《近思錄集注》卷二有云:「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意謂一個人求學時沒有進步,只是未有付出努力而已。因此,除非子女是患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否則,對於未能獲派首志願的學生父母,是否應先行自省,然後才卸責於人。更甚者,有的父母只以單一學校為目標,對於獲派第二志願中學亦視為「災難」,這種求學觀念,也必須作出檢討。我們明白到,未來社會的競爭將更為激烈,雖然今天的父母可把萬千寵愛投放於子女身上,但日後投身於社會工作時,上級和同事又怎會擔當父母的相同角色。

 

  在今日**日報親子版的「過來人說升中」報道中,提及有關林妙瑜同學的一宗個案,雖然妙瑜被派往第二志願,但由於得到父母支持,妙瑜最終亦能拋開心扉,開心地開展其中學的生活,更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下度過她的第一年中學生活。相對於其他父母因子女並非派往首志願而呼天搶地來說,妙瑜父母重視孩子品德成長的觀念,更顯珍貴。

 

  此外,報道中亦提到於二○○三年因被派往第十八志願,而在鏡頭前哭訴教育制度的派位方式及結果令她的路非常難走的劉俊嫻。今天,俊嫻回望過去,發覺這實屬「小事一樁」,而今後的人生路途上將仍有很多挑戰。

 

  時間,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哭訴而停下來等候。今天面對子女升中放榜的父母,希望你們都能明白到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多種能力和潛質,任何自以為是的既定安排只會做成遏抑的環境,對子女來說是有害無益。為此,大家應做的是把子女的潛能發揮出來,讓他們感受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令他們對社會、對家庭充滿自信,更有歸屬感。

 

  或許,只要大家冷靜地與子女們商討,深入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便知道眼前的不理想結果只是對子女的人生旅途做成一時的不便。我們要記住,身為父母的,千萬不要看輕子女的能力和作用,當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之時,便能發奮圖強,最終踏上成功之路。

 

寫於二零零七年七月十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