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上海文人的真面目

2006/09/29 16:19:22 網誌分類: 文化
29 Sep
余秋雨"审查"陈良宇:我说的就是这个名字

我说的就是这个名字

余秋雨

前一阵我在香港凤凰卫视预录《秋雨时分》的“人格尊严”部分,说了一件曾经让我很不舒服的事。我说,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参加上海文化艺术界的活动了,前年下半年被一位朋友硬拉,到衡山宾馆的一个大会议厅参加了一次,上海不少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一批人文学科专家都在。他们在发言中频频提到一个名字,不带姓,只说后面两个字,显得十分亲切和熟悉,我一听,肯定不是康德和罗素,也不是孔子和朱熹,但我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连忙问旁座的一位先生,这位先生很惊讶地看着我,说,这是这座城市的最高领导啊!我一想,这个人的全名倒是在报纸上见到过,但从来没有听人这么去掉姓氏亲热地叫过,因此又问,这些教授和他很熟吗?旁座的先生告诉我,不可能,因为这个人官职很高,他们不可能认识他。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个领导人肯定不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为什么这么多学者教授一次次不怕重复地提到他呢?我说,这是一种精神跪拜,那天跪拜对象并不在现场,可称之为“缺席跪拜”。

我虽然没有点名,但连凤凰卫视录制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立即听出来了。我所说的被学者教授们一声声亲切呼唤的名字,就是“良宇”。

除了凤凰卫视的节目中这么说之外,我至少还几十次地向朋友们讲述过我从这件事情引起的担忧。记得那天在会场,主持人还点我发言,我因为有了上述的心情,在发言中故意强调了上海这些年来在文化上的严重滞后,那些学者教授都很吃惊地看着我,其中有两个还打断我,说上海文化在很多方面已不在乎国内坐标,只在乎国际坐标。他们打断我发言的架势,完全是居高临下。

我当时想,对我傲慢不要紧,但这是一个有关人文学科的研讨,我在这个问题上至少比你们的那位“良宇”更有发言权吧?你们的恭敬和傲慢,也太不学术了吧?

我至今并不认为那些学者、教授知道某个领导人所犯的错误,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我相信,当代中国很多文人成天在做这样的事,使不少官员忘了自己究竟是谁。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应该对公共权力担负监察责任的。我长久以来反复在推荐的康德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看到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在从事对无权力者的批判,发泄对同行的嫉恨。听上去声音很响,却不必支付点滴勇气。他们一次次省略某个自己并不认识的领导人的姓氏亲亲热热地叫着,只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立场和背景,不为什么,只为在糟践同行时让别人误会成是上级的意图,又明知任何机构也不会去查。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智慧”。

但是,文化的良知会查。

网友的评论:

余秋雨的博客今天贴出了他的丑表功文章

余秋雨今天的表演极其令人作呕!

因为他从来就是贪官、权贵的吹捧者,权力的寄生物。他余秋雨不是别人,他是今天犯了严重错误、被中央“双规”的陈良雨领导的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文化顾问”,他多次、一再炫耀过他这个身份。

陈良雨倒台之前,他在哪个公共媒体上说过他编造的话?他借一个贪官的倒台,又在信口雌黄,编造自己的英雄神话,英雄历史。余秋雨这条变色龙,大概又在想捞取什么政治资本!他在抬高自己的同时,还不忘记顺便颠倒是非,糟踏其他的知识分子,把上海的知识分子专家一个个都诬蔑成陈良雨的仆从,好像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没有了,唯有他余秋雨出污泥而不染。我就不相信他连陈良雨都不认识,他没有叫过一次良雨,没有拍马献媚?几十年前,他叫过多少次“春桥”“文元”(注:余曾是“梁效”写作组的成员,参见余杰文章《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他以为真会有人相信他的这个新鲜鬼话?这个文革的爬虫实在是太无耻,太叫人恶心了!

回應 (2)
我要發表
禪一
禪一 2006/09/29 18:35:35 回覆

余秋雨其實是個文化的丕子,我從《文化苦旅》一直讀到他的《千年一嘆》,所以,有資格批判他。讀完他的書發現其作品不屬於學術範疇,如果他還以為自己是搞學術的話,那麼,我想問問,余秋雨,你在學術界有甚麼貢獻。他的書,只是收集到很多資料,然後著筆落墨,在一個文革之後成長出來的一代文盲的年代,他的讀者一下子覺得他很有學問,又懂歷史,文章又有文采。其實,他不過是個資料整理員罷了。到了他後來的作品,連資料收集這道工序都免了,直接亂吹。錢鍾書才是一代大師,在國學、在學術界有很高的成就,而余秋雨只是一個暢銷書的作者罷了。

余秋雨今天出來批評其他學者,我記得他在《文化苦旅》的一篇文章中已經寫到,他從下鄉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同坐的是郭沬若的姪女,那一刻,他已經用郭沫若名字來為自己抬身價,今天卻出來批評其他的學者。

其實,不是說那班學者做的對,是你即然也是做妓女的,何必鬧人家做婊子呢?他還不如上海另外兩個文人姚文元、張春橋了,就是入獄,就是死,也有骨頭,而余秋雨沒有。突其量是個丕子。

木村英明
木村英明 2006/09/29 16:35:25 回覆
    余秋雨的節目我也曾經看過,因為當時不知其為人。後來才知道,他在文革中,是另一個郭沬若。我就再不看他的節目了。說一套做一套。陽奉陰違。不看余秋雨。今日之舉,乃為自己開一條後路而已。余秋雨,恨透了。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