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

2013/03/24 12:15:05 網誌分類: 未分類
24 Mar

 

潮濕、溫暖的天氣,容易令環境中的細菌滋生,連家居環境中的霉菌也特別多。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其診所在春季有三成病人因流感、感冒及敏感症求醫,較其他季節多。腦科教授指偏頭痛病人指春季「痛多咗」,與身體未適應轉季有關。
鄭表示,春天氣候潮濕、霧氣重,容易助長細菌、霉菌滋生,加上花粉較多,常見可誘發鼻敏感、氣管敏感等過敏病症,市民要留心。春天天氣溫差大,容易感冒,故相關疾病在春天特別多。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勤運動、早起早睡,飲食健康,也有助增強抵抗力。

開冷氣前洗淨隔塵網

春天乃細菌滋生季節,他給予市民家居小貼士:「市民開冷氣、開風扇前,記得要先洗淨隔塵網、清潔扇葉,洗走塵埃、霉菌,否則一開動,就會將霉菌吹開去,佈滿全屋,就容易出現敏感。」
至於偏頭痛患者為何在春天較易發作?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指出,臨床上有偏頭痛病人表示春天「痛多咗」,相信與身體未能適應天氣變化有關。偏頭痛屬先天遺傳病,當患者壓力大、休息不足,以及荷爾蒙轉變時,腦幹中心便向三叉神經循環系統發出訊息,令腦部血管收縮及膨脹致偏頭痛,並出現作嘔作悶等其他症狀。

 

回應 (18)
我要發表
2015/10/06 17:53:09 回覆
居家恩物凡士林 化妝護髮超萬能

凡士林,可謂是居家必備。秋冬乾燥,不少人用它來潤膚外,有醫生指在輕微灼傷或擦傷皮膚塗上後,傷口癒合得更快,有助防止細菌感染。原來這石油副產品,除了適合護膚、潤唇,不少外國女星更用它來護髮、護甲和上妝,想香水香味持久一點,用它也可。

凡士林的其他妙用:

‧增長眼睫毛
美國樂壇天后Beyoncé和英國歌手Cheryl Fernandez-Versini用凡士林塗睫毛,讓它們看來更長、更亮澤。

‧化眼妝
塗少量凡士林再化眼妝,能打造出煙熏效果。

‧打造立體妝容
手頭上沒有highlight化妝品?沒問題,可在兩頰先塗上凡士林後才化妝,打造立體妝容變easy。

‧防黏牙
天后Beyoncé喜歡在牙齒表面塗上凡士林,防止出現唇膏黏牙的尷尬場面。

‧護髮
有髮型師指凡士林有修護髮質效果。染髮時,把少量凡士林塗在髮線,避免染髮劑弄污臉龐。

‧梳順眉毛
用凡士林梳理眉毛,讓眉毛看來更順滑。

‧護甲
每周在指甲塗上凡士林,能夠保護指甲角質層。

‧去角質
凡士林加砂糖,可用來按摩嘴唇,有去角質功效。用它加上海鹽,就是最簡單的去角質霜。

‧令香味持久
想噴上香水後香味持久?可先塗點凡士林於想噴香水的地方,那麼香味便能維持更長時間。

‧保護剃刀
刀片塗上薄薄凡士林,減少它接觸水後生銹的機會。

‧對付牛皮癬和濕疹
黑人名模Alek Wek兒時曾飽受牛皮癬困擾,她稱用了凡士林後,皮膚變得光滑。

‧止血
有醫生指在輕微灼傷或擦傷的皮膚塗上凡士林,傷口會較快癒合,且有助防止細菌感染。

‧擦鞋
凡士林擦鞋令皮鞋更閃亮。

2015/09/14 22:12:00 回覆
職場壓力肥上身 飲食5招保健康

壓力是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職場上,過度壓力容易造成身體荷爾蒙分泌異常,形成「壓力型肥胖」,加上打工仔多油及重口味的飲食習慣,造成高脂食物攝取偏高,讓脂肪積在血管壁,增加心血管疾病誘發風險。另外,鹽份過高的菜式,亦容易促使血壓上升,使情緒更繃緊。要改善職場壓力及不健康情況,需先由飲食入手。

1.增抗氧化維他命攝取
壓力大會影響免疫系統,適時補充含有抗氧化維他命C和E、胡蘿蔔素、鋅質等營養素,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及緩解壓力。含維他命C的食物有橙、奇異果及菠菜等;而含維他命E則有蛋、大豆、果仁和糙米等。

2.以全穀類為主食
全穀類食物富含纖維質及維他命B雜,除可增加飽足感、平穩提供血糖,以維持體力及清晰的思緒,也能補充因壓力而過度消耗的維他命B雜,因此每日主食可選擇1/3量的胚芽米、糙米、薏仁和小麥胚芽等全穀類食物來取代精製穀物。

