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應加入有價值聲音

2007/08/15 14:14:54 網誌分類: 政治
15 Aug

  因民建聯黨主席馬力的病逝,使港島區的立法會議員直選議席出現空缺。按法例規定,香港選舉委員會需於四個月內舉行補選,並將透過類似單議席單票制的模式,由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相對於任期不足一年的補選議席,各大政黨成員,以及有心從政人士均蠢蠢欲動,誓奪議席以壯二零零八年第四屆立法會選舉的聲勢。

 

  雖然補選日期未定,但市民已就候選人議論紛紛。但無論如何,港島區選民在作出投票意向時,或應首先回顧現時二十九位經直選產生的第三屆立法會議員的「政績」,從中分析,才可作出明智的決定。

 

  第一點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立法會議員的滿意度所進行的調查。於本年七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第三屆立法會議員的得到市民支持度普遍位於低水平(得分在五十分以下)。在受公眾普遍認識的議員中,除范徐麗泰取得近百分之七十的支持率外,大部分都只介乎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之間,其中尤以梁國雄只能取得百分之三十三點七,是為公布結果名單中得分最低者。若要從支持度來衡量補選議席的當選人,相信只有現任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認同的候選人才具備這個資格。

 

  第二點,就是應否支持政黨的「代表」?現時,立法會可簡單地分為三個大政黨類別,分別是民建聯、自由黨,以及由民主黨、公民黨、前綫、職工盟、民協和最近成立的社會民主連線組成的泛民主派。

 

  民建聯的「政績」是自成立至今,均能在立法會上發揮影響力,確保香港的發展不會脫離「正確」的方向。不論這方向多番被敵對黨派成員攻擊為「保皇黨」,但觀乎現時香港經濟的發展,在背靠祖國的有利條件下,經濟結構相對於其他亞洲四小龍有更大的競爭性和抗逆力,而政治改革亦朝向「循序漸進」方式發展。

 

  自由黨是屬於商人的「政黨」,其「政績」是確保商人在香港營商環境不會變差,經商者能取得實質回報。雖然在多項政策上,自由黨難免給市民一種「銅臭」的感覺,惟在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上,自由黨多年來確實扮演積極者的角色,亦能平衡部分社會人士提出「福利主義」要求的聲音,使政府推動各項政策時能集思廣益,最後做到切合社會需要的決定。

 

  泛民主派方面,由於不少泛民議員多來自基層,對基層市民的需要有較深入的了解,因而「透過」議員之口,致力爭取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而這也是他們最大的票倉。可是,泛民主派議員由於得不到中央政府的信任,在不少政策層面,尤以政治改革方面缺乏互信的基礎,使泛民議員的聲音往往得不到「高層次」,以至香港中產階級的共鳴。「獨拍不成聲」,泛民議員為引起公眾注意,會不時採用較偏激方法,以達到個人或政黨的目標,從而確保議席的延續。因此,泛民主派在「政績」方面,就是成為「反對派」,而其中的表表者,就是於二○○五年以捆綁方式推翻政府擁有高民意支持的《政制改革方案》,使香港的政治發展停滯不前。同時,數年前香港曾贏得「示威之都」的名聲,當中亦有不少是泛民主派的「政績」。

 

  在上述三大類別政黨後,立法會仍有少部分不屬各政黨的個別議員,以「個人」的形式發表另類聲音。但這些個別議員或是基於本身的工作關係,又或是支援層面不足,他們的聲音只能在具較大爭議的政策範疇中受到關注。簡單來說,「個人議員」在競爭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往往只能擔任配角,未能為社會出現的爭議做到「另僻見解」或「一槌定音」的成效。

 

  政黨或個人議員在立法會上已有既定的身份和角色扮演,今次立法會補選,市民或多或少都不希望再見到由政黨成員或支援層面不足的人士當選,重覆現時固有的路,而期望新的當選人能將一些更具遠見,更發人深省的言論帶進立法會議事廳內,為香港政治社會帶來良性的改變。

