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分散炒股風險

2007/07/18 08:40:53 網誌分類: 經濟
18 Jul


投資股票要「分散風險」雖是老生常談,但不少投資者卻不能掌握其精髓,誤以為多買幾隻股票便是分散風險。證券界人士認為,投資過度分散並不能真正減低風險,應該視乎投資取向,從資金分配、行業分散及持股數量三方面,挑選適合的分散風險策略,才可以穩中求勝。

任何投資均存在不可預測的風險,證券界人士指出,分散投資隻能減少部分風險,卻不能全部免除,投資者首要考慮可用的資金額度,若資金僅數萬元,購入一隻股票後,可動用的資金便不多,最終難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標。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連敬涵認為,若投資者手頭上隻有數萬元資金,可買股票數量有限,若將資金平分投資,「威力」將大為減低。所以手持數萬元資金的投資者,可先放棄分散風險的念頭,集中投資一隻股票,以爭取較高回報。

當資金累積至15萬元或以上時,投資者便可視乎自身可承受風險程度,訂立分散風險策略。時富資產管理投資總監劉仲坤表示,按資金分配投資是最直接分散風險的方法,一般是把資金平分成三份,分別投資在高、中及低風險股票。若投資者希望在短期取得較高回報,可按比例調高高風險股票投資。

股票選擇方面,連敬涵認為部分藍籌,如匯控(0005)及中電(0002)等都是低風險的必然選擇;中度風險可以選擇二、三線股票,如合和(0054)及香港興業(0480)。高風險股票可考慮新股,或短期跌幅較大的股票,如近日的航運股跌幅較大,若認為有反彈潛力,可趁低吸納博取較大回報。

投資者要注意,分散風險的精髓,並不著重於投資股票數量的多寡,而是所投資的股票之業務性質不適宜相同或類似,否則便難以達到分散風險目的。

舉例說,假設投資者把資金投放在國泰(0293)、東方航空(0670)、中國國航(0753)、南方航空(1055)及中航興業(1110)等股票,雖然已把資金分散於不同公司,但實際上並不代表能分散風險。由於這些公司同屬航空股,當市場出現不利消息,如油價長期高企不下時,整體航空業將受衝擊,投資者最終仍逃不出虧損的厄運。

同樣地,業務相近的股票亦不應放在同一投資組合內。故此,在投資航空股的同時,投資者應避免選擇同樣受油價影響的航運股,否則油價上升,投資組合內股票所受的衝擊將不能分散。

財經界學者曾對如何分散股票投資風險作出研究,把風險分為「可分散風險」及「不可分散風險」,若把資金分散投資至20至25隻的股票,「可分散風險」可降至接近零。但整體經濟政治及利率急升等「不可分散的風險」,卻不能通過分散投資來減低。

劉仲坤認為,股票數目是「貴精不貴多」,非專業投資者最高隻適宜利用約10隻股票,股票數量過多,投資者或未能全部兼顧,假若其中數隻表現未如理想,投資者未能及早沽貨離場,表現欠佳的股份已對整個投資組合構成虧損。若隻投資兩至三隻股票,分散風險的能力則有限,所以7至10隻股票已經十分足夠。

基金愛股緣何錯愛?

「眼鏡王國」泰興光學在短短兩個月內,由一家備受基金追捧的愛股,黯然步入清盤命運。箇中原因與過往「爆煲」的二、三線股同出一轍,因收購觸礁最後導緻財困。這些公司本身大多為基金愛股,但為何頻頻「出事」?究竟基金經理採取甚麼原則選股?為何他們未有從錯誤中吸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有證券界人士表示,基金經理在選股時往往喜歡在大型藍籌股以外揀選一些二、三線股,因為在這些股份中較容易找到一些股值被低估的公司。他指出,基金經理選股主要分兩種策略:

一、價值型投資策略。基金經理挑選一些股價相對其資產值偏低的股份,而且十分注重公司的現金流是否足夠。如一些歐美基金公司運用這種投資策略,喜歡買入投資管理公司國浩集團。

二、增長型投資策略。即基金經理重股份的盈利增長潛力,他們好希望「發掘」到如當初思捷環球般的「明日之星」,於是對這類股份「買重注」,希望旗下基金能靠這隻股份贏得理想表現。