3.複合碳水化合物及omega-3
複合碳水化合物可以令色氨酸更容易進入腦部穩定血糖,要多吃燕麥、糙米、蕎麥。另外,每日進食1.5克ω-3脂肪酸的食物,便可減輕因受壓時,人體所產生的發炎因子,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的食物有秋刀魚、青魚及亞麻籽等。

4.少茶與咖啡攝取
大量飲用茶或咖啡等提神飲品,會加重腸胃負擔及使骨鈣流失,甚至影響睡眠質素,久而久之讓疲倦感加倍,導致工作效率每下愈況,因此建議每日至少可喝1,500至2,000毫升水來促進新陳代謝,選擇飲品時也應注意成份,選擇低香料、色素以及防腐劑飲品。

5.脫脂鮮奶助放鬆
要放鬆工作時緊繃的神經,每日可飲用250至400毫升低脂或脫脂鮮奶,約等於3至5湯匙奶粉,讓鮮奶中的鈣協助調節肌肉收縮,鬆弛神經。乳糖不耐的人可選擇低脂無糖發酵乳或乳製品,而純素者則可以選擇海帶及豆製品。

華人健康網 

2015/08/21 11:50:34 回覆
排黑便或患癌 宜照胃鏡

【中大腸胃病系列】
【本報訊】「醫生,我使唔使照胃鏡?」都市人經常受胃痛困擾,究竟在甚麼情況下才要接受俗稱「照胃鏡」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中大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臨床副主任鄧承恩指55歲或以上人士,若有黑色大便、吞嚥困難或持續胃痛,可能是患胃潰瘍、胃癌等警號,便應接受胃鏡檢查。
記者:梁麗兒
系列之七

照前需禁食6小時

胃鏡檢查可了解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結構和黏膜表層有否異常,如可為有吞嚥困難患者,診斷是否因胃酸倒流引致,還是生了惡性腫瘤。至於胃酸倒流的病人,則可透過胃鏡了解食道是否有發炎迹象。胃鏡同時可找出患者胃部有否發炎、潰瘍及黏膜癌症病變。
鄧承恩表示,照胃鏡的過程約10分鐘。風險包括消化道穿孔或感染,但機率少於0.001%。
現有胃鏡多為標準的白光兼高清胃鏡,隨着醫療科技發達,胃鏡檢查有兩大發展,其中新一代胃鏡為窄頻光譜檢查,可以更清楚觀察消化道的黏膜結構及微血管,有助診斷早期胃癌。嶄新的胃鏡有放大鏡頭,可將消化道放大40倍至100倍,令檢查影像更清晰。
市民照胃鏡前要禁食6小時,要服藥人士可少量飲水。患者喉部可接受局部麻醉減低不適。醫生可視乎病人情況進行靜脈注射作鎮靜止痛。

呼氣測幽門螺旋菌

年輕病人若只有胃痛,或同時胸口感到灼熱的胃酸倒流問題,一般先服用抑制胃酸藥物作治療,若無助病情,病人或要進行「幽門螺旋菌呼氣測試」,了解是否幽門螺旋菌作怪。
鄧承恩解釋,接受呼氣測試的人士先禁食6小時,進行測試時,先向一個氣袋呼一口氣,然後飲用帶檸檬味的「碳-13尿素」試劑液,隔20分鐘後再向另一個氣袋呼一口氣,便可知道有否感染該菌。幽門螺旋菌可分解「碳-13」,比較飲用試劑液前後呼氣中的「碳-13」含量,便可知道體內有否該菌。此測試屬非侵入性及不涉輻射材料,幾乎無風險。
另外,懷疑有胃酸倒流病人,可進行「食道酸鹼度檢查」作診斷。透過胃鏡將一粒細小儀器(約2.5厘米乘0.5厘米大),放入食道至少48小時量度其酸鹼度,將數據傳送到體外監測儀器,評估有否胃酸倒流。食道儀器其後會排出體外。風險包括穿孔出血、儀器滯留體內等。

吞嚥困難亦是徵兆

鄧承恩指威爾斯親王醫院腸胃科門診每年接獲近2,000宗因胃部不適求診個案,其中一半人最後要做胃鏡檢查。醫學界指引建議55歲或以上人士,若有下列警號症狀,如黑色大便、缺鐵性貧血、吞嚥困難等,或涉及腸胃出血、生腫瘤等症狀,應接受胃鏡檢查。
臨床上醫生會取決病人年紀、症狀及病情惡化等因素,安排做胃鏡檢查。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大埔那打素醫院的門診胃鏡檢查數據發現,胃鏡檢查病人中有75%人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結構正常或只有輕微胃炎,胃潰瘍、食道發炎及胃癌只佔少數。反映許多胃痛而又沒有上述警號者,多數是胃功能失調,病人可先嘗試治療症狀,之後再決定要否照胃鏡。
另外,醫學界不建議頻密照胃鏡,除胃潰瘍病人服藥前後才會照胃鏡,以評估潰瘍有否康復。

