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普賢十大願王(一)

2012/12/24 02:12:23 網誌分類: 文化
24 Dec

第十二課 普賢十大願王(一)




【前言】

  古德云:「願如海,行如山」,行者發廣大願心,以願導行,於因地上廣修六度萬行,方能成就無上莊嚴佛果。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讚歎如來功德,甚深廣大,並普告大眾,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能「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乃至聽聞、讀誦、受持、書寫,皆能速滅一切身心病惱,遠離諸障,具足無量功德。


一者禮敬諸佛

  佛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聖者,「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世出世間最殊勝功德,所謂「念佛一句,罪滅恆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是故應以至誠之心禮敬諸佛,若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慧。

  事上禮佛的方式有二:一、問訊禮,二、最敬禮。問訊禮為彎腰向前九十度禮敬問訊;最敬禮則是五體投地,以頭部、雙膝、雙掌等五處著地,以最尊貴的頭貼伏於地,兩手承接如來雙足,故又稱接足禮。眾生無明,多生憍慢,故須禮敬諸佛,以除滅我慢,進而學習佛之慈悲心、柔軟心。

  廣義的禮敬諸佛,即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賢聖僧、父母師長,乃至一切有情。如《法華經》載,常不輕菩薩禮敬一切眾生,皆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蠢動含靈同一真性,一旦捨妄歸真,畢竟成佛。

  又,《優婆塞戒經》言:「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頭面禮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故知恭敬禮諸佛,亦為修「無見頂相」之因地工夫。

   禮佛時,須身心恭敬,至誠專注,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如此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禮至無有能禮所禮,最後能所一如,進而契入空性,本具的清淨心現前,即是禮敬自性佛,亦是禮佛的最高境界──實相平等禮。


二者稱讚如來

  稱讚如來,即是讚歎如來因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菩薩行持,更稱揚圓滿無上福慧,成就法、報、化三身的果地如來。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載,大辯才天女讚歎如來:「南無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身真金色,咽如螺貝,面如滿月,目類青蓮……身光普照,如百千日,光彩映徹,如贍部金,其所言說,無有錯謬。示三解脫門,開三菩提路。心常清淨,意樂亦然。佛所住處,及所行境,亦常清淨,離非威儀,進止無謬。六年苦行,三轉法輪,度苦眾生,令歸彼岸。身相圓滿,如拘陀樹。六度熏修,三業無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滿。所有宣說,常為眾生,言不虛設。於釋種中,為大師子,堅固勇猛,具八解脫。我今隨力稱讚如來少分功德,猶如蚊子飲大海水。願以此福,廣及有情,永離生死,成無上道。」

  經云:「護口四過故,得廣長舌相。」如是讚歎如來的功德,能令口業清淨,不造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過失,不但能消業轉業,增長福慧,亦能成就廣長舌相。若更以此讚歎功德,回向菩提,則如世尊為大辯才天女之祝願:「速證無上法門,相好圓明,普利一切。」

  除口讚如來功德,身亦當倣效如來,廣行六度萬行,進而達到心無所著。如《四十二章經》云:「言無言言,行無行行,修無修修。」這念心始終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與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之理相應,即是深契稱讚如來之真義。


三者廣修供養

  供養,即以飲食、資財等,恭敬奉養三寶、父母、師長等長輩;若施予一般人或平輩,稱為布施。不論何者,若皆能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為之,即為廣修供養。

  《法華經》言:以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四事供養三寶,為事供養;若能如法修行者,名為法供養。若人以恭敬心、平等心上供十方諸佛,中奉諸聖賢,下施六道眾生,必獲殊妙之福報。

  《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若進一步體解「三輪體空」之理,無能供養者、受供養者及所供養之物,當下即能契入如來法身,是為無上法供養,亦為真供養如來,必能成就無上圓妙果德。

  廣修供養,不僅可廣集福德資糧,亦可去除內心的貪、瞋、癡,增長清淨心、慈悲心及智慧心,藉此福慧雙修,圓滿世出世之功德。《優婆塞戒經》云:「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故知此法,亦是成就修「手足輪相」之因地行持。


四者懺悔業障

  「懺」,即懺其前愆;「悔」,即悔其後過。眾生之心常為貪、瞋、癡三毒所覆,由身口意三業起惡造業,因業成障,使得清淨自性被妄想、執著、煩惱、習氣所覆蔽,故須深生慚愧、誠心懺悔,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後不復造,方能蠲除罪障,令心回復清淨。

  懺悔分「事懺」及「理懺」。「事懺」,即在佛前至誠禮拜、懺悔,如實披露所犯罪愆。「理懺」,即觀實相之理,所謂「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當觀罪性空寂,了不可得;造罪之身為四大假合,無有實性;妄心念念變異遷流,虛妄不實。當下這念心安住實相,一念不生,則一切罪愆,頓時消除。故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這念心契入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境界,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則無始劫的罪障,剎那滅卻,如此即為真懺悔。

  經云:「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各無所犯:一者,本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如阿闍世王於佛前誠心發露懺悔,身上毒瘡即得痊癒,故知懺悔功德不可思議。吾人應以清淨三業,於一切諸佛菩薩前,誠心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隨」為順從之義;「喜」為欣悅。隨喜者,即為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經云:「以見他為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華嚴經》載,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讚歎;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日用之間,舉凡身、口、意三業,皆可修隨喜功德,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則以身效法,或布施掌聲鼓勵;口說愛語予以讚歎;心生歡喜,無有嫉妒。

  時時以身、口、意三業廣修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慳貪、吝嗇、嫉妒之心,獲得勝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廣大,無我相、無人相,進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習題】

一、修行學佛後,在修行的路上或生命旅途上,有何期許、願行?
二、為何要「禮敬諸佛」及「稱讚如來」?
三、對一般人來說,讚美之言,似乎是很難啟齒,了解普賢菩薩的大願之後,應如何隨喜讚歎他人的善行?
四、如何發自內心,廣修供養與布施?
五、應如何面對自己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惡業,進而改過遷善?
回應 (1)
我要發表
FR 芷
FR 芷 2012/12/25 18:47:57 回覆

{#201212250157188637.gif}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