證券界人士表示:「這類基金經理通常都不太在意公司的負債情況,即使負債九成,隻要不至於面臨倒閉便可。」他指出,這種投資策略猶如「踩鋼線」,常有「睇錯股」的情況發生。

有人形容泰興「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四十年家業因為管理層錯誤判斷,企圖以「蛇吞象」形式對美國眼鏡零售商進行收購告吹,結果令公司毀於一旦。

其實同類事件不乏前科,如九十年代一度為基金愛股的兆峰陶瓷亦因為對外收購的投資失利,令公司陷入財困,最終破產收場。

惠理基金管理高級基金經理何民基指出,公司大舉借貸進行「蛇吞象」式收購涉及很大風險,因此管理層在錯誤判斷下會引起嚴重後果。他指出,當公司計畫進行大型收購活動時,基金經理當然會密切留意有關公司的財務狀況,不過,進行大型收購並不一定是壞事,不可因此而抹煞收購帶來的機遇,如創科實業便是一個藉購併活動令盈利大幅增長的好例子:「若基金經理一碰到公司借貸進行大型購併,便輕言放棄該公司的股份,可能會錯過如創科般的好公司。」

公司作出錯誤的收購決定,即意味管理層的質素出現問題,何民基亦認為,關鍵落在管理層身上。因此,他認為,基金經理在挑選二、三線股份時,除了要研究公司的財務狀況、生意經營模式以及行業前景外,了解管理層的處事手法甚為重要。然而,有基金公司聲稱曾於四年內拜訪泰興管理層接近四十次,理應對馬氏兩父子的投資取向甚為了解,但最後卻令基金經理「大跌眼鏡」。

何民基不諱言,基金經理揀錯股實在難以避免:「投資有成功自然亦有失敗,二、三線股『爆煲』其實是很正常不過的事,頻率也不算高。」正所謂「人心難測」,基金經理亦非「料事如神」,他認為,無論拜訪多少次公司管理層,要「出事」亦難避過。

何民基指出,基金經理在揀股時已經盡量了解公司的發展前景和財務狀況,並作出仔細的分析;由於意外總是防不勝防,因此基金經理不會因為個別「爆煲」事件而改變選股策略。然而,他強調,基金經理在投資二、三線股時會以同時買入多隻股份來分散投資風險。

「若隻有一個錯誤決定(揀錯一隻股份),那麼其他的正確決定便可以作出彌補。」他建議,散戶不應盲目跟隨基金經理買入二、三線股,因為他們投資組合中的股份數目有限,未能分散風險。他更指出,散戶跟隨基金經理揀股最終能跑贏有關基金的例子實在少之又少。

一般股市投資者入市時都會從市盈率分析股份的投資價值。市盈率(Price to Earnings Ratio,簡稱P/E Ratio)是股價相對盈利的比率,即相等於企業的投資回報期,比率愈高代表回報期愈長。證券界人士指出,投資業務發展成熟的股份,一般宜先參考其往績市盈率,而對處於增長期的企業,則要參考增長市盈率,而傾向短炒便要注意預測市盈率,以捕捉其短期的升勢,取得最大的回報。

市盈率可反映股份的投資價值,但是,選股時隻考慮個別股份的市盈率,未必可以作為投資決定的參考。當運用市盈率選股時,必須與同業比較,由於不同行業的回報率及投資風險都不同,所以各類股票的合理市盈率亦有出入,透過比較的方法,投資者便可得出該行業市盈率的合理水平,從而估計該股的投資價值。

以銀行股為例,平均大型銀行股的市盈率約為14至16倍,而中小型銀行股則約為10至14倍,而當大型銀行市盈率逾18倍或中小型銀行股逾15倍,即反映股價可能過高。

並非所有股票都可以往績市盈率衡量出其投資價值,尤其對處於高速增長期的股份而言,其市盈率一般都會高企,但依然不乏投資者追捧,股價更經常創出新高。單以往績市盈率計算股票的投資價值,或會流於表面。證券界人士指出,許多股份的市盈率都處於甚高水平,而且股價又能創出新高,故認為投資者需參考增長市盈率(Price to Earnings Growth,簡稱PEG),才能深入了解股份的投資價值,而美國著名基金經理比德林治便採用增長市盈率選股,該比率先要計算出過去幾年企業每股盈利的增長情況,並能有效估計出股份的投資價值。