胰臟瘤也可致腹痛

若患者的胃黏膜下有腫瘤、或懷疑膽管有結石、胰臟有腫瘤等問題,便要進行「內視鏡超聲波檢查」。鄧指,此檢查會利用內視鏡的軟管,將超聲波探頭及鏡頭帶入體內,若發現懷疑病變組織,可利用幼針穿刺及抽檢組織作化驗和分析。
接受此檢查的病人要禁食6小時,在口部噴麻醉藥作局部麻醉,和靜脈注射麻醉藥作止痛麻醉用途。檢查風險包括消化道穿孔及感染,機率少於1%。來歷不明的腹痛或非源自腸胃病。若持續腹痛、無故體重急降,並出現黃疸現象,則宜要做腹部超聲波檢查或電腦掃描,檢查是否患胰臟腫瘤。 

2015/02/27 10:28:47 回覆
死亡率達三成 早治療康復快

醫生之言】
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前者死亡率達三成。袁孟豪醫生指,年輕中風者的出血性中風多因腦血管瘤爆破所致,死亡率更高達一半,而缺血性中風死亡率則約為一至二成。不過,雖然出血性中風死亡率較高,若及早救治,只要度過初期階段,康復進展一般卻較缺血性中風理想。
他指出,因血管瘤位於動脈,若血管瘤爆破,出血位處於腦內蛛網膜、甚至近腦幹及小腦位置,會造成腦壓。因情況嚴重,需盡快進行手術止血及減低腦壓,死亡率也較高。惟當腦內血塊慢慢被吸收,腦壓會減低,康復進度便較理想。

不同缺血性中風

相反,缺血性中風大多因血塊堵塞血管所致,嚴重程度視乎被堵塞的血管大小,若因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引起的血塊,血塊一般會較大,有機會堵塞大型血管,康復進度便較慢。
■記者伍雅謙 

2015/02/27 10:27:17 回覆
突劇烈頭痛、嘔吐要小心
年輕中風多因爆血管瘤

全球每六人便有一人曾經中風,約8至10%患者年齡低於四十五歲,屬年輕中風者。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袁孟豪表示,年輕中風者大多屬於出血性中風,當中佔45%患者更因遺傳性腦血管瘤爆破所致,死亡率高達五成。此外,工作壓力引起的高血壓、以及按摩導致血管內壁撕裂等,都是年輕患者常見的中風原因。
記者:伍雅謙

傳統中風成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及年長等因素,袁孟豪醫生指年輕中風者則多屬遺傳所致,最常見及死亡率最高是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即腦血管瘤。一旦血管瘤爆破,會令腦內蛛網膜出血,屬出血性中風。大部份腦血管瘤(Cerebral Aneurysm)在腦部環狀血管區(Circle of Willis)位置出現,當血液流向腦部時在該位置一些血管較薄的分岔位,出現一個如吹脹氣球的血泡,名為腦血管瘤。

多屬遺傳 小心血壓

他指出,腦血管瘤爆破前沒有徵兆,只有部份患者在爆破前一周有少量出血情況,並感到劇烈頭痛甚至嘔吐。因血管瘤沒有藥物可控制,若體積大於五毫米,或血管瘤壓着腦內第三條神經線,影響視力、瞳孔及眼部活動,便需進行手術。醫生會以微創方式,進行血管導管手術,在血管瘤內填滿金屬物,以防血管瘤爆破,又或以金屬支架堵塞血管瘤的出入口,防止血液流經,讓血管瘤自動縮小。但若血管瘤位置不佳或體積較大,便只能進行開腦手術。
他提醒,腦血管瘤並不常見,但大多與遺傳有關,若家族有多於兩人曾在四十五歲之前中風,便應找腦神經專科醫生進行腦部造影檢查。
除出血性中風外,年輕中風者也會出現缺血性中風,成因多為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令血管出現粥樣硬化及收窄,以長者較為多見。但袁孟豪稱,現時三十至四十歲人士,因工作壓力等問題,出現高血壓的情況增加。一名四十歲女病人,每逢上班便血壓升高,但一到假日血壓便回復正常,血壓波幅大會令血管收窄,增加中風的危險。
另一種常見於年輕患者身上的缺血性中風,則由創傷引致,如按摩、健身、仰卧洗頭或背負重物時扭傷頸部,令頸椎血管內壁撕裂,血塊沿血管流往腦部,栓塞血管致中風。他指診所每年約有一至兩宗按摩導致中風的個案,大多只撕裂頸後其中一條血管,但也有個案頸部前後共四條血管同時撕裂。曾有一名只有廿歲的少年,便因接受按摩後感到頸痛,數日後出現面癱、嘴部歪斜、說話不清及走路不穩等症狀,經診治證實頸後血管撕裂導致中風,需服用薄血藥治療,現時情況穩定。
他提到,雖然約三成中風者會出現永久傷殘的後遺症,但年輕人一般較長者康復快,併發症也較少,其診所大部份年輕中風者,中風後一年內都可重投社會。

