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13《讀曾國藩家書》之勸學篇(47)

2012/10/13 00:07:29 網誌分類: 寫作
13 Oct

 

書中說:「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 馮樹堂正月初六日來余家,抉會試後再行上學,因小兒春間怕冷故也。樹堂於二月十三日考國子監學正,題而恥惡衣惡食者二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場,樹堂寫作俱佳,應可以得。」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家書中提到老朋友馮樹準備應考會試,認為「樹堂寫作俱佳,應該可以考上」。讀到這裏,筆者忽發奇想,若然樹堂生活於今天的西班牙,豈不是「畢業等於失業」。因為在香港人的主觀看法中,年青人必須考上大學,才可擁有美好前程。但據104日張翠容在報章專欄「大地旅人」撰文指出,現時西班牙正陷於歷史性高失業狀況,保守的官方失業率已達百分之二十五,三十歲以下的失業人口更驚人,逼近百分之五十,且不斷惡化。」

 

張翠容引述當地評論指出,削赤行動正在摧毀西班牙年輕的一代。然而,在清末曾國藩時代,中國正經歷「太平天國」之亂,而列強亦蠢蠢欲動,侵佔各式各樣的資源,清政府早已一窮二白,但培育人才仍是「必須」,而且有「必要性」。

 

國家貧窮可源於不同原因,天災或天然資源不足便是其中之一,而生活在這些危機處處或貧匱土地的人,往往不易屈服於大自然的魔掌下,憑自己一雙手建立起雖不舒適,但有意義的生活。

 

可是,人對於現狀,尤其是美好的生活總是不予珍惜,往往只懂追尋遠方的芳早,而看不到眼前的鮮花。因此,世界各地無日無之的戰亂、爭權、爾虞我詐等行為,更令人心寒。

 

「武」的令人害怕,「文」的也使人畏懼。不是嗎?以照顧低下階層為名,旨在爭取個人政治利益而掏空國庫的政客,正是希債危機的始作俑者。西方式的民主社會實行代議政制,讓人民擁有投票權,選出代表自己的「施政者」。但「政客」也是人,而人便有貪心、弄權的缺點。當然,西方社會講求法治,若政客違法與庶民同罪,但站在道德高地上的「福利買選票」,卻不是法律所能監管。

 

看看現時西班牙活在貧窮線下的人數竟達百分之二十二,另有一千一百多萬人接近貧窮邊緣,有愈來愈多人求助於食物銀行。為何如此,因為西班牙政府的就業政策保障「在職人士」。在當地,聘請一名人士十分容易,但解僱不稱職員工卻是困難重重。這當然是保障工人的「好」政策,但劍刃有兩面,結果在不知不覺間做成「冗員」過多,阻礙公司的運作。企業「盈利」減少下,會有誰再花錢聘請不知是好是裏的「新員工」呢。

 

由西班牙的現況,讓我們明白到「針無兩頭利」,無論怎權「為民設想」的政策,均有可能帶領國家走向「破產邊緣」。究竟我們應要怎樣做?在民主選舉制度下,選民應推選「有才能、具遠見」的領袖,而非那些「口惠而實不至」,將國家財富視為政黨爭取選票工具的政客。

 

再者,全民教育以提升「民智」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簡單來說,「民智」可說是「民主」的基石,可以讓只講求個人利益的社會有更多具「真正良心」的聲音。若要做「民主」和「民智」兩者兼得,在落實民主選舉前首要提升國民的素質。

 

看看現時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長者,他們往往十分懷念前蘇聯時代的優閒生活,比對現時有如拾荒求乞的過日子,當年的生活模式更有尊嚴。因此,我們應對「民主」的定義重新思考,是否只是單單有選舉權?想想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當中包括「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個範疇。在今日的香港社會,某些政客和政運團體只懂高喊「民權」,實在是誤解民主的真義。對一個國家的人民來說,真正的民主除人權獲得保障外,亦要具備民族尊嚴和個人生活尊嚴。

 

西班牙年青人現時近乎一半人失業,反之香港失業率只有百分之三,年青人只要肯做,便必定有「工」可做。或許因為容易得到的東西不會珍惜,因此有否工作機會並不重要,而是提出「有樓」、「有車」等要求。杜甫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相信是對現今香港年青人最好的警世之言。

 

有謂「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不少人總不懂珍惜眼前擁有的,往往追逐「隔離枱的飯香」。殊不知,鄰枱飯香已是「過氣」之物,反因「捨本逐末」而兩者兼失,結果做了那隻叼著骨頭過橋的小狗,實在不值得。

 

總結來說,曾國藩在信中提到「考國子監學正的題目是『而恥惡衣惡食者』和『不以天下奉一人策』。讓我們扭曲其中的含意作出闡述,若香港的年青人對「惡衣惡食」感到羞恥,又或天下並非奉一「人」,而這個「人」並不是「自己」的「人權主義」,則我們的新生代才會「考得」,這不單指大學學位,更是「處世待人」之得。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