無論往績市盈率或增長市盈率,均隻利用已公布的資料來計算,未能全面反映企業將來製造盈利的能力,在買股應買企業盈利前景的大前提下,投資者應多參考預期市盈率。

由於預期市盈率預測未來盈利回報,隻要業績合乎預期,市盈率便會被拉低,所以部分被市場看好盈利增長的企業,於公布業績前已吸引大量買盤炒業績,股價會於短期內被搶高。但證券界人士指當中存在風險,由於各證券行或基金對預測每股盈利評估方法不一,預期市盈率也僅屬參考數據,一但企業業績遜於預期,股價就會大幅回落。

 

小字典:

往績市盈率

以股價除以每股盈利所得。假設股價及每股盈利不變,而市盈率為10倍,即表示投資者須持有該股十年,才有機會完全回本。

增長市盈率

以市盈率除以每股盈利增長率,當得出的數值低於 1,即表示每股盈利增長率高於現價,亦表示現價處於合理或值得吸納的水平;若得出數值高於1,即表示每股盈利增長率低於現價,亦表示現價已高於合理水平,投資者便要考慮沽出持股獲利。

預測市盈率

由券商預測企業的盈利變化,從而估計企業未來數年的市盈率,但由於每間證券行所作的預測均有分別,故隻能作為參考

 

市盈率揭示股份價值

長線持有優質股票永遠是賺錢不二法門。若要與股票「談戀愛」,便要了解戀愛對象「本質」。對投資初哥而言,「市盈率」能了解股份價值。

市盈率(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Ratio)反映公司的回本能力,其計算方法以股價除以每股盈利所得出。假設股價及每股盈利不變,而股份市盈率為10倍,即理論上投資者須持有該股十年才有機會完全回本。但市盈率並非愈低愈好,運用時需與同業比較。

另外,亦有「預測市盈率」。券商預測企業的盈利變化,並估計企業未來數年的市盈率,但由於每間證券行所作的預測均有分別,故隻能作為參考之用。
投資目標勿受情緒動搖

很多人都知道投資要看長線,但真的要做起來並不容易。尤其是當每天電視電台、酒樓超市,還有身邊同事朋友都在談股論市時,真的滿布機會,忍不住把原來打算穩定長線的資金取出,冒高風險希望賺快錢。這不但偏離原本的投資計劃,如果正好遇上好像上周那樣的「股市過山車」,連本金也虧了,令人欲哭無淚。

投資要有目標,要怎樣做才能把持原來的宗旨,以下提供幾個最多人踩中的「投資地雷」:

1.投資近視眼:「貪婪」和「恐慌」最容易令人改變主意。因為「驚」或「貪」,投資者會突然隻看到眼前的一兩個問題,而且無限放大,漠視基礎因素或大環境。試想想,為了一兩個小小的原因而更改長線投資決定是否需要?這也是為甚麼需要投資顧問作為第三者,給予中肯的意見。

2.怕輸心理:有時投資者放棄長線投資,轉去冒風險是想更快賺更多錢。但是研究顯示,投資者對贏錢和輸錢的感覺不同。絕大部分人,投資損手一蚊帶來的痛苦是強烈過賺一蚊的快樂,這就是「怕輸心理」。而且投資者可能在升市願意冒多些風險,市場波動時冒少些風險,視乎市場而定。但是作為長線投資,不宜被主觀情緒所左右,要按原訂計劃,讓平均成本法或複式利率發揮功效。

3.忘記目標:你有沒有試過,明明投資前仔細訂下長線投資計劃,但是回家左想右想又改變主意?因為人往往不了解自己,以為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和實際可以承受的風險有一段距離。故一開始應該列清投資的目標,不要輕易改變原先仔細訂好的目標

善用生金蛋的鵝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貧窮的農夫在鵝窩發現一隻金蛋,原來他擁有一隻會生金蛋的鵝。自此之後,他每天早晨都去鵝窩檢金蛋,農夫開始變得富有起來,不滿足一天隻檢一隻金蛋,為了要更多財富,他最後把會生金蛋的鵝殺了,卻再也找不到任何金蛋。