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2015/02/26 11:13:12 回覆
血壓越低 越健康長壽

經常頭暈眼花,或是早上起床時很難清醒,量血壓又發現度數偏低,容易誤會低血壓是引致暈眩及賴床的元凶。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指出,不少人對低血壓有誤解,其實血壓較低並非疾病,由此引起的暈眩不適更極罕見,大多數人其實是因睡眠不足或體能「唔夠Fit」才會易暈眩。醫學界沒有低血壓指標,只要沒有不適症狀,血壓其實越低越健康,故提醒市民毋須因血壓偏低,而服食坊間一些聲稱可提升血壓的保健產品。
記者:伍雅謙

上壓至140度需服藥

本港四大疾病殺手包括癌症、肺炎、中風及心臟病,其中兩種均與高血壓有關。若上壓(SYS)、下壓(DIA)分別在一百二十及八十度以下,便屬理想的血壓,中風及心臟病率較低。相反,血壓越高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故「血壓寧低莫高」,若上壓升至一百四十度,便需服藥控制血壓。其實醫學教科書並沒有低血壓一詞,不少成年人即使上壓長期維持在九十至一百度,只要並無特別不適便可。
外國有研究更指,血壓及脈搏越低會越長壽。都市人普遍血壓偏高,只因為飲食含有較多令血壓上升的鹽(內含鈉),若減少攝取鈉質,血壓也會降低。

頭暈因身體不夠Fit

血壓低及頭暈在年輕及中年女性身上甚為常見,但大多數人的頭暈並非由血壓低引起,而是「身體唔好」,只有極少數人是因病所致,尤其身形較「的骰」的女性,上壓一般約為九十至一百度,甚至維持在八十至九十度者也甚多。平日工作過勞、休息時間不足、缺乏運動、飲食不規範也容易感到暈眩,只要保持充足睡眠及均衡飲食,每周有適量運動便可改善情況。
不少人「踎低起身見頭暈」,則屬體位性低血壓,也是身體不夠「Fit」所致。除非本身患有多年糖尿病,因病令交感神經受影響,便會在體位轉移時,因血壓上升太慢,出現眼冒金星及頭暈眼花的情況。

沒有進食令血壓驟降

由低血壓引致的暈眩其實極為罕見,只有少數人會因情緒突然激動或沒有進食,導致神經反射過敏令血壓突然驟降,出現一瞬間的暈眩,數秒後便會回復正常,毋須服藥及治療。此情況大多發生在二十至三十歲女士身上,公立醫院估計每周有數宗此類個案。原來導致暈眩的病因甚多,也不易查明,原因可包括貧血、甲狀腺病、腎病、中風、心臟病及糖尿病等,部份女士在經期前後也會感頭暈。
雖然因暈眩求醫者其實「冇病為多」,但若感暈眩也不應諱疾忌醫,可先向家庭醫生求診了解原因,由醫生決定是否需進行驗血、照X光及心電圖等進一步檢查。

升血壓藥可致腦出血

本港逾兩成人患有高血壓,現時使用降血壓藥甚為普遍,但尤其長者有機會不慎服用過量,原來降血壓藥物的適應性甚強,一般情況下就算患者略為服食過量也不易令血壓跌至危險水平,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圖)稱,「食多一次都唔會有事」,「休息吓就冇嘢,飲多啲水,血壓會上番」。
但升血壓藥物則屬極端危險,可引致腦出血及心臟病發作,醫生一般不會處方,更只限由專科醫生如深切治療科、心臟科、麻醉科醫生用於危殆病人身上,如病人心臟衰竭、或大量失血,經輸血後血壓也未見回升等情況。 