 

  在上述兩點原則下,能勝任補選立法會議員工作者其實只有葉劉淑儀和何秀蘭兩人。惟若在深入剖析兩者,則葉太有更佳的潛質和實力,理據如下:

 

  葉太雖在推動二十三條立法最後未能竟功,因而辭官重回校園,繼續發奮圖強,充塞自己之餘,亦為重新上路打下穩固的基礎。反之,何秀蘭在第三屆立法會選舉落敗後,雖未有公開發表任何怨言,但坊間指責李柱銘和楊森告急之策而使何秀蘭落敗之聲不絕於耳。這種缺乏勇氣承擔挫折,將責任諉過於他人的形象,難免對何秀蘭構成影響。

 

  再者,葉太及何秀蘭都是單親媽媽。但葉太丈夫因病而逝,雖有喪夫之痛,但仍不忘照顧女兒之責,多番在電子傳媒前顯示其巾幗中母慈之愛。反之,何秀蘭是離婚婦人,多年來獨力照顧孩子,亦曾出席不少兒童節目,分享育兒心得。可是,一般市民對政治人物均有較高的要求,不論是個人操守,在事業或家庭中的表現,都希望達致完美的一百分。相對葉太和何秀蘭,葉太的單親家庭實屬無奈,但葉太與已長大成人的女兒的相處融洽,卻是成功母親的典範。可是,何秀蘭的婚姻不如意,難免是人生旅途上的一種遺憾,而其子女現時年齡尚小,未來成長歷程變幻多舜,須要母親多抽時間以作的扶持和鼓勵,因而對需要全程投入議會工作的立法會議員來說,無可避免地做成負擔。

 

  談到支援能力方面。何秀蘭自脫離前線後,雖仍被視為泛民主派人士,但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孤寂和單薄。在第三屆立法會選舉中,何秀蘭屈居在余若薇名單之下,而缺乏獨當一面的大將形象。在選敗後面對電子傳媒採訪,溫文爾雅的語氣,亦沒有使人信服的領袖氣息。反之,葉太辭官之時,一臉捍然,已有捲土重來之勢。在美國修學期間,發表的論文暢談香港政治發展,使人耳目一新,嚴然新的政治領袖人物。回港後建立匯賢智庫,廣納社會精英,發表社會不同層面的研究文章,見解精僻。葉太以實際行動培育管治人才,為香港未來作出貢獻的做法,足證葉太的遠大目標,不單可為香港注入新的元素,更能在社會上發出正直的聲音,帶領香港,不論是政治、經濟、民生和環保等各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配合新時代的需要。匯賢智庫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香港人不單要自強不息,整個香港社會亦必須與時並進,才不會落後於人。

 

  最後,不得不談的是兩者「政績」成果。有人說,葉太推動《二十三條立法》是其政治包袱,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但是,回看歷史,關雲祥大意失荊州,亦是蜀國滅亡的前因,是為政治層面上的失著。可是,由於關公性格正直不柯,忠義兩全,因此在歷史中,得到廣大百生的尊崇和敬愛。同樣地,在推動《二十三條立法》一事上,葉太展現無畏無懼,願意為理想作出承擔的高尚操守,這是時下政治人物所缺少的。

 

  何秀蘭的「政績」大多是依附泛民主派的路線上,換言之,任何一名泛民主派議員亦可做到,實在缺乏個人風格。反之,市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與前線主席劉慧卿反目,何秀蘭出走,繼而歸附前稱「四十五條關注組」的公民黨之下,沾上余若薇之光參選第三屆立法會而敗。或許,何秀蘭的一番雄圖大志被命運所遺忘而不露光芒,但一張沒有刀鋒的刀,在廚房內難免沒有任何作為。

 

  由此可見,若本人是港島區補選議席的選民,心中已有取捨的決定,實在毋須再多言了。

 

 

寫於二零零七年八月十五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