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嬤嬤菜 粗糙才是寶

2007/08/19 16:12:12 網誌分類: 食物天地
19 Aug

嬤嬤菜 粗糙才是寶

從前,電視的烹飪節目,多在下午女性節目時段播映,雖然主題來來去去是「今晚食乜餸」,但都煞有介事,鑊氣十足,更重要的是,男主外,女主內,廚房是女人的辦公室,主持人總是女

性,而且,「巧合地」,多姓李,都叫李太。

其中有位方太,因為要配合家庭主婦觀眾的認同,縱使離開了丈夫,也仍要使用深入民心、掛着夫姓的「藝名」行走江湖,想來,真是做人難,做女人難,做成了名的女人更難。

今天——或是不再強調年齡的時候,電視上的烹飪節目,不再局限於下午婦女時段,主理廚房的更多、甚至是全男班。入廚房的,不再是小男人。煮食的目的,不再是女人為了讓老公仔女晚上「食得好」,而是要體現成熟男人的識見與豐度,「升格」為人生哲學的追求。

潮流反證了「成功男人背後總有個支持他的女人」之說,人生的可塑性遠比想像遼闊,成功的男人背後,可以是另一個男人或者自己。

不再受性別規限的廚房,陰陽較諸以前平衡。廚房,實體與虛擬並存。廚房,對女人來說,是表現相夫教子婦道,交換人生幸福的實體安身處;廚房,對男人而言,烹小鮮如治大國,不入廚房則已,一入則要驚人,是個人事業理想情趣野心品味身段伸延的虛擬格鬥場。

粗糙自然 女人主廚房

從前,回鄉探訪,趙氏祖屋是傳統廣東民居,入屋大門口兩旁,是兩間大房,一邊飼主生畜,一邊是農具與穀倉。跨過門檻,便是給油煙薰黑的開放式廚房。一邊是個大灶,另一邊放柴炭。再進,便是天井、廳堂、寢室。

鄉村廚房仍是由女人當家,使我有幸看到未被男人入侵的中國傳統廚房的風景。女人廚房,不是鬧着玩,它曾是中國婦女頂住半邊天的最後防線。

家中女人,整天磨着廚房天井幹其細活,女人心事充斥屋中每個角落。在女人堆中,農村廚房總有一兩個老嬤嬤農婦坐鎮,半文盲,只認識市場中常見的幾個字句,滿面皺紋,咧咀只剩幾隻牙齒。她們年輕時,嫁過給什麼男人,已無從稽考,今天身後都沒有一個支持她們的男人,但只要不是荒年,什麼食材來到她們手上,都能化腐朽為神奇,變成美味可口的地道小菜。

農婦的撚手菜色,因節省燃料,一般都是蒸燉炆,不講究火候,貧下中農,不浪費東西,沒有山珍海錯的高檔食材,雞鴨燒味是節日菜,平日少吃,煮出來的東西,也包裝賣相差勁。

當年回鄉,鄉親用的是銻碟,因為耐用易洗,日久,銻碟大多變型,拿來剩菜,完全沒有視覺效果。

最初,飯煮好了,看見便不想吃,因為醜樣,但鄉村生活,少有零食,只有正餐,飢餓驅使,只好嚥下,但入口始覺在純樸中見真章。像傳統的梅子蒸排骨、鹹蛋蝦、蒸鬆糕,炒青菜,當中的鮮味是在城市食肆中找不到的。

嬤嬤不講究市肆那種色香味的推砌,鄉村菜更多沒有什麼明堂,全以眼見為準,直呼其名,像蒸紅衫魚,就是蒸紅衫魚,炒豆角就是炒豆角,沒什麼叫「滾滾紅塵」、「碧落洞天」的矯飾,自然簡樸,就是連所謂綠色生活哲學、清靜禪食、順乎自然的道理諸如此類,也欠奉。

農村消失 嬤嬤菜失傳

這些「嬤嬤菜」,其實是以農立國的傳統中國文化的承傳者。當中國古典文化式微,她們便像守墓人、殉道者。

隨着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與城市化,我們鞭長莫及,內地親戚把趙氏祖屋賣掉給地產發展商——沒有什麼由祠堂鄉親父老決定,誰是當時住客,便可作主。隨着鄉村消失,嬤嬤仙遊,嬤嬤菜也失傳,現在再流行什麼農家菜、田園菜、懷舊菜,市肆色彩太濃,喧賓奪主,市肆廚房的大廚多是男人,吃不出原來的簡樸味道。

小菜食療 農家智慧

我記得有一次,跟鄉里說牙痛,嬤嬤竟有辦法在中國經濟改革初期,物質匱乏的環境中,煮出一窩「皮蛋芫茜魚肉湯」,清香撲鼻,清熱下火,嬤嬤說如果怕魚片腥可用豆腐,但此湯竅妙在乎皮蛋與芫茜,是絕配。

記得少時候,母親也是每當我們牙痛時,便會煮芫茜魚片湯,見我們面色差,便會煲豬膶水補充血氣。似乎上一代的煮婦,必有幾款可當食療的家常小菜,可「看門口」。

在香港,皮蛋茜芫豆腐湯常是懷舊菜,在有些老牌餐廳飯館,偶爾會吃到,但多很難喝乏味,吃不出當年嬤嬤做的一半水準。這味湯畢竟是用廉價食材,訂價不能高,一分錢,一分貨,所以食肆多不肯用心。不是芫茜與皮蛋的比例控制得不好,便是加了什麼雞湯底,味道古怪,豆腐煲得太老,但不是味道不好的關鍵。

皮蛋芫茜湯 說易煮難

原來,此湯特色不用老火湯做法,而在其香氣,但香氣易散,虛無縹緲。所以,已故楊牧谷在《一切從廚房開始2——廚房哲學簡樸篇》的小書中,提到其中竅門:

「豆腐切成小丁方,下芫茜與調味料(紹興酒、鹽、糖、醬油少許),滾三分鐘後下紹興酒一湯匙,上蓋;再滾後,離火,上桌時才再打開蓋。那種香氣和鮮甜味,是會叫人興奮萬分的。」

看來,只要用心,這湯不難處理,還可以加入龍門草菇,草菇皮蛋屬陽,芫茜豆腐屬陰,陰陽調和,便能弄出美味。楊牧谷是男人,是傳道人,是神學家,但生前廚藝超卓,在廚房見證人生意義,擅長家常小菜,一道簡單如皮蛋芫茜豆腐湯,說來竟有一點學術研究味道,鄉下的老嬤嬤就沒有這種講道理能耐,質木無紋,只是「簡樸廚房主義」的身體力行者。

楊牧谷主張「樸食」(「樸食」與「慢食」是近年抗衡主流飲食文化的新興潮流),他還說:「樸」者,沒有雕琢的木也,不經斧鑿之意。用之於食,就是講求簡單自然之美,希望能重嚐食物本身所有的甘美之味。」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