2014/11/30 09:24:09 回覆
糖尿病飲食須知

健康飲食注重低脂,目標降低血脂水平,減少患冠心病和中風等血管病風險。但如果以碳水化合物代替脂肪,可能會有反效果,體重上升,容易患上糖尿病。
低脂加上高碳水化合物,可引致「新陳代謝綜合症」(The metabolic syndrome),血液中有益的高密度脂肪蛋白類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減少,並削弱體內胰島素的效能,令血液中葡萄糖、三酸甘油酯和胰島素水平大幅升高,不利健康。所以不少減肥餐單,除堅持低脂外,更建議少吃碳水化合物。
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對健康有不同影響。根據它們每個分子(Molecule)的含醣量,碳水化合物可細分為單醣(Monosaccharide)、雙醣(Disaccharide)和多醣(Polysaccharide)三類。多醣又有澱粉和纖維素兩種。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提升能力皆有所不同,可用「血糖提升力指數」(Glycaemic Index)來衡量。
多醣一般具較低的血糖提升力,有利控制血糖水平。相反,屬單醣的葡萄糖和雙醣的蔗糖,血糖提升力較高,能使血糖短時間快速爬升至極高水平。
糖尿病患者必須注意飲食,應該較多選擇具較低血糖提升力的碳水化合物,包括蔬果和全穀類食物,切忌高血糖提升力的加糖飲品,例如汽水和果汁。飯、麵和麵包等食物含大量澱粉質,具中度血糖提升力,亦有需要限量進食。
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質與量同樣重要,如有疑問,應請教營養師。

2014/11/18 14:55:34 回覆
中女護膚要點做? 飲食得宜會變好

皮膚開始出現細紋、色斑,膚色變得暗啞,都是中女最大敵人。要急救肌膚,不一定要大灑金錢購買大量昂貴的護膚產品,或晚晚敷面膜、塗上厚厚的面霜。營養師建議女士們可從日常飲食做起,保持肌膚的青春,牛油果、蕃茄、三文魚、紅提子及合桃等都是有護膚功效的神奇食物,適量進食有預防皺紋、色斑及滋潤肌膚作用。

記者:梁麗兒

註冊營養師陳玉儀表示,外國不少研究證實食物的營養素對皮膚有好益,以牛油果為例,含豐富的奧米加三及奧米加六脂肪酸,可預防皮膚細胞老化,對產生骨膠原、抑制黑色素有幫助。其中有法國的動物實驗讓兩組老鼠連續15日,分別服食牛油果,或杏仁油與鹽水作安慰劑。結果發現吃牛油果的一組老鼠,皮膚的骨膠原明顯較多,黑色素也較少。但由於牛油果脂肪含量較高,半個牛油果已等於2茶匙油,建議根據全日飲食而適量進食,如用以製作蟹肉沙律,可考慮不加入橄欖油。

醫學界證實奧米加三脂肪酸有預防皮膚癌功效,另有預防幼紋、色斑及滋潤皮膚作用。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及橄欖油都含奧米加三脂肪酸,建議魚類可每星期吃兩至三次。

菜油、花生油及果仁中的維他命E,都有淡化黑色素、淡斑功效。進食果仁宜選擇天然焗製,最好沒有經過鹽焗、加糖或油炸的過程。以人體每日最多攝取6至8茶匙油為例,建議每日吃5至10粒果仁為佳。維他命C豐富的食物,如士多啤梨、奇異果有美白肌膚的作用。

常見於蔬果中的維他命A,有助產生骨膠原及為皮膚鎖水,其中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一項研究,安排一批平均65歲人士,連續24星期、每星期吃3至4次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發現參加者多吃維他命A食物後,皮膚的骨膠原有增加,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水平也上升,它屬一種保留水份的分子,水平越高,代表皮膚的鎖水功能越好。南瓜、燈籠椒、蕃茄及紅蘿蔔均蘊含維他命A,由於維他命A屬脂溶性營養素,配合適量的油煮食,可增加對維他命A吸收。另外,紅提子表皮蘊含大量花青素,有防斑、抗皮膚衰老作用,她建議可適量連皮食用,但要小心吃太多或會吸收過量果糖。 


2014/10/16 12:10:10 回覆
健康Express健康新知:
地中海飲食改善三高
10,200

西班牙一項有近6,000人參加的研究,當中逾六成半屬患上代謝綜合症(Metabolic syndrome)的高危族,在五年跟進期內,一組參加者膳食以地中海餐單為主,即以全穀類、新鮮蔬果、魚、瘦白肉等為主食,並額外加入橄欖油或果仁;另一組參加者則進食低脂餐單。
研究顯示,與低脂組比較,加入額外橄欖油的地中海飲食組參加者,代謝綜合症高危因素改善比率增35%,在日常飲食加入果仁的參加者則改善28%。研究人員估計,橄欖油取代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有助提高體內好膽固醇水平,並加強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代謝綜合症高危因素包括血脂、膽固醇、血糖及腰圍等超標。 



 

 

 

 