德國理財大師博多雪佛透過這個寓言闡釋,那隻會生金蛋的鵝就是每個人手上的「本金」,金蛋則是你用資本賺到的「利息」或「紅利」。大部分的人都自以為會交好運,自己那隻會生金蛋的鵝還會生更多金蛋,為了貪圖可觀利潤,鋌而走險,最後連自己的「本金」都賠光了。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會生金蛋的鵝——「本金」,不過很少人懂得如何應用:大部分流連股海的投資者都隻是為了追求兩至三成的回報,有的可能期待能有一至兩倍的利潤,不過在股海浮浮沉沉的幾十年,又有多少人能達到預期的回報呢?但如果投資者能認真地理財,對資產作出合適的分配,假如每年的平均回報8%,資產便能在九年翻一番。按這個速度計算,如果你在二十五歲擁有50萬元,到六十五歲退休時,便擁有1,000萬元。

有個有趣的故事:一位印第安老酋長在二百五十年前將紐約曼克頓地區的土地以24美元賣給了白人,很多人認為老酋長賣地賣得太便宜,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老酋長把24美元存入銀行,以每年複利8%計算,二百五十年後老酋長將擁有50億美元。

盈利+負債辨優劣股

近日港股出現大幅調整,而散戶熱捧的國企股表現如過山車般。本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數目近年大幅增加,但不少投資者都是跟風炒作,對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不太了解。會計界人士指出,要衡量股份是否值得投資,及是否能從低位反彈,須細讀公司年報中的財務報表,掌握盈利與負債兩者間的微妙變化,才能作出正確的投資取捨,不會在波動的市況中迷失方向。

1.現金流反映盈利能力
公司的盈利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經營本業賺取的利潤;第二類則是倚仗管理層的財技,透過借貸賺取更高的盈利;而第三類盈利會隨巿場變動而有所改變,而三類盈利以反映巿場變化的盈利風險最高。

留意運用借貸能力
不少投資者以為獲得高盈利的企業便值得投資,但須留意該股有否過分依靠非經常性收益,若過分依靠這類利潤去支撐當年的純利增長,則該股核心業務的盈利質素有限,一旦巿場或經濟出現變動,非經常性收益亦可能會錄得倒退或虧損,亦由此可見管理層的企業管治能力明顯較遜。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亦很視乎管理層運用借貸的能力。不少公司即使有充裕資金,亦會向銀行借貸,以爭取較高的利潤。

雖然公司透過借貸發展業務,相對純粹靠公司現有資金進行投資,要支付利息,但公司隻需以本身較少投資金額,加上借貸金額,便可獲取與整筆投資金額相若的回報,而股東資金回報率亦明顯較佳,對投資者較具吸引力。

負現金流業務走下坡
現金流可反映公司的真正盈利能力。現金流是指在某段時間公司產生現金的能力。投資者要留意現金流是否正數,如果現金流出現負數,或現金流過低的話,投資者則要留意該公司是否正在走下坡。

2.貸款利率增企業成本

公司借貸金額是否平衡,很視乎管理層的風險意識。負債比率主要是衡量公司的借貸水平相對股東權益,或公司資產是否過高。若負債比率極高,該公司的財政狀況便值得關注。近期內地逐漸加大宏調力度,早前率先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0.27%。負債比率很視乎貸款利率的影響,而貸款利率提升,無疑會增加企業的利息成本,例如地產股及航空股。

投資者可以透過兩方面粗略估計公司的負債比率會否較高,其一,與同類型股票進行比較,留意該股的負債比率是否低於同類型公司的平均負債比率。不同行業的負債比率不同,另外亦要因應巿況變動,對負債比率作出不同衡量。若處於牛巿時,負債比率較高者,隻要盈利能力及效率較高,盈利回報亦會相應增長。陳茂波以地產業務為例,樓巿暢旺時,不少地產商都會增加借貸發展業務,以求爭取較高回報。但當樓巿急瀉時,地產商便會大量賣樓,進行減債。其實,負債比率高的公司,負債愈高,壞帳的機會相對愈大,承受的風險會較高,股價亦因受巿況、息率上升等因素拖累而受到衝擊。


