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集
恒聲集
恒聲集

工廈重建效益倍於活化

2013/02/22 08:44:25 網誌分類: 經濟
22 Feb
        有朋友看過之前此欄一篇《工廈是最佳熟地來源》文章,問筆者︰「特區政府已經推出工廈活化政策,提供免補地價的優惠,鼓勵業主把工廈改建成寫字樓、商場、酒店或小型住宅。在最近的《施政報告》中,更放寬到容許業主在改裝整幢工廈時,可有條件地作小規模改動,以彌補因改動建築物結構而失去的總樓面面積,這不是已經等於將現時的工廈重新釋放返市場嗎?」

        記得數月前政府在推出「工廈可改建小型住宅」政策後,筆者曾反映意見,認為特區政府若想政策推行成功,必須把一些過時的「框框條條」打破,並提出兩項建議︰

        (一)把「不能拆改工廈外牆」的限制撤銷,容許業主拆除若干部份外牆並「內移」,或容許在工廈中央「開天井」,而「內移」或「開天井」所損失的樓面面積,可以用加高大廈層數來填補,這便能增加大量窗口位,讓改建住宅的樓面實用率大大提升,加強對工廈業主的「誘因」。

        (二)政府既然可「免補地價」讓工廈改建及改作商業或住宅用途,不如再大刀闊斧,推出一些政策,鼓勵工廈拆卸重建。重建的好處,是讓工廈原來的土地重新規劃,例如配合社區需要而擴闊馬路,增加綠化,把新建築物的外型設計得更加美觀和更高實用率等,總比留下數十年前設計笨鈍的工廈外型而只准作「修修補補」,來得更加「地盡其用」和符合社會需求。

        看來,《施政報告》是吸納了筆者的第一項意見,但沒提出「鼓勵工廈重建」的主張。雖然政府對改裝工廈外型結構的限制已有所放寬,也可算是提高了活化的「誘因」,不過「原廈活化」和「拆卸重建」兩者所產生的效益,後者肯定大大倍於前者。

        本港的工廈基本上樓齡不輕,特點是佔地廣而樓層少,整幢樓的高度往往比同區的住宅或商業大廈矮得多,就算怎樣修補和改建,都難以「地盡其用」。只有拆卸重建,「瘦身增高」,該幅土地才能發揮出最大功能。

        工廈重建其實一舉多得︰大量「熟地」獲得釋放,可紓緩本港乏地之困;可為政府節省大量公共資源,包括土地和公帑;工廈業主多一個出路選擇;土地供應充足了,對平抑樓價、租金和其他工商業發展均有好處,受益的是整個香港。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

        李秀恆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