2014/09/12 11:14:55 回覆
靜脈曲張知多啲
按小腿不治本

有患者嘗試以按摩或另類療法改善病情,但效果成疑,曾有病人常做按摩,誤以為多按壓腳部肌肉可減輕靜脈曲張,但按摩的原理只是短暫增加腳部肌肉的活動量,其實並不治本,無助減輕症狀,病人平日多運動也可達到相關效果。
另有病人因認為靜脈脹大突出與血管過度充血有關,故嘗試「放血」另類治療,在短時間雖有收縮血管,令原本有血管突出的小腿皮膚表面變得平滑,但療效不持久。

穿二級壓力襪

市面有不少標榜可預防靜脈曲張的壓力襪,但小心因質地太薄兼壓力不足,令效果大打折扣。真正有效的壓力襪需具有20至30mmHg(毫米水銀柱)以上的壓力,或屬「CCL2」的二級壓力襪,一般薄身的壓力絲襪作用不大。但有效的壓力襪不易穿着,有腰背痛的患者尤其難以彎腰穿襪,可考慮購買工具輔助穿上。
靜脈曲張高危一族平日站立時也可穿着壓力襪,有助預防症狀出現。

多抬腿防復發

患者接受手術後,仍需注意保持靜脈健康,包括穿着壓力襪、多抬腿、減少站立、適當運動,才可減低復發風險。
平時每日三次、每次半小時,將腳抬高過心臟位置,也有助腳部血液回流心臟,預防靜脈曲張症狀出現或惡化。例如上班族可趁午飯時間將腳放在寫字枱,或趁晚上看電視時抬腳,睡覺時則只需以一個枕頭將腳墊高已足夠。

資料提供:湯偉聰醫生 

2014/09/11 10:39:17 回覆

光滑健康的指甲忽然出現橫直紋理、凹凸不平,甚至顏色有異,不美觀之餘,亦隨時是患病徵兆。皮膚科醫生表示,透過指甲紋理及顏色轉變可反映疾病,如指甲變黃可能是灰甲,濕疹患者的指甲或會有橫紋及凹陷小點;指甲異常亦可能由乾燥或營養問題引起。
記者:嚴敏慧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健康靚指甲顏色應為粉紅,甲面光亮平滑。至於生長速度,手指的全甲約需時3至6個月,腳甲則較慢,需要1年至1年半。不少人指甲會突然出現紋理,最常見為橫紋、直紋,亦有些人凹凸不平,甲床變厚,或指甲顏色偏黃,甚至出現紅、綠、藍、黑怪色,其實全部均有原因。

變黑或患黑色素瘤

以指甲直紋為例,可以是指甲不夠滋潤,過於乾燥所致;亦可能與年齡有關,年紀越大越多直紋,但亦可能是感染或疾病,如灰甲。至於橫紋,一部份是反映曾患大病,因生病時供甲營養與之前有別,慢慢長出的指甲亦會有一條橫紋。本身有皮膚疾病如濕疹或牛皮癬,指甲亦有機會出現橫紋,甲面更可能有凹陷小點;俗稱鬼剃頭的斑禿患者,甲面也會有此情況。
至於顏色方面,粉紅色為正常;夾傷撞傷可能變紅、變黑;變黃則可能是指甲油色素影響。疾病或感染亦會令指甲變色,指甲感染真菌患灰甲,顏色會變黃,若同時有細菌感染,如綠膿桿菌則會令指甲變綠;指甲藍色或受藥物影響;黑色則最嚴重,或是黑色素瘤先兆。

修甲勿除甲溝硬皮

陳厚毅表示,臨床上最常見指甲病為灰甲及甲溝炎,前者每日更有8至10人求診。灰甲為真菌感染,常見感染途徑包括美容店修甲工具含菌傳播,或在公眾更衣室中招,灰甲初期先會離甲,即表面看會變色渾濁,呈白色然後變黃,之後指甲會變厚,治療需使用抗真菌藥水或藥物。甲溝炎則為細菌感染,患處會紅腫及痛,甚至會含膿,需用抗生素治療。
要保護指甲免受感染,先要保持清潔,護甲亦很重要。他教路,應時常塗抹潤手霜,指甲邊緣亦需滋潤;修甲不應去除指甲溝硬皮,以免有破口令細菌入侵。做家務時亦應戴手套保護雙手,以免化學品會刺激皮膚及指甲。若有「Gel」甲或塗指甲油習慣,要定期讓指甲休息,以免指甲變得暗啞。