3.核數師報告揭露玄機

早前本港上巿公司陸續公布業績,但多間上巿公司的核數師報告均保留意見,如北大青鳥(8095)、中遠威生物製藥(8019)及第一龍浩(0875)等。根據公司法規定,上巿公司在公布帳目前,均須將有關數據交予核數師審核,確保股東及投資者利益。核數過後,核數師會在公司年報或業績公告中刊載其意見。而港交所網頁內的各公司業績報告(摘要)中,亦設有核數師報告一覽,明示對該公司是否有保留意見。

不少投資者往往忽略有關意見,但這些意見對投資者而言甚具參考價值,對被核數師標明保留意見的公司應更加謹慎。若核數師對該公司提交的帳目無保留意見,核數師便會在核數報告一欄內,指有關公司的財政報告均真實而公正地反映其公司的財務狀況。一旦有保留意見,便會在年報或業績報告中標明「保留意見」的原因,原因可能是核數師於核數過程中拿不到公司的足夠資料進行審核,或與公司管理層未能達成共識。
宏觀區域頂測+微觀行業分析
2招揀靚股

港股升越17,000點後缺乏方向,投資者對是否入市顯得猶豫,股市變幻莫測,尋求入市必勝之術隻是自欺欺人之談。證券界人士認為,散戶投資切忌隨波逐流,宜配合自身的股票知識,及當時的經濟環境,靈活運用「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選股方法,才算是一位精明的投資者。

1. 因素市況 選利好行業
由上而下(Top-Down)的揀股方法,是先分析環球宏觀經濟因素,繼而分析區域經濟、行業前景,再從中挑選合適的股份。最簡單的做法是先因應整體市況挑選一有利行業,再選出在這些行業表現較好的股票。

利用這種選股手法投資港股,應以香港的經濟預測為「起點」。投資者可留意與香港有較密切關係的國家,如中、美兩國,再從兩地的經濟走勢分析單一行業。舉例說,美國息率預期見頂,息口敏感的行業如地產及銀行等將會受惠。

中國的經濟增長仍會是環球之冠,所以可先集中在挑選中資類股份。個別行業則以金融保險股較佳,因這兩個行業在內地屬壟斷行業,即使外資進入內地市場亦不會減低其競爭及增長潛力。

2. 比較公司質素盈利增長
由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則倚重公司本身的業務質素多於外圍環境,即是微觀分析公司因素,因此即使經濟環境出現逆轉,好公司所受衝擊相對較少。這種選股手法與「揀股不揀市」的理念同出一轍。要利用這個方法分析股票,通常散戶心目中會有數隻心水股票,然後再深入分析公司的營運、盈利、業務拓展等內在因素。

但是要分析一隻股票的優劣方法有很多種,投資者應如何入手呢?譚紹興指,在利用由下而上的方法時,重點應先放在股票的市盈率、股息及資產值,其次是公司的盈利增長,並以兩至三隻同類股票作比較。而管理層的能力亦要留意,因為會直接影響公司未來的增長能力。

其實,兩類分析股票前景的揀股方法理論上是相同,最大分別隻是著眼點不同,至於投資者應利用那一類,則要先評估自身的分析能力,以及當時的市場狀況。

要從股海中揀選質素較佳,而且可持續增長的股票,散戶本身須具備分析股票的能力,懂得從股票的價格及公司的資料去研究其價值,不過散戶始終不是專業的基金經理,得到的市場資訊較少,能夠做到買股不買市實際上較考功夫。

相比之下,利用由上而下的選股方法較為簡單。現時大部分投資者均是跟大市走勢投資,隻要經濟大氣候預測準確,基本上已有一半勝算機會,但投資者要留意,經濟向好時大部分股票均會做好,當環球經濟轉差時,情況則有所不同。

港股在○三年沙士過後逐漸進入復甦期,當時若利用由上而下的投資手法,理論上投資者均有所斬獲,但股市經過數年升幅後,升勢將逐漸放緩,現時應以由下而上的選股方法,即使大市表現反覆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回應 (1)
我要發表
2007/07/19 22:44:17 回覆
多謝分享!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