2014/08/24 10:01:14 回覆
醫述醫術:淺談高血壓

高血壓是常見的健康問題,可引發中風、心臟病和腎衰竭等多種併發症,後果可以很嚴重。正常血壓一般指上壓低於120,下壓在80以下。上壓持續超過140,下壓超過90,可確診高血壓。
高血壓一般沒有明確病因,部份患者的高血壓可能與腎病有關;其他毛病例如「腎上腺」荷爾蒙分泌失調,亦會使血壓上升。
小心飲食,有助維持血壓在正常水平。身體需要鹽、但不能太多;少鹽有利控制血壓,每天攝鹽量不應超過2.3克。少吃加工食品,避免在餐桌上的食物中再加鹽,皆有助降低每天的攝鹽量。
多吃蔬果及高纖食物,亦有利控制血壓,建議每天食物纖維含量20至35克。專家亦建議多吃魚,少吃紅肉和高脂食物,並維持正常體重。
飲酒有損健康,過量酒精不但沒有護心作用,反使血壓升高,增加中風和心臟病風險。咖啡因使血壓短暫微升,但影響不大,建議每天不要多過兩杯咖啡。
每天運動半小時,每星期三四天以上,有助維持正常血壓;做運動要有恒心,定期運動有好處。體重超標易患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病,不利健康。少吃多運動,可降血壓。都巿人心理壓力大,使血壓容易向上;有效減壓,亦有助維持穩定血壓。
治療高血壓,應從健康的生活習慣開始。持續上壓超過140,下壓超過90,確診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把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常用的降血壓藥包括「利尿劑」(Diuretics)和「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等,不少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兩種或以上的降血壓藥。血壓回到正常後,仍要繼續定時服藥,千萬切勿自行停藥,否則血壓會再度升高,造成危險。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2014/08/04 21:04:47 回覆
【吾通吾識】一冷一熱易感冒
教你幾招自己好

夏天室內外溫差大,一冷一熱很易感冒。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與公共衞生學院,近年揭露有關感冒的真相。在英文中,「感冒」和「寒冷」都是「Cold」,很多人都覺得感冒是「凍出來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冷不會導致你感冒,那只會導致你的抵抗力下降,讓病毒有機可乘。很多人並不知道,感冒其實沒得治。有些人會服用抗生素,其實抗生素根本不能消滅病毒。而感冒藥的只能緩解症狀,並不能縮短病程。那麼,究竟哪些事情是感冒後必須做的?

1.找一張床
睡覺是「最好的感冒藥」,每天保證有8小時睡眠。最好請假在家休息1—2天。

2.補充維他命C
不管是維他命丸,還是吃含豐富維C的水果,如橙、奇異果、柚子等,都能起到緩解感冒的作用。喝橙汁在補維C的同時,還能消除口腔中的不適感。

3.吃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能補充抗氧化劑,其中所含的可可有止咳功效。

4.開蒸氣機
蒸氣可以讓你呼吸更順暢。使用前,最好徹底清洗一下,以免病毒通過其散播。

5.吃流質食物
熱湯和熱粥都是不錯的選擇。英國學者發現雞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減少咳嗽,而熱湯的蒸汽也有助於緩解鼻塞。

6.換個大水杯
保證每天喝2000毫升水,其中有一部分最好是電解質飲料。

7.遠離乳製品
難消化的奶製品,感冒時最好別吃。

8.服用非處方藥。
撲熱息痛或止咳糖漿等非處方藥都能減輕感冒的症狀。

9.耐心等它過去。
你的病需要7天左右才會自行消失。但如果症狀一直持續或急劇惡化,最好請醫生診斷。

2014/04/25 11:27:02 回覆
胃痛常於餓時發作

腹痛、經常飽滯,可以是生膽石、也可以是胃痛發作,究竟應如何分辨?外科專科醫生張滿棠表示,胃部和膽囊同處於上腹部,容易令人混淆,但進食肥膩食物後,即時感不適或痛楚,為生膽石明顯症狀,市民應加多注意。
醫生為懷疑生膽石的患者進行診斷時,都會先判斷病人是胃痛還是膽石發作。張醫生稱:「胃痛病人雖然都會有胃脹、飽滯感覺,但痛楚通常發生喺肚餓嘅時候。當胃痛患者食完嘢就會冇咁痛,但有膽石嘅病人反而食完嘢,會比較唔舒服」。
膽石會引起右上腹痛,如惡化至膽囊炎更會出現刺痛的症狀。惟胃痛多見於腹部的中間,有時候會在晚上睡覺時痛醒,但膽石患者較少在睡覺時發作。此外,病人一般進行超聲波檢查,也可評估體內有否膽石。

 

2014/04/25 11:18:01 回覆
常飽滯或生膽石
19,843
 

【本報訊】市民大魚大肉或吃肥膩食物後,感到飽飽滯滯,甚至有腹痛症狀,要提防生膽石!外科專科醫生張滿棠表示,生膽石有年輕化趨勢,約10%至20%為40歲或以下人士,當中不乏因生膽石要割膽保命個案。市民保持多菜少肉、勤運動,有助預防膽石。
記者:梁麗兒

醫學界推算約15%至20%的50歲或以上的中年人士會生膽石,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病發及要做手術,當中約33%出現疼痛症狀或有併發症,需進行割膽手術。中年人、肥胖人士、女性及曾分娩的婦女,都是生膽石高危一族,估計與女性荷爾蒙水平變化大有關。

年輕醫生亦患病

張醫生引述醫管局數據指,整體公立醫院前年7月至去年6月,進行了2,900宗有關割膽的手術,當中有900人併發膽囊炎。他指出,患者主要為50歲或以上的中年人,但約10%至20%為40歲或以下壯年人,近年呈年輕化趨勢。「間中都會見到有40歲左右人士,突然腹痛入院要做割膽手術」。
他認識的人士中,便有3名約35至40歲的男醫生,因突然腹痛入院,發現生膽石,要進行割膽手術,部份人併發膽囊炎,包括有近200磅屬比較肥胖的男醫生,三人術後都要戒口,減少吃太肥膩的食物。
至於為何壯年人也中招?是否與現代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張醫生解釋,生膽石的真正原因未明,有指與膽固醇過高或多吃肥膩食物有關,但無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過往便有研究指,吃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無助減低人體生膽石風險。
他強調,醫學界相信市民減少吃肥膩食物,如肥豬肉、梅菜扣肉等肉類,有助預防生膽石。保持運動習慣、進食高纖維食物如蔬果,也有助腸胃健康及膽汁適量分泌,預防膽石形成和積聚。

腹痛延伸至右肩

市民進食肥膩食物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即感到飽滯、作嘔或右上腹痛,甚至痛楚伸延至右邊肩膊,便要懷疑是否生膽石。張滿棠表示,臨床上有不少膽石患者在大魚大肉、「食好嘢」後病發,如農曆年假期吃太多雞、鴨等肉類;或吃完一頓豐富的自助餐,其間吃太多肥膩、煎炸食物。市民如有上述懷疑症狀,應及早求診。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高危一族

‧肥胖人士
‧女性
‧50歲或以上人士
‧曾分娩婦女

預防方法

1.進食高纖維食物如蔬果,可幫助膽汁分泌
2.減少吃肥膩食物
3.多做運動,可減少膽石積聚
4.避免久坐,定時起身活動 

膽汁失衡】
不少人誤解膽汁由膽囊製造,其實膽汁是由肝臟生產,然後在膽囊作儲存。當食物走入十二指腸時,腸道會釋放荷爾蒙,刺激膽囊作收縮,然後分泌膽汁,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惟膽汁中的成份失衡,如膽固醇成份過高,便會積聚成沉澱物,逐漸變成膽石。
身體的膽石可以逗留在膽囊,引起膽囊炎。也可以如老鼠般周圍游走,並引起該部位發炎,如總膽管炎、肝內膽管炎及胰腺炎,嚴重可造成細菌入血,影響心臟、腎臟及肺部等其他器官的功能,後果可大可小。過往本港也有患者因生膽石,引致多個器官衰竭。
一般膽石平均直徑約1厘米,患者通常不止1粒膽石,有患者體內生50至60粒膽石。最近海外文獻更指,智利有患者的膽石長達16厘米,令人十分震驚。
《蘋果》記者 

 

qqcheng (小吉)
qqcheng (小吉) 2014/03/02 21:35:29 回覆

{#201001151342541433.gif}

2014/01/22 14:07:11 回覆
健康Express識飲識食:
紅莓黑莓防血糖飆升

適量進食黑朱古力、紅莓(圖)與黑莓,或飲紅酒與茶,可幫助穩定血糖。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含豐富「類黃酮」(Flavonoids)的食物或飲品,有助調節胰島素水平,預防血糖飆升。研究追蹤近二千名健康女性的飲食習慣,了解飲食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常見慢性病的關係。
研究人員定期為參加者進行血液測試,再將結果與飲食資料比較,結果發現常吃含類黃酮豐富食物的參加者,身體的發炎反應較輕微,故患上各式血管疾病的風險相應減低,她們也較少有胰島素抗阻問題,故血糖控制比較理想。
研究人員指出,黃酮類與花青素等均屬類黃酮家族,多吃芹菜、百里香、紅葡萄等也有幫助。 

2013/06/27 19:33:30 回覆

我春天開始已鼻敏感發作,頭和腰痛呀,濕勁重,

中醫叫飲黑糖薑茶和瞓多d.瞓到幾多就盡量瞓.

即不停咁休